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ort体育bsport体育

导航切换

联系电话:
021-66889888     1399998888

bsport体育

bsport体育

德育活动范课程建设文10bsport体育篇

作者: 小编 来源: 网络   日期:2023-09-28 10:07

  bsport体育登录bsport体育登录传统德育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表现在德育的目标和内容的设置编排上,在途径和方法的确定选择上,既不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也不关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过程成了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观众和听众的角色。在预先安排的固定目的、组织方式、活动程度等具体要求下,学生被动地进行着一种程式化、履行公事式的机械表演。这种反理性的教育方法造成了教育与现实之间的悬殊差距。而德育活动课注重弘扬人的主体性,挖掘和引发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从学生兴趣出发,从学生的情感需要、意志、理想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的道德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借助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努力探索,在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体现了德育工作的人本化特征。20世纪60年代,科尔伯格利用道德两难问题为学生提供积极参与和决策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道德问题的讨论,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作为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并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体作用。提高了道德的层次。其基本价值就是向我们论证了主体的参与和自主活动是道德发展的前提。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道德的发展。换言之,活动是德育的生命。没有了活动,便没有了德育。

  清明前夕,为配合进行传统教育,他提倡在校住宿的学生利用周末回村采写革命英烈传记,前后历时一月,共得32篇烈士传记、17篇祭奠烈士的诗文,清明前夕利用这些材料召开班会,使师生受到深刻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学生写的是本村的甚至是自己的叔伯亲人,感情真挚,有的可写,而且这项活动牵动了许多人的心,几乎在每个学生背后都站着不少的人??他家的人,他家族的人,他们村的人,大家都给他鼓劲儿,支持他写好,希望他写好,孩子也意识到自己责任重大,故而责任心很强,惟恐写不好给英烈、给家庭、给家族、给本村人脸上抹黑,所以用心备至,结果出人意料。

  一位老师在讲完《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一文之后,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理解,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他会同当地广播电视局搞了一次题为“来自家乡的报告”的征文,效果也很好。学生利用周末或分组或个人分头回村采访调查,写采访记录,回来整理成文。像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写的都是本乡本土的真人真事,学生熟悉,有一种亲切感和自豪感。中学生虽还谈不上什么建功立业,但是现在的青少年和过去的青少年相比,接受知识和各种信息比较早,比较快,量比较多,面比较宽,因而显得更聪明智慧,他们非常渴望早一些发挥自己的潜能,能用自己的笔为家乡、为社区做点儿实际工作,他们是兴奋的,兴趣是浓厚的,心理准备是充分的,态度是积极的,热情是高涨的。他们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渴望一展才华小试身手,宣泄自己的干劲和力量,故而也易于发动。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最使人感喟良多的是学生的变化,他们走乡串寨深入群众调查学做群众工作,学到了课堂内、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增强了与人交际的能力。学生通过亲身考察,看到了我们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和社会发展过程的深刻变化。学生的心弦真地被拨动了,以前学生虽学哲学,但是看问题多犯主观、片面、停滞的毛病,一开口一动笔就是不正之风,就是坏人坏事,看的多是阴暗面,总爱置身事外袖手于旁,以批评家、旁观者、评论家的姿态出现。现在一事出现,学生不再只是发牢骚指责,而是试图以主人翁、建设者的姿态去研究它、分析它、改变它,明白了天下的事情是复杂的,一件事发生总有重叠相生的原因。能尝试着用辨证的、客观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分清主流和支流。渐渐地,学生们认识问题深刻了,观察问题全面了,分析能力提高了,思维能力加强了,这的确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道德的实践本质决定了道德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德育在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上往往缺乏统一的整合模式。“对现实问题也很难培养出有道德选择、判断、创造能力的主体性道德人格”。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则主要是运用道德认知,道德观念和基本行为规范,提高学生认识、分析、解决多种复杂具体的现实的道德问题的能力。

