bsport体育bsport体育

导航切换

联系电话:
021-66889888     1399998888

bsport体育

bsport体育

小bsport体育登录学德育新校区的实施途径十篇

作者: 小编 来源: 网络   日期:2023-09-25 07:39

  bsport体育bsport体育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做出的重大决策。而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抓好这个阶段的教育,对少年儿童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至关重要。结合多年德育工作的实践,就小学实施德育的方法和有效途径谈几点体会。

  德育工作事关青少年发展大局,学校必须确定以德育为核心的发展理念,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构建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健全德育工作制度,完善以“校长德育副校长政教主任少先大队辅导员班主任”为成员的德育管理网络。要根据学校实际合理确定德育内容,制订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计划方案,详细具体安排德育工作。要加强德育工作督促检查,建立德育工作评价机制,促进德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近年来,我校确定了“追求真善美,培育有智慧、明是非的阳光学子”的育人理念,提出“以真求真、以善扬善、以美育美、以爱育爱”的落实路径和措施。在全校开展“真善美在课堂、在校园、在校外,真善美在语言、在行动、在礼仪,真善美在教师、在学生、在家长”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德育系列活动。从“弯腰捡起一片纸”“随手拧紧水龙头”“不闯红灯文明行”“在家我做小帮手”等细节入手抓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搞好学校德育工作,离不开一支经验丰富、方法独到的德育工作队伍。班主任是进行德育工作的主力军,他们能组织学生开展切实有效的德育活动,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我们的做法:(1)组织开展主题班会观摩活动。如开展“读书点亮智慧人生”“放飞心灵,成就梦想”等为主题的班会课观摩,让班主任互相学习、共同提高。(2)开展思品课的教学研讨交流活动。每学期我们都安排1~3节思品课的观摩教学,组织班主任积极探索符合学校实际的低、中、高年级思品课教学模式。(3)开展班主任校本培训。每学年除有计划地送部分班主任参加外地培训外,学校政教处还按月开展班主任培训,培训做到月月有主题、有点评和反馈、有实效新校区。通过这些措施德育活动,提高了班主任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教育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奠定了基础。

  以长春52中开发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为平台,对学生实施德育评价:(1)引入学生标志性发展评定卡评价、班级捆绑100分评价、课堂优化评价、等级评价和积分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每种评价方法都注重及时性和激励性。等级与积分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使评价结果更科学、合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更有实效。(2)改变了单纯以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做法,从学生的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养成、实践与操作素养五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价,既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评价。(3)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评价结果更加客观线)学期末通过评价平台,对所有学生一学期来的思想表现形成一个客观、真实的评价等级,并在家长会上向家长予以通报。综合素质评价平台系统的引入,较好地解决了当前学生德育评价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真正实现了以评促学、以评促进,提高了德育评价的实效性。

  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实践,实现知和行的统一,是小学德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德育实践为主体,将德育工作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体验感悟,从而提高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

  由于我校地处城郊,生源复杂,城镇学生与农村学生混杂,还有外地来做生意、打工者的子女,也有父母都不在身边在校外公寓寄宿的学生。这就导致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多种多样,仅靠一两节品德课教学是不能解决问题的。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一方面在课堂上对全体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个别咨询和辅导。学校专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建立了心理辅导室,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重点针对单亲家庭、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家庭以及公寓寄宿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提高他们抵抗挫折、克服困难的信心和能力,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品行。

  论文摘要: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德育工作中要充分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发挥情感教育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采取多种途径,增强情感教育的效能,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德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占着极为重要的位置,为培养新世纪的新型人才,发挥着巨大作用。目前,学校德育似乎进退维谷,一方面,人们总习惯将德育的过程看成是强制性的灌输社会价值规范体系的过程,似乎是教育者单方面完成的,而同时人们又发现教育者付出巨大的努力,让受教育者熟知了各种各样的道德规范及其意义,而德育的实效却很不理想,是德育内容没有穷尽,还是德育方法不尽恰当?都不是,造成德育实效差的根本原因是德育观念的问题,即德育教育应摈弃灌输和强制,而应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呵护学生的心灵家园。培养面对道德情境、道德问题时做出自觉的理性思考和选择能力。众多教学上的成功者,他们除了有渊博的学识和高超的教学技术,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他们注重情感教育,注意呵护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由此使德育教育达到较完美的境地。

  如何做人,如何成为一个道德高尚、心理健康的人要靠自己,别人并不能包办代替。教师在教学生做人时,伟大的教育家卢梭说过:“他的责任不是教给孩子们行为的准绳,他们的责任促使他们去发现这些准绳。”德育若真正能做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做人的准则,就需要教育能触及孩子的情感,触及孩子的心灵。说教的德育无异于“雨过地皮湿”,效果自然欠佳。情感是维系师生心灵的纽带。只要我们老师以真情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这样的教育必定是有效的。

  作为教育者,我们每一名教师都应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在学校教育中,每一位教师都是最好的心理医生,都该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让孩子在一分一秒,一朝一夕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今天,站在21世纪的门槛上,面对在信息时代长大的孩子们,我们该如何去翻阅学生的情感世界呢?

  情感需要情感的浇灌,面对灿烂的生命笑不起来的人,是一个不称职的教师,当然不光是微笑,不光是摸摸孩子的头,更要触及每个孩子的情感世界,在孩子的心灵深处种上自信的小树,从而排挤那些自卑、失败的杂草。教师的情感之爱要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

  德育教育不在于能告诉学生一个道理,不在于反复强调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你这不对、不应该,而在于善于教会学生怎样去发现真理,在于给孩子一个明辨是非的头脑,让学生从心灵深处去体验。

  校园环境是潜在的教育力量。优化、美化、绿化的校园环境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熏陶纯真的童心。例如:我们中心校楼前操场设置静区,操场内共栽了四十多个树种,春夏秋之季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甬路通幽,花草芳香,楼前鲜艳的国旗随风飘扬。我们的校园正像《请到天涯海角来》歌中唱的“三月来了花正红,五月来了花正开,八月来了花正香,十月来了花不败。”即使到了冬季,还有青松翠柏傲然挺立。学生一进校园就感到美丽清新,令人陶醉,从而为其勤奋学习,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陶冶高尚的情感,呵护天真的童心,创设优育的情境。情感是审美活动最显著的一个特征,以美的亲情、友情、真情感召、净化他们的心田,逐步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操。

  信任无价,它是温暖的阳光,能使冰雪消融;它是和熙的春风,能使桃红柳绿。张开信任的臂膀,拥抱天真稚嫩的心灵;构筑信任的港湾,迎接漂泊归航的船帆。而信任的旗帜上,熠熠生辉的是线.语言的魅力

  在科学至上的今天,人类生活无处不是充满了不带感情的理性控制。在德育问题上,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所言:“当今时代的错误之一就是过于依靠冷酷的理性,好似人们除此之外就别无可信了……实际上,单靠理性绝难产生积极作用,有时理性仅能抑制人们的活动,在更少的时候理性虽然能刺激人们的行动,但是理性从未完成任何伟大的任务。”

  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孩子的情感是单纯的,他们最希望得到支持和理解,每一句鼓励的语言,都是孩子精神上的阳光;而一句粗暴的呵斥,足以将他们脆弱的尊严击得粉碎,使他们无地自容,甚至某一句不慎的语言就可能使多年教育的心血付之东流。爱迪生小时候被老师列为“笨孩子”之列,但他的母亲一直鼓励他,说他会成功的。终于,爱迪生成了一位伟大的发明家。老师们,请别吝啬您的表扬、鼓励。

  无论是情感的对话、无言的教育、环境的熏陶、无价的信任,还是语言的魅力,最终达到与学生心灵的共鸣、情感的共振,从而达到德育的情感教育。

  用教师自身的情感因素影响学生是进行德育工作的必要保证。教师在学生心中是崇高的、神圣的,教师的情感也同样能感染和影响学生。教师要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爱,产生一种满意、喜爱的情感。要充分发扬民主,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进行德育,不仅要有正确的内容,而且要有恰当的途径。常有这种情况,教师对学生所讲的内容是正确的、有针对性的,但实际上却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其原因就与德育途径选择不当或不畅通有关。为此,必须针对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采取优化策略,以确保德育途径畅通,顺利实现德育目标。

  德育途径是指学校为了向青少年学生施加德育影响而组织进行的各个不同方面的活动和工作。它是德育工作在教育对象那里取得效果的基本渠道,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桥梁。德育途径规定了实现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所必须经过的基本通道或路径。

  根据我国现行中小学德育大纲的规定,并结合中小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中小学应重点抓好以下德育途径:第一,教学途径。包括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如思想品德课、政治课等)与其他各学科的教学。第二,活动途径。包括课外与校外活动(含劳动与社会实践),共青团、少先队所组织的各种活动。第三,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教学途径统一要求缺陷的弥补者,是活动途径的主要组织或指导者,是学校德育向家庭、社会德育延伸的搭桥者。第四,家庭、社会等校外环境。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空间,父母是学生发展的第一任教师。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广阔空间,社会的各种事件、变化等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全方位途径。

  上述四个途径在实践运行过程中,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关注并寻求优化的策略。

  教学途径不畅通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在中小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往往成为其他所谓“主课”的牺牲品,教学时间得不到保障、教学内容陈旧僵化、教学方法单调死板、教学评价重知轻行。二是其他各科教学未能做到寓教育于教学之中,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只顾教书,忘了育人,认为那是德育课老师和其他德育工作者的事;有的教师则游离于教材之外生硬添加或简单联系学生实际,使学生反感。这些均导致教学途径发挥不了主渠道的作用,让学校德育的实施丧失了主阵地。

  由于活动途径有着特殊的外显魅力,所以活动被很多学校、老师所青睐,但实践中许多活动途径只是走过场并未取得预期的实效,形式大于内容。有些学校的德育工作,搞起计划来相当正规和庞大,似乎很受重视。诸如:搞多少次主题班会、主题队会,请名人做多少次报告,搞多少次参观、访问、调查等等。当然这些活动本身是好的,但若只追求形式和数量,就会使这些活动徒有虚表,而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品质、言谈举止中存在的很多具体、实际的问题则不一定能解决。

  面对升学的压力和外在歪曲的评价、物质的诱惑,班主任工作的重心往往落在短期内能够抓出成效的智育上来,而不大钟情于吃力不讨好的德育。其实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进步并不是班主任的主要职责(说极端点它都不是班主任的职责),而是班主任工作的副产品。“班主任的具体任务和职责很多,其中的一项主要任务和职责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因此,班主任的主要职责应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习态度、学习目的等较为深层的有关思想认识领域的规范与引导。学生学业成绩的进步是各科教师优秀教学的结果,是学生求知欲强烈、学习态度端正的必然结果,这并不能成为班主任工作的根本追求,更不能成为评价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指标。

  有人曾形容我国当前的学校德育是强调奉献的教育,强调学生高尚品格的形成;家庭德育是实惠教育,强调自家的孩子在与外界交往时不吃亏;社会德育是利己教育,突出自我发展,有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痕迹。这些说法也许是不恰当的,但却也说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即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未成年人方面,尤其是在德育方面相互分离,各自为政,未能形成一股有效的合力共同地作用到未成年人身上。学校是高处不胜寒,孤掌难鸣;家庭钟情于孩子能否在学业上继续深造,将来出人头地;社会不太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不良影响,“社会教育对我们所说的,把父亲和师长所教育的思想全部。”这种分散的、甚至有点相悖的德育影响阻碍了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健康成长。

  (1)必须恢复德育课在学校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同时改革德育课的教学与评价,真正发挥德育课专门的教育、养成作用。第一bsport体育登录,确保专门德育课的教学时间,不能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第二,及时更新并不断吸收新的德育素材,让学校德育素材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现实。第三,改革德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学校其他各科的教学都在探索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的变革,而作为专门培养人思想品德的德育课本应该是这场变革的先导,更不能落伍了。小组讨论与合作、采访或追寻身边先进人物、参观、辩论、社会实践、主题演讲、情感体验等都可以成为德育课教学的策略。第四,打破以试卷、笔试、背诵有关道德条款等以考查德育知识为主的德育课评价体系,构建融面试、道德实践活动、义务劳动、爱心体验等为一体的,以考查知行统一为主的德育课教学评价体系。

  (2)必须明确德育“工作”不仅是德育工作者的专门工作,也是学校全体员工的工作,只是科任教师在学校里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同,所施加德育影响的方式有别罢了。“任何人没有权利剥夺任何教师参与学校德育工作的权利,任何教师也没有权利放弃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义务,德育是教师的天职,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还活动以育人的本线)开展活动之前必须明确活动的育人目的,并依此来检验活动的成败。有的时候也可能需要活动来“做做秀”,但更多的时候则是应该通过活动达到其他途径所不能达到的最佳德育效果。

  (2)活动目的的实现离不开活动过程中每个细节的认真处理,所以对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突发事件、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言谈举止等都要加以认真对待。正所谓成功的活动必须考虑到所有方面,但失败的活动只要有一个细节没有考虑到则足以导致。

  (3)活动的数量、类型应因德育的目标和内容而定,不是数量越多越好,不是活动越热闹越好。如对于激发学生的同情、友爱之心来说,一个贫家子弟发奋成材的现身说法,可能比声势浩大的向灾区人民捐款要来得更为直接和有效。