  学生德育活动课的内容是极为广泛、极为丰富的。就其内容的性质划分,可概括为:学习性的德育实践,人际交往的德育实践,社会公益性的德育实践,自立自理的德育实践等。实践性德育活动是促进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德育活动课就是通过多种符合教育目的和青少年特点的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学生在实践中的角色地位的需要、兴趣、爱好与追求两个方面的交互作用,使他们在完成学习、工作、劳动任务和进行社会交往与协作的过程中,一方面践履社会、集体或教师提出的道德规范、行为要求;另一方面自身也会产生遵守道德规范、评价和协调人际关系及个人行为的需要。这样,学生便将形成相应的品德,发展一定的道德实践能力。学生在道德形成过程中要完成由知到信,由信到行的转变,其中道德实践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实践性德育课为学生的品德外化提供了实际锻炼的机会,同时,学生对一定道德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和深化也依赖于德育实践活动。

  (一)学习性的德育实践活动。学习活动是学生生活实践的主要内容。为此,德育必须引导学生学习适合现代生活的行为规范和伦理道德,要使学生懂得诚实、自强、责任心和尊重别人,要学习做人与做事的学问。必须用现实社会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在参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走入社会。在学习性活动中,学生能够学会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还可以培养坚强的意志、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树立正确的唯物辩证观和科学精神。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创造精神、刻苦认真、耐心细致等优良品德,以具备在未来社会中独立生存的资本。

  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积极开展有益的教育活动,是成功实施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但一定要注意这类活动重在动情,在情感上推动学生,真正能够扣人心弦激动人心;学生到学校来就是为了学东西的,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获取各种知识,是学生的普遍心理和最大愿望,所以整个活动要与学习紧密相关,万勿忘记治学这一根本。倘能注意这两点,那这样的活动势必会受到学生欢迎,且容易获得成功,有事半功倍之效。某老师曾回忆起他曾经搞过的一个活动:各校结合爱国主义教育纷纷组织活动,好多学校到北京香山看红叶,饱览祖国大好河山。香山红叶名闻天下,好则好矣,美则美矣,能够前去观赏当然很好,但是他当时所在的学校远在香山以西的深山里,东去香山140里,车、钱、时间、安全就像四座大山一样横拦在他们师生面前,一时难以解决。而他们学校附近山峦起伏,秋叶如火枫林涂丹,名气虽然远远比不上香山红叶,但是却也波澜壮阔气势非凡。考虑再三,最后决定还是因地制宜、因陋就简、量体裁衣。他从实际出发,靠山吃山,别具深意地带着学生在本地步行登山,搞了一次秋日登高的教育活动。到了山上稍事休息,作为语文老师的他便开始了“秋日登山”的第二项活动内容,即要求学生用各种修辞描绘眼前的大好秋景。学生眼观美景文思泉涌,口出妙辞,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收效非常好。

  回校之后,他又趁热打铁,让每个学生写一篇同题作文,或记叙文、或说明文、或议论文。这一活动前后进行了五种训练:一是登山体能训练;二是意志磨练;三是培养了同学们登山下坡互相扶助关系他人的品质;四是语文知识的复习和运用;五是饱览了家乡绚丽多姿的大好秋景,以自己的观察所得,以自己之口,以自己之手来赞颂描绘家乡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德育活动其实是一种训练,他既可以把知识学活,激发学生爱学习的深厚情感,又可以锤炼其道德品质。

  时下一些专家学者提出教材教学线、实践教学线开放型双线教学,提出研究性学习,内容包括:学科课程拓展,关注社会问题和自我发展,要求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学会设计方案解决问题,这位老师的做法不是很发人深省吗?