  “‘教育’最本源的意义就是‘引导’,教育者在本真的意义上就是一个‘引导者’。”必须明确班主任工作的主要职责,让班主任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不能立竿见影的,需长期抓、抓长期的德育工作中去,促进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促进学生良好品德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和踏实学习态度的形成。“野心人人各不相同,同一个事件或对象也不会满足两个人的野心;但人道人人相同,同一个对象触动所有人的这种激情。”班主任就是要不断激起学生这种充满人性的激情,成为学生成长为“人”的引导者。

  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当中,技校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为社会培养了很多的技术型人才,为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建设献出了自己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以及社会需求的不断的变化,技校除了要培养学生具有非常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以外还应该要对学生的德育加强教学的工作,让他们在掌握专业技术的同时,还能够有非常好的道德修养、行为和思想素质。现在很多的技校对于学生的德育还不是很重视,所以对于研究德育的一体化运行,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在现在的技校教育当中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技校实施德育的时候,主要就是通过了技校的教务处、学生处以及团委等一些部门的通力合作来完成的。在具体的实施德育的时候,各个部门应该要完成好自己的部门职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技校的德育能够有效的顺利实施。但是往往在具体的工作当中,各个部门之间并不能很好的完成自己的部门职能,相互之间也没有一个很好的协调和配合,这样就不能形成一个很好的合力,使得技校的德育一体化并不能有效的实施。

  现在每个教育阶段都有一定的德育大纲,但是各个大纲之间却没有一个很好衔接,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着问题,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没有一个充分的考虑。在进行德育的时候,目标层次并不是非常的明确,有些教育的内容从小学的时候就开始讲,直到大学的时候都还在讲,虽然这些教学的内容是一样的,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当中,针对不同的阶段,教学的方式和内容却没有一个很好的衔接和层次上的变化。作为一些理论性的基础知识,如果在教学的不同阶段没有一个很好的衔接和层次上的变化,那么对德育实施的效果也就肯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虽然相关的德育大纲当中已经明确的规定了技校的德育实施途径,那就是要求了学校在每个学年都应该要安排一些实施德育的教学资源,这些教学的资源主要就包括了人员、时间以及场地,同时这些教学的资源还应该要满足实施德育的需要。但是在技校具体实施德育的时候,往往就会受到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最终使得教学的资源不能很好的去满足技校实施德育的需要,这样就会导致技校的德育不能正常的实施,并不能满足全校学生参与到德育当中。

  现在很多的技校在实施德育的时候,都没有一个非常有效的德育评价体系,在对德育的教学质量进行监督、评估和检查的时候也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首先就是现在很多的技校领导对于德育这方面的工作还没有给予一定的重视,并没有意识到德育在人的成长过程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是一味的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的技术知识,从而也就不会把德育放在技校教学工作当中比较重要的位置。其次就是社会上的很多人对于德育的理解也不是很深入,认为那些思想政治的教育可有可无,使得很多德育的教师在工作的时候并没有什么激情,而且还有一些德育教师开始转行做其他的。因为在进行德育的时候没有一个有效的评价系统,所以就使得很多的学生在专业技术知识方面掌握的很好,但是自己的思想素质却不是很高,使得德育在技校的教学工作当中并没有发挥出线 技校在实施德育的时候目标和实际教学目标不相符

  现在很多的技校在实施德育的时候,自己定的一些目标还是显得比较的高,并不是很符合技校的教学实际。现在很多技术在实施德育的时候,主要表现出两个比较明显的特征,首先就是技校在实施德育的时候显得比较的模式化,实施德育的教学目标比较的单一,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当中,并没有去认真的考虑过学生之间的一些差异,没有针对性。其次就是技校在实施德育的时候显得比较的理想化,对学生提出教学目标的时候并没有很好的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的情况最终也会导致技校在实施德育的时候并不能到达期望的目标。

  在技校当中,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就是德育课。所以在技校的德育课教学过程当中,教学的内容应该要贴近社会、贴近学生以及贴近实际,同时还应该要重视对学生的体验教学和实践教学,必须要充分的发挥出技校的德育课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以及职业素养方面的作用。

  在运行技校德育一体化的时候,应该首先要建立起相应的运行机制,这样的才能保证在技校运行德育一体化的时候,在具体工作当中的一些环节能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首先就是在进行德育的时候,教学的内容应该要体现出一体化,在对技校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学的时候,还应该要结合一些实践,使得平常的一些课堂教学能够得到一定的延伸。这样的话就会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不会感觉到很枯燥无趣,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从而使得他们的综合素质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提高。其次就是在进行德育的时候,教学的队伍也应该要一体化,进行德育的教师应该要负责学生的一些日常的思想政治教学,让学生能够在实践和教学的过程当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最后就是在实施德育管理的时候也应该要做到一体化,在技校当中,学校的党委应该就是实施德育的核心部门,应该要对技校的德育工作提出相应的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还应该要以这个核心部门来成立一个专门的管理小组,进行分工合作和一个统一的管理。

  在技校的德育工作当中,德育一体化的评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同时德育一体化的评估也是顺利完成技校德育工作目标的保证。在进行技校的德育一体化评估工作的时候,技校的相关领导部门应该要高度的重视这项工作,而且在成立相关的评估小组的时候,也应该要经过非常认真和仔细的挑选。在具体实施评估工作的时候,应该要通过不一样的评价方式来不断的发现德育一体化工作当中的问题,然后进行及时的改正,对于评估的制度和相关的一些保障措施也应该要在工作当中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改进,从而保证可以不断的提高技校的德育一体化工作。

  (1)在技校进行德育教学工作时,教师面对的学生都是一些可塑性比较强的青少年,所以教师一些良好的品德和素质,将会对技校的学生产生比较重要的影响。如果教师也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的话,那么可以对学生的品德起到一个参照的作用,而且教师的一些人格魅力,也会对学生以后的思想变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技校进行德育的时候,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教师来积极的发挥出自己的示范作用,给学生起到一个很好的带头作用。

  (2)在技校实施德育教学工作的时候,应该要根据技校学生的一些实际特点,开展方式比较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能够在课外活动当中受到一定的感染和熏陶,学生积极的去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也可以使得他们清楚的知道自己现在的一些社会责任感;另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德育方面的知识竞赛之类的活动,让学生可以通过竞赛的方式来提升在自己在德育方面的知识水平,学生也可以通过这样的竞赛方式来激发自己的思考,从而去很好的思考和领悟一些做人的道理。在技校当中,很多的学生都是属于那种心理还不是很成熟的未成年人,所以学校在进行德育教学的时候,还应该要开设一些心理健康知识的讲座和学堂,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很好的解决一些成长当中的烦恼,同时还能够让他们收获一些其他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当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随着社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网络已经成为了现在技校学生生活当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在现在的技校德育教学工作当中,教师也应该要利用网络的技术来和学生进行一些教学方面的讨论,用另外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真实需要,通过一些比较巧妙的方式来和学生进行沟通,传递一些正确的思想,帮助学生解决一些不良的情绪和心理想法。

  (4)在考核学生的德育的时候应该要建立一种量化的考核指标,而这也是技校在实施德育教学当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技校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专业技术知识优秀,并不能表示这个学生的德育也是非常优秀的。所以在技校当中,要不断的完善量化的考核指标,只有这样才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行为规范,保证德育的正常顺利实施。

  (5)在技校的德育教学过程当中,应该要把音乐的艺术教学也加入到其中,因为这是实施德育一体化的一个新方式。音乐主要的来源是生活,它与人们的平时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在技校进行德育教学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和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艺术,从而能够很好的引起学生情感和思想上的共鸣,这样的话,不仅可以很好的完成德育的教学任务,而且还可以同时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想很好的解决现在技校实施德育一体化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技校的德育教学机制,然后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对于教学的方法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找到一条最好的实施德育一体化的途径。

  [1] 赵艳丽.技校德育一体化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9):225.

  [2] 王小琴.高校德育一体化运行机制及其途径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3):90-91.

  [3] 石莉莉.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沧桑,2008(6):206-207.

  [4] 常秀云.高校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12):311.

  论文摘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进以德为先,在理论界已达成共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有相当的差距。要真正使其落到实处,就必须整体构建德育管理体系,使之管理规范,取得实效。

  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从教育对象的特点来说,高职大学生仍处在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是进行德育的好时机。高职大学生是时代的骄子,民族的希望。高校有责任、有义务将新一代的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自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一代新人。从高职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来看,他们处于一个矛盾的甚至无所适从的心理状态中。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突破23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这既是机遇难得的“黄金发展期”,又是充满风险的“矛盾凸现期”,很多国家由此进人了更穷或更富的分轨。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再者,学校德育工作还没有像智育那样形成一套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和相对稳定的体系,因而成为“软任务”。

  德育管理是依据党和国家有关要求,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组织、协调德育的组织与组织、组织与德育工作者、德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德育组织保持良好的机能状态,使德育工作者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合理组织各种力量,提高德育实效,完成德育目标和任务的有效手段。

  德育管理体系是指将德育管理诸要素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构建高职院德育管理体系必须要有整体观念,将其视为一个系统,着眼于全局。(1)学院德育管理工作必须有整体的规划和计划,统一的奋斗目标,用于统一和协调德育管理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2)从德育整体目标出发,合理设置学院德育职能机构,做到统一指挥,明确分工、协调运转。(3)全体教职员工实施德育工作岗位责任制,将德育目标、内容落实到教育工作各个环节之中。(4)正确处理“以教学为中心”和“把德育放在首位”的关系。

  1.德育体制管理。在高职院,党委是学院德育工作的领导核心,应研究德育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任务和主要问题,主持制定德育的总体规划与实施计划,定期分析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在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建立和完善院长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院长对学生德智体全面负责。应明确一名副书记(或副院长)具体负责德育工作。应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或院长,或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副院长)任组长。系(部)也应建立相应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两课”的教学部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是组织德育实施的主要德育部门;党委组织部、学生工作部和人事处是德育队伍的管理部门。学院的其他相关部门都要主动参与、密切配合,线.德育目标管理。德育目标在整体构建高职院德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直接关系到在整体构建过程中确定方向、统一认识、规划内容、选择方法、建设队伍、有效管理与科学评价等一系列问题。它既是德育的出发点,又是德育的归宿点,是德育的首要问题。高职院德育目标体系是在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的德育论和系统论指导下,将德育总日标分解为横向贯通渗透、纵向分层递进的德育目标群。德育目标群排列有序,构成了一个自成系统的目标网络。

  高职德育目标是指通过德育,使高职大学生在政治、思想、品德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规格。高职院德育最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政治参与能力。

  高职德育总体目标是: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观;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地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勤奋学习,勇于探索,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使之成为具有高尚人格、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并从中培养一批具有觉悟的先进分子。

  3德育队伍管理。德育队伍是实施德育的主体,是实现德育目标的组织保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思想性和业务性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骨干队伍与基础队伍相结合的功能互补、示范性较强的德育队伍,是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关键,是实施素质教育、完成教育任务、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高职院德育队伍包括学生专职政工人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做德育工作的业务课教师和党政干部。要优化队伍结构,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的德育队伍,要培养和造就一批思想教育专家和教授。 学生专职政工人员是指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包括学院分管德育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学生工作部(处)、团委中从事学生思想教育的人员、系党总支副书记、团总支书记、辅导员以及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人员等。与学生人数的比例约为1: 120一1: 150。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应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的比例配齐编制,优化结构。高职院应依据有关规定,采取切实措施,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德育专职人员的学习培训、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待遇等问题,改善其工作、生活条件。

  4.德育制度管理。一方面,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统一规定的规章制度,如《高等学校德育大纲》、《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另一方面,结合高职院的实际,健全和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包括有关学生工作管理的制度、有关学习管理的制度、有关生活管理的制度、有关奖励与处罚的制度。如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德育职责范围和工作制度;德育岗位责任制;各类德育会议制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思想品德评定、评估方案;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奖惩制度和条例;其他等。并将规章制度印成《手册》,全校师生人手一册。并坚持对德育规章制度执行好的集体、个人进行奖励和惩罚。(1)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18世纪末,英国人来到澳洲,随即宣布澳洲为英国的领地。这样辽阔的大陆,怎样开发呢?英国政府想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把罪犯统统发配到澳洲去。一些船主承揽了此项生意。起初,政府按上船的人数支付船主费用,3年间从英国运往澳洲的犯人在船上的死亡率达12%,有的高达37%。一位英国议员想到了制度:假如倒过来,政府以到澳洲上岸的人数为准计算报酬呢?政府采纳了他的建议,问题迎刃而解。一段时间后,发现船上的死亡率降到了1%以下,这就是制度的力量。(2)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天条”即规章制度,规章制度一旦制定并运行,单位中的任何人触犯了它都要受到惩罚。这就是著名的“热炉”法则。“热炉”法则明确告知人们不应该怎么样,它形象地阐明了惩处原则:一是热炉火红,不用手去摸也知道炉子是热的,是会灼伤人的,即警告性原则。管理者应经常对下属进行规章制度教育,以警告或劝戒其不要违反规章制度,否则会受到惩罚。二是不管谁碰到热炉,都会被灼伤,即公平性原则。也就是说,只要违反规章制度,就一定会受到惩罚。不管是什么人,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三是当你碰到热炉时,立即就被灼伤—即时性原则。惩处必须在错误行为发生后立即进行,决不能拖泥带水,决不能有时间差,这样才能达到即时改正错误行为的目的。记住:有制度不执行比没有制度更糟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文化的多元化、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要使德育教育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就必须立足于现实德育的发展状况,对于国内外的德育方法和途径进行比较研究,取长补短、进行创新,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成为教育的主渠道,注重知识体系建构,强调课程内容的相对独立性,教育方法以灌输为主要手段,给人以机械灌输、空洞说教的印象,途径单一、方法陈旧是造成德育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德育课程变成了“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扔笔记”的应试工具,应有的教育价值渐渐丧失。虽然近年来,高校德育在实践中开始不断地进行教育内容的调整和改革,但大体上对学生德育的培养路径仍是以“灌输法”为主导模式,运用课堂课外相结合的方法。