  (二)人际交往性的德育实践活动。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学生的人际交往也越来越具有复杂和深刻的特点。学生通过人际交往性的实践活动、亲身体验人际交往的道德行为规范。在交往中,他们学会关心、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学会对自己负责和对他人负责。学会与人相处等做人的准则。更重要的是通过交往、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能够用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来对照检查自己,从而克服自己的短处和缺点,对自己有了更客观、全面的认识从而形成了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力。对青少年来说,良好的交往是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经常率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老师们说起学生的进步和变化,总是非常感慨侃侃而谈:孩子们经常到社会、到野外去,会遇到各种困难,诸如自带饮水食品、行李工具,负重出行,长途跋涉越岭登山,有时粮水不继还要受渴挨饿,但他们咬着牙坚持下来了。从中磨练了学生意志,增强了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校内野外进行科技活动,需要合作完成,上岭下坡相互扶助,增强了他们集体观念,团结互助关心他人的精神得到发扬。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与人交际、口头表达能力。某小学参加各种科技小组的学生几乎占到全校学生的一半,他们经常要走出校园,到野外奔波,在街头巷尾宣传,这就大大增加了他们与人交际的机会,上至科学家、市、区领导,下至平民百姓,都经常会见,着实见过些世面,从而锻炼了他们的胆量、交际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三)社会公益性的德育实践活动。社会公益性活动是一种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活动,也是处理自我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手段。如手拉手互助活动、为希望工程募捐活动、青少年志愿者活动。这类活动教育学生懂得从小要为社会、为国家承担一份责任,应尽一份义务。在助人中体验服务的快乐,在奉献中培养无私的精神。学生从中不仅获得了人生意义的感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则更有利于引导学生说、学、做合一,知行统一,对以往说与做两张皮的现象,具有特殊的批判和修正作用。

  某一矿区原来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当地小学组织师生实地了解写出调查报告,反映给矿领导,引起高度重视,不久修建了该地有史以来的第一批垃圾站,有效地改变了该地的环保卫生状况。北京的珠穆朗玛峰??灵山脚下的清水镇人民的生活好了,家家青堂瓦舍,里里外外收拾得干干净净,可废弃物品生活垃圾却往外河滩一推,顺着马路牙子倒了下去,久而久之,109国道南侧垃圾堆积如山,再加上旅游线路的开辟,更使这一地区的环境污染日甚一日雪上加霜。清水镇是北京的西大门,又是灵山旅游区、百花山旅游区、龙门涧旅游区的必经之地咽喉要塞,脏、乱、差的环境既有碍观瞻,又影响旅游事业的发展,所以这种情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清水中小学学生和清水人民一起,团结奋战,终于清除了109国道一侧的垃圾山,再现了该地山青水秀旖旎风光的本来面目。

  学生参加这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了社会,学生们为自己小小年纪,用学到的知识为当地发展献策出力小试身手,发挥个人潜能而欢欣鼓舞,这正是爱国爱家的具体体现;向别人宣传环保,首先要从自己做起,这样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律性和社会责任感。

  (四)自立自理性的德育实践活动。针对当前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学生自立自理能力较差,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和艰苦磨炼,加强学生的自我服务性教育,如料理自己的生活,保持环境整洁卫生的劳动是非常必要的。在学校包括值日,保持教室、校园的整洁,布置教室,改善学校环境和教学生活条件,绿化、美化校园等,这类的自我服务性、自立自理性劳动,不单单是为自己服务,包括为自己所在的集体服务,为所居住的社区服务,为国家服务。这类劳动,能使学生深刻体会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有责任关心家里的一切事情,学会当家作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问题自己来解决。从而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并养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孝敬父母、关爱他人,继而关心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勇于承担重任的优良品德。总之,自立自理性的德育实践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自律,学会服务,乐于助人、学会创造,追求真知,全面提高青少年一代素质。这也是学生加强品德修养、立志成才的必由之路。

  我们访问了某个北京市五好文明家庭,这一家子人老少三代五口,82岁的姥姥,一双已成人的儿女。孩子小的时候,他们非常注意早期教育,要求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四岁的时候,已经能识一千多字,五岁半插班上二年级,1982年“六一”前夕他们被评为北京市“四好家长”。随着孩子的成长,做父母的又适时提出“每个家庭成员都把自己的事做好,就是对家里最大的贡献”,现在儿女都已长大成人学业有成,这一家子人相互体谅彼此和睦,家庭气氛融洽祥和,在家里逐渐形成了亲情洋溢相互关心的氛围,这一点可谓弥足珍贵,卢梭曾经说过:“只要父母之间没有亲热的感情,只要一家人的聚会不再使人感到甜蜜,不良的道德就势必来填补这些空缺了。”一旦家庭亲情这道钢铁的长城形成,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便是莫大之幸,对于教育子女来讲那是莫大之福了!