  高校的两课设置是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在内容上,各高校实行统一的德育大纲,具有统一的课程设置、统一的教材(国家和省两级),并将其作为各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高校的“思政课”教学积极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再基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坚持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相结合、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中。

  为了弥补课堂德育教育时间和方法的不足,我国高校还注重增加学生参加课外、校外活动的机会,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宽教育的延伸性,进而提高教育的效果。高校的课外德育通常运用正面的、直接的方法,经过周密计划、组织和安排,有步骤、有效果地安排活动。其采用的实施途径主要有。

  辅导员根据德育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以班级为单位有计划地开展教育活动。广大老师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地影响。

  共青团和学生社团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通过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生动活泼的活动,把广大大学生吸引到自己周围,落实学校的各项德育工作任务。

  积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在坚持标准、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不断把优秀学生吸纳到党的队伍中,并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由于世界各国的社会历史条件、物质基础不同,开展德育的方式、方法和所采取的手段也不相同,但普遍在德育的培养上着实下了一番功夫,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手段,有一些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学校德育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严格务实的管理渠道来展开。许多国家都把课堂教学作为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德国、新加坡、日本、韩国等都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设立了名目各异的与德育有关的课程。美国在正式课程中,人文和社会科学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所开设的德育类课程主要进行政治、法律、人权、社会生活、民主生活、价值观、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教育。英国的德育教材将行为规范、人际关系等问题的处理以问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思考、谈论、评论,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日本的德育课程教学方法更是多种多样,如讲解、谈论、看录像、演出剧目、唱歌、辩论等,形式不拘一格、活泼有趣。韩国大学还纷纷把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列为必修课,规定不获此门课程学分的学生不得毕业,目的是为了要制造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氛围。

  西方国家除了在校内开展德育教育外,还十分重视社会德育教育工作,把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

  所有西方发达国家都极其重视大众传媒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将其作为宣传教育的基本工具和重要渠道。政府、政党通过电视、报刊书籍、广播、互联网、音像制品等宣传其道德主张,并通过这些媒体去影响公民的政治倾向、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等,同时并善于利用各种传播工具来开展德育教育。

  西方国家普遍把宗教教育作为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把宗教活动有机地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政治信仰结合起来。他们通过遍布全国的宗教组织和广泛的宗教活动,把统治者的意志变成上帝的语言,把民众的巧妙地转化为对政府的顺从,把资产阶级政府变成了民众的上帝。

  任何人都是从家庭走向社会的,个人的思想和最起码的行为规范首先是在父母、家人的教育、管理和影响中形成的,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子女在学校的表现,并对子女今后在社会上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许多国家也把家庭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新加坡,家庭价值被视为东方社会生存发展的核心观念,家庭教育受到特别关注,政府通过立法和政策导向来维护、推动家庭教育,效果非常明显。

  我们应当学习西方国家开展德育教育的方法,充分利用现有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条件,积极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把课堂上下、校园内外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调动校内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教师既教书又育人,规范教师的行为举止,抑制、消除影响德育教育效果的消极因素。

  在德育教学中,我们要吸取西方德育的预防为主、建立广泛的防范体系,应该把民族精神作为德育的核心目标,注重发挥德育的渗透性、寓他性,提倡“养成教育”;重视对学生行为规范的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注意继承传统德育的对道德认知,强调“好学善思,学思结合”,重视道德情感的培植,在道德意志上主张立志有恒、逆境磨炼,在道德行为上要求受教者知行并重,在手段上采取因性而教,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对德育的途径和方法进行创新。特别注重德育教育模式的多元化和实施途径的多样化。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公共事业,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主选择自己学习的领域,下载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已经成为主体的一种自觉选择。德育教育要改变过去“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强制性工作格局,应通过德育教育过程中信息的双向流动达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赢。西方高校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使之成为积极参加社会生活的合格公民。在注重行使个人权利的同时,又注重履行个人的义务。我国目前在强调大学生爱国的前提下,应注重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实事做起,把培养“合格公民”作为学校德育的立足点。所以我们在以后德育教育工作中应讲究真情互动,注意增强德育教育的艺术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在实施过程中,增强互相交流和双向互动,增强平等氛围,使德育教育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

  过去学校的德育教育在内容上和对象上不注意层次,新的德育教育要注意研究人的思想和心理规律,编写符合不同层次要求的教材,采取不同的标准和要求。在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面对目前的学生道德思维能力、认识能力和行为能力的现实,把学校德育的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道德思维、提高道德能力的轨道上来,帮助学生养成提高自身道德素质的自觉性。要坚持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坚持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传统,积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成果,借鉴国外学校德育的方法,把教育对象放置于一定的认识情景,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帮助他们掌握处事问题的原则和方法,固定思想基本思维模式,提高他们处理问题、解决矛盾的能力。

  德育工作的途径创新,简单而言就是指利用新的载体对德育教育手段的改革和更新。注重德育的艺术性,把德育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化校园育人环境。我国目前应该运用“面向社会、双向参与、内外开放、齐抓共管”的模式来加强德育工作。在课堂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如:演讲、辩论、讨论等形式,不拘一格。在课外要通过各种社团、社会组织实践,参观展览等形式进行德育的教育。在社会生活中利用多种渠道,充分发挥政治组织、社会团体和家庭在开展德育方面的作用,教育的方法丰富灵活,形式生动活泼。同时立足长远,未雨绸缪,抢占网上信息制高点,有针对性地加大网上德育宣传的力度,学会利用因特网作为德育工作的新武器,加强德育工作实效性,增强影响力。

  我国的高校德育教育者要顺应时展趋势,以人为本,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我们正面临着教育观念的一次深刻变革,而教育观念的变革必将促进德育教育途径与方法的创新。在现阶段要借鉴国外德育的优秀经验和方法途径,继承我国传统的德育方法,加强高校德育的有效性,切实使我国高校德育得到跨越式的发展,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1]赵立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书育人新思路的探讨[J].辽宁教育研究,2005,(3).

  近期目标:争当课改排头兵,争做市区质量强校,争为社会公认特色学校,争创人民满意学校。

  办学思想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学校发展的“魂”。学校坚守“以书香为伴,与生命同行”的办学思想,用这个思想统领支配学校的一切办学行为;坚持立足办学途径,拓展办学途径,寻求和实施办学策略,不断营造“书香”学校。

  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是教师职业生命中永恒的三个问题。学校引导教师通过这“三个问题”的不断追问,强化学校及教师对教育是什么、学校是什么的继续追问,促使教师认同办学思想,共同打造“读书成风、求知若渴、外探内省、博学精思,启智扬善、追求创新”的书香文化,体验“知的渴求、爱的渴望、善的情怀、智的热爱,以及自我的超越和创造的激情”的生命价值。

  办学途径是学校生命发展的通道。沿着办学途径,才能找到学校管理的要素----人和事,学校管理的着力点----现实需要与未来发展,实施有效管理。学校通过“营造书香校园,触摸真实生活,共建生命课堂,倡导校本教研,拓展墨趣空间”,不断开拓办学途径,实现人、财、物、事即办学思想、办学行为与办学绩效的整合,突现“书香”文化的特征。

  规范化管理是学校正常运转的基石,是学校走向人本化管理不可逾越的鸿沟。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学校规范化管理的硬件。学校围绕着“用办学思想引领学校制度创新”的目标,对学校章程、教育教学管理条例等系列的规章制度进行重建;通过职代会的审议和执行力的加强,促进教师对新的规章制度的认同与自觉遵守;形成制度重强,促进教师对新的规章制度的认同与自觉遵守;形成制度重建与落实的过程是办学思想物化的过程。

  教师是实施办学思想和建设学校文化的主体。学校以“校本”为指导,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技术为目的,坚持“学习、工作、反思一体,强化反思;教师、专家互动,突出主体;课题为载体的演绎型科研、‘小现象真问题’为特征的归纳型教研互促,注重实效”的策略,整合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管理和校本课程开发,即将教师队伍建设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全过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生命与生活一体两面,生命存在于生活之中,生活是生命的展开与历程。教育因生命而特有,它应该根植于生活。学校致力于构建“触摸真实生活”的全新德育模式,通过构建民主的班级生活、开放的校园生活、真实的社会生活等,让教育回归生活,指向生命,让学生走进生活,在熟悉的、生动的、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认识生活,学会生活,创造生活,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班级建设要以班级的民主管理为抓手,以班风建设为目标,以学风建设为重点组织实施。德育处在过程管理中,结合“五名”工程的实施,制定班级专项计划,开展书香班级评比活动,并注意发现和培养典型,以点带面;在终结管理中,通过自评与他评为每个班级画像,形成特点。

  校园生活要以校门行为、楼道行为、操场行为的创优活动为抓手,以校风建设为目标,以快乐课间活动为重点组织实施。充分发挥升旗仪式、宣传栏、红领巾广播站、小记者团的载体作用,促进校园生活建设。

  社会生活要以社校互动为抓手,以形成良好的家庭生活习惯为重点和目标组织实施。充分发挥班级博客的作用,进行便捷的家教沟通。德育处要注重从内容与形式上进行引导与激励。

  强化德育管理要以德育管理条例的重建为契机,研究学校德育管理的特点和重点,建设学校德育的管理模式与特点。

  中国古代的儒家德育思想是世界德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继往开来,迎接新世纪诸多挑战,构建我国当代学校德育可资借鉴的一个重要宝库。如果做宏观整理,我们可以发现儒家德育思想对我国当代学校德育的价值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对所有的受教育者在品德方面总的设想或规定;是教育者在德育上“施工”的“蓝图”。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离不开德育目标问题。

  我国学校德育目标不注重层次,不讲“序”。忽视了德育目标的程序性和现实性,不是循序渐进、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不是设立一个个可行的、有序的目标让学生进一步达到,没有根据自身任务要求和层次提出相应的德育目标,只有抽象的大致相同的培养目标。这种德育目标不具体、不明确的状况,实际上淡化了目标意识,软化了学校德育工作。如“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这是对广大干部、人民群众和青少年的共同要求。但对中小学生,对不同教育阶段、不同年级、不同群体和不同个体学生,理论上研究不多,在实际工作中也容易忽视。这些现象导致学校德育实施这些目标的内容、方法、途径基本雷同,影响了学校德育的实效。

  儒家的德育目标是有原则、有规律的。《大学》中提出道德学习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修身为中心,以道德认识为起点,以道德信念的建立和道德自觉性的培养为根本要求,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践目标。由此可见,儒家德育思想在注重道德教育上的连贯性和完整性。而且在自身修养上,孔子提出了追求“仁人君子”的高尚理想和人格境界。给人一种追求的不竭动力。所以,在现今学校德育目标的确定上,要借鉴儒家德育目标的层次性,从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出发,不同时期设置不同的德育规范与目标,这些目标要贴近学生实际,具体化并具有可操作性,且不同时期之间要注意衔接性、连贯性。

  学校德育过程,即学校德育内容的实施过程。在德育过程中,学校既要跟学生讲清楚德育的具体要求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要求,以及怎样去做,又要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与习惯,进而内化为良好的道德素质。空洞说教、一味灌输规范来解决道德认知问题,难于使学校德育线.我国学校德育过程存在的问题

  当前,德育课实效性不是很强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在德育目标实施过程中,重视解决“认知”的问题,而不重视道德品质和观念的形成。具体表现在以文为本,重知识、轻养成。学校的德育课教学,过分重视对书本知识的传授,以考试得高分为目标,只解决“知不知、会不会的问题”,却不解决“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忽视了要把学生作为生命个体进行教育,从而使道德与现实生活割裂;忽视了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导致知行不一,形成人格缺陷,故造成一部分学生知行分离、言行不一。因此,我国学校德育的改革应当在强化道德实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方面下功夫。

  关于教学内容的实施(即教学过程),孔子明确提出应划分为学、思、习、行等四个阶段。前两个阶段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后两个阶段则是知识外化的过程,即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要“躬行践履”。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观点纳入教学过程的教育家。学思结合,是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辨证统一过程。在第一、二阶段中,孔子要求学生获得知识和巩固知识,在第三、四阶段则要求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和践履躬行。儒家德育在探讨道德理论与道德践履的知行关系时,特别强调知行的辨证统一,并把“力行”、“躬行”作为道德修养的重心。儒家德育认为,一个人仅仅懂得了应当怎样做人,并不算是有道德,只有身体力行道德规范,才算真有道德。道德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要引导他们进行实际锻炼,把提高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儒家还力倡将道德践履与个体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融德育于个体的日常生活之中,主张个体修德要通过觉悟和践履等方式或方法以便做到“内得于己”,强调践履在修德中的重要作用,这一思想可概括为“生活即德育的思想”。

  要完成和落实学校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当前,我国学校德育效果不佳,与所采用的德育方法不无关系。因此,探讨儒家德育方法的价值,可以使我们进一步看到问题之所在,从而加快我国学校德育方法的改进。

  目前,德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偏重于道德规范的“填鸭”。我国中学德育课程中的传统灌输模式,以教材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以灌输为主要方式,注重知识的强记。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教师注重讲授、示范、规劝、批评,主要发挥教师的讲授作用,过分强调道德对学生的制约作用,把学生单纯地视为道德规范的被动接受者,置于服从教育者的地位,完全不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无法透过多种选择以作判断,不注重青少年的接受心理,不注重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把青少年作为被塑造的客体,这样造成与目前青少年主体的核心价值相背离,不能适应社会的变迁,且直接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功能。

  儒家在道德方法上注重学思并重、因材施教、身教示范等科学的道德教育方法。儒家重视道德中的学思并重,主张学与思应结合起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认为学习是人掌握道德知识和提高道德修养的基础,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又应该进行积极的思考,这样才会使教育取得良好的收效。

  教育中要注意因材施教,是儒家教育思想中极具价值的一个方面。了解教育对象的特点,注重个性差异,根据不同性格、不同情况的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这一思想可以说是极具科学性和借鉴价值的。这就要求教育者要了解学生的个体状况,因人而异,有效开展道德教育。同时,儒家还主张教育者应以身示范,为人师表,通过自己的品格和德行感染、影响、教育自己的学生,发挥典范的作用,进行生动的教育。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道德教育中应注重榜样的力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此促进和提高道德教育实效。

  儒家道德传统中包含着丰富的优秀道德教育内容,譬如重义轻利、人格修养、天人合一等优秀传统道德观念,对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丰富我国现代学校德育内容体系不无裨益。

  近年来,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巨大变化和市场经济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正处于观念形成与观念混乱相交织的阶段,许多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注重功利、讲求实惠、缺乏理想、过分强调物质利益,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的倾向,从而导致唯利是图、利己主义、只讲索取、不讲奉献等思想行为有所滋长。近年来,社会公德淡薄、公共生活无序已成为转型期社会的一大道德难题。我们似乎陷入了一种怪圈,人们都在埋怨社会道德风气不好,却又都在参与制造和助长不好的道德风气。在现代社会,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已不是个人的生活小事,公共卫生状况已成为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社会道德状况和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儒家“重义轻利”的原则。儒家思想中对于义利关系问题的讨论曾提出过各种不同的主张和观点,但占主导地位的是见利思义、重义轻利、以义制利的原则。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反对因求利而失义,因追求个人私利而做出对别人、对公家不义的事情”。他认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一原则告诉我们,对于“利”要有一种理性的约制,不苟取,不妄得,不受不义之财。儒家并非一概反对追求物质利益,只是把道德人格的价值放在远远高于世俗物质利益价值之上,认为决不能为了物质利益而牺牲自己的道德人格。这种价值取向,是中华道德精神的精髓,它升华为“生以载义”、“义以立生”的人生观和中华民族“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崇高道德境界,它对于批判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思潮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种道德意识对于我们当代学校德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有着重要的价值。

  儒家的人格修养的价值。在儒家看来,“仁”是一种理想的人格,是协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最高目标。人们只要按照“仁”的要求办事,就会达到“天下有道”的理想社会。仁者“爱人”,这是“仁”的核心范畴。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强调礼仪;又要求弟子:“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具有明确的关心社会群体,尊重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公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学校德育途径是对受教育者实施道德教育影响的渠道,即道德教育的组织形式。只有采取恰当的道德教育途径,才能有效地运用道德教育方法,落实道德教育内容,实现道德教育目标。因此,我国学校德育有必要在德育实践中积极探索,借鉴儒家德育途径的基础上,解决自身现存问题,开辟有效的学校德育途径。

  在德育途径中,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德育力量缺乏沟通联系和组织协调配合,教育要求不一致,甚至互相冲突,形成教育上的分力与反作用力,最终影响学校德育的实效性。表现在学校内部,存在思想品德教育与各科教学的分离,除了班主任和德育老师,专业老师只管“教书”,不管“育人”,根本不注意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因而削弱了学校德育自身的合力。而家庭教育和社会现实中的消极因素,更是无情地冲垮了学校德育为受教育者们苦心构筑的道德之堤。家庭德育功能减弱,不少家长重智轻德,对孩子心理、人格乃至品德很少过问。而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发育尚未健全的时期,还不具有很强的分析辨别能力,很容易受到诱惑,这就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而实际上,当前家庭与社会教育都未能做到密切配合学校德育工作,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学校道德教育功能。

  儒家道德教育除了道德修养是属于自我教育系统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是教育的基本方面,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不可或缺的完整的教育系统。儒家德育途径中,最为重要的是学校的道德教育。孟子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儒家也很重视对儿童的早期家庭教育。孔子认为“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所以应该对儿童尽早实行道德教育,抓住儿童“心未滥而先喻教,则化易成”的时机,使其习与性成,从小事、琐事做起,由小见大,逐步加深和提高要求,父母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优化家庭环境,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熏陶。至于社会教育,主要体现在社会风尚的教育方面。而良好的社会风尚的形成,在儒家教育者看来,主要应是统治者对民众实施道德教化。总之,儒家道德教育的施行注重了家庭、社会、学校三者的结合,共同培养人的良好德行,这些经验对我国当代学校德育途径建设仍很重要。

  以上我们分析了儒家道德思想对我国当代学校德育的价值,包括在德育目标方面、德育过程方面、德育内容方面、德育方法方面、德育途径方面儒家德育思想都有独到的见解,对我国当代学校德育有着珍贵的价值和重要的借鉴意义。继承和借鉴我国传统德育思想中的瑰宝,发挥儒家德育思想的价值,构建我国当代学校德育体系,是我们当代教育工作者不断深入思考的问题。

  [1]唐凯麟,曹刚.重释传统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评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小学正是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阶段。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小学教育更加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中,思想品德教育是非常关键的教学内容之一。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几种实施途径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以期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效。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小学教学也得到了不断的改革和发展。在新的时代下,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肩负着十分重要的任务。了解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性对于小学教师和学生来说都十分重要。

  中国有句古话说:先做人,后做事。可见,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一直都十分看重对个人思想素养和道德情操的培养。这一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并且融入到了小学教学的实际中去。小学生对于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想象力,没有十分明确的是非善恶观念。因此,教师的指导会对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态度、认知方式等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为了使小学生能够以一种健康的心态去了解社会,思想品德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一方面,思想品德教育能够向学生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自己塑造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理想的人;另一方面,思想品德教育也能够教会学生如何与身边的人相处、如何看待世界等重大的问题,从思维模式上得到提升。在如今这个思想来源复杂化的社会,更需要在小学教育中大力实施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生本身的知识基础比较薄弱,不能够理解过于深奥的哲学道理;加上小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使得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教学的实践性。从而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并且通过实践的方式更能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方式可以是灵活多变的,不能完全拘泥于课堂教学或者书本知识上。举例来说,为了教育学生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教师可以以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学习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因为故事的方式往往比枯燥的课堂讲解更为生动形象,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认真听讲。而讲故事的方式也会营造一种更加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使原本深奥的道理变成一个一个实例,学习起来就更加简单容易。如果学生对于故事产生了好奇或者一些疑问,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或者让学生们进行讨论,来加深学生对于爱国主义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在课外活动的时间里组织学生们参观烈士墓、博物馆等地方,去实地了解英雄事迹。

  除了课堂上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或者课余时间里开展一些多样化的活动,也能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一些基本的道德哲理。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建设也在不断跟进。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有了更多的选择。

  首先,学校和教师应该积极在校园内开展一些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且在活动过程中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例如,学校可以每周设定一个“清洁日”,鼓励学生在清洁日的时间里寻找并且回收校园地面上的垃圾。对于做得比较好的班级或者个人,可以提出表扬,甚至可以给予一定的小奖励,来鼓励学生们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行为习惯。这样一来,校园内部就比较容易形成一种爱护环境的良好风气,学生之间互相监督、互相学习,共同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同时,这种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学生们就会在其他场合、其他时间也都自觉自愿地进行环保工作。由此可见,为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开展的活动,其意义不止在于活动本身的当时效应,更在于对小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的正确引导。这样的活动还有很多,比如开展主题班会,就某一具体的道德问题进行讨论;举行作文比赛,鼓励小学生写出身边的道德榜样,并进行学习等等。

  其次,学校还应该和校外机构等协作,共同为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开展而努力。社会风气和道德水平的实际情况会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一定的影响。加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道德环境。就具体开展的活动来说,学校可以和图书馆、社区、文化公园、历史博物馆等机构合作,定期开展先进思想的讲座和系列活动。有了社会的协助,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开展就能拥有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教学途径,使思想品德教学的实际教学成果更上一层楼。加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明辨是非、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活动的多样化还应该包括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家长是小学生最好的老师,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家长应该和学校教师保持积极的联系,及时沟通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如果发现问题就及时解决,才能帮助小学生成长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个体。学校可以设立“开放日”,允许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思想品德教学活动,在活动中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为了使教学活动更有成效,可以每期设置不同的主题,主题要与思想品德教育紧密相关。例如:闯红灯现象的教育、尊老爱幼教育等。

  [1]刘守金.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几种途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05:197

  (1)充分挖掘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接受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我们积极实施课程改革,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在德育课堂上,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教材中心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明辨是非、识别美丑、提高道德认知能力。在其他学科教育上,要求每个教师深入分析和挖掘本学科教材所蕴含的德育内容,切实加强学科教学渗透工作,探索出了在学科中渗透、在生活中熏陶、在阅读中领悟、在生活中体味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如,在廉洁文化进学校活动中,通过开展演讲、主体班队会、古诗文诵读、歌咏比赛以及参观实践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真正让廉洁文化在青少年学生中入耳、入脑、入心。

  (2)大力加强德育科研建设。为提高学校德育科研水平,我们在坚持每年开展德育论文评比活动的基上,进行了创新德育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去年组织召开了“创新德育模式、构建和谐校园”德育课题开题会,邀请德育专家实地指导。目前,申报参加了“十一五”教育课题研究与实验,各实验学校已从构建具体化、特色化、可操作的校本德育体系着手,认真开展了学校和谐德育模式研究。

  (3)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在小学生中开展了“五小”主题教育活动,即在家庭争做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小帮手”;在社会中争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小标兵”;在学校中争做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尊敬他人的“小伙伴”;在自我环境中争做勤奋自主、勇于创新的“小主人”。另外,我们在各小学广泛开展了“学规范、讲文明、争十星、做主人”和“拒绝、健康成长、远离、自我保护”等各种主题教育活动。

  (4)全面加强家长学校建设。建立了现代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做到了与学校工作同步规划、同步研究部署、同步考核评估、同步总结奖励。在办学过程中,注重家长学校工作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知识传授与典型引路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通过创办家庭论坛、举办报告会、建立学校通讯网站、开办家教咨询室等多元化的办学形式。采取启发、讨论、提问、咨询、互帮互学等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通俗易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使家长学员听得懂、记得牢、做得好。

  (5)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我们在各小学成立了“红领巾护绿小分队”、“红领巾监督小分队”、“红领巾交警小分队”,三支小分队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深入街头打扫公共场所卫生,帮助交警维持交通秩序。据统计,各小学“三支小分队”成立以后的十年里,出勤人数达二十多万人。另外,在各学校坚持开展了“小手拉大手,公民道德共遵守”、“雏鹰争章”、“成像少年手拉手”以及社会调查、志愿者义务服务等社会道德实践活动,促进了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增强了德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1)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想、行为实际,结合各年级德育目标、德育内容,按照“分层实施、逐级推进、全程监控、循环提高”的工作宗旨,开展了“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示范校创建活动”。学校通过评选日常行为规范“达标班”“示范班”,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规范、宣传规范、遵守规范的积极性。目前有90%以上的学生获得“日常行为达标生”称号。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双星级”日常行为规范示范校创建活动。

  (2)强化民族精神教育。根据《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的要求,先后组织了三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教育活动。

  (3)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中心校统一部署下,各学校充分利用宣传栏、黑板报、校园广播、网络等宣传工具,通过召开研讨会、座谈会、报告会、主体班队会等形势、迅速掀起了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热潮。

  (4)扎实推进“三理”教育。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通过开展“三理”教育相关课程,设立“三理”教育活动室和咨询室、开展“三理”教育工作骨干培训,聘请专家开展教育、咨询等活动,把“三理”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同时,充分发挥各学校关心一下代工作小组的作用,广泛吸收“五老”、医生、社区工作者、家长等参与“三理”教育工作,组织他们当好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辅导员、监督员、宣传员,进一步增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通过以上切合实际的德育形式和成效显著的德育教育活动,开创了学校教育工作新局面,初步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齐上阵,师生、家长、社会人士共参与的大德育格局,为探索学校德育工作新途径、构建文明和谐校园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