  德育活动课的设计在内容结构上,首先要考虑应包含德育的五大要素,即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在层次结构上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德育的内在规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深刻,力争做到螺旋上升、循序渐进、有章要循、有据可依。德育研究中心承担的“九五”规划部级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研究成果《德育》读本为德育活动课提供了一个载体,其中体现出来的编写思路和设计原则都是我们在开展德育活动中所应遵循的。

  (一)主体性原则。德育活动课应贯彻主体性原则,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觉自愿性和自主参与性,而不是强迫他们按照已经安排好、策划好、完全确定下来的程式去做,不给学生一点发挥和展示的机会。因此,学生的主体性或主体地位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给学生以选择的权利。活动的内容由学生自己选择;活动方式和具体要求由学生自己安排;活动的材料也由学生自己去搜集整理。二是看学生参与程度。一堂德育活动课是否成功,关键看学生参与的人数。如果一次活动只有少数几个人参加,多数同学只是听客、看客,这样的活动是无法达到人人接受教育的理想效果的。应该给每一个同学机会,在活动中大胆尝试,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教育。

  (二)实践性原则。德育应把以道德为基础的道德实践作为其终极目的,付诸于实践。实践是德育活动的根本特性。德育育人的实践过程是内含于生活之中的过程,不可能脱离生活,凌驾于生活之上。因此,学生需要在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中获得新的感知、体验,从而引导自己达到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崇高境界。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去认识人生,去追求生活的意义,进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

  源于此理,德育活动课应把学生引向社会,引入生活,走近大自然,去和周围的世界积极对话,广泛交流和沟通。这种以社会为大课堂的教育方式,突出了教育的开放性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热情,必能大大提高德育的实效。

  (三)系统性原则。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德育活动课的编排和设计也要考虑其系统性,决不能随意、随便地进行。就一堂德育活动课而言,它的教育性是通过活动来体现的,其深刻程度及教育性大小与否,也是通过活动的内容来决定的。而某些内容又需要反复进行,步步深化。只有经过反复的、长期的教育感染、熏陶和磨练,才会收到一定的效果。这就是说它的内容和形式既要考虑其包容性和灵活性,更要考虑其德育的内在规律,只有掌握了德育的系统性,才能保证德育活动课做到“德育目标,一以贯之;德育内容,循序渐进。”

  (四)创新性原则。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未来的世界,要求冲破旧的、僵化的思想,不断产生发展新思维、新观念。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活动课中培植新的思想,要善于反思,勇于探索,勇于批判,勇于创新。要不断研究和发现学生的特点和德育的规律,研究时代的特征。在活动的形式、方法到活动的内容方面不断有所突破和创新,以利于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五)开放性原则。现在全球正在实行经济一体化,中国进入WTO之后向世界开放的力度会更大,我们的德育工作也应该是开放的,应该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当然在开发中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应时时记住,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未必是合理的,流行的未必是有生命力的,允许的未必是值得提倡的,我们适应社会既不是迎合,也不是盲从,只有超前意识下的行动才是对现实更好的适应和对未来更好的准备。我们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德育可以向南韩、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借鉴,但是决不能等同,应该时时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敏感性,要让、社会主义的大旗永远高高飘扬。

  (六)层次性原则。工作注意区分层次这是十分重要的,德育工作更是如此。这中间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结构,年级高低,区别不同地域,注意思想政治工作的可接受性,承认尊重差异,才能使我们的德育工作真正入学生之脑,进学生之心,增强针对性、实效性。

  (七)研究性原则。德育是个老话题,但是多年来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超前性都不强,本身就有许多值得研究的,而且面临着迅速变化的新形势,出现的新问题,都等着我们去研究解决,所以必须面对现实加强研究,提出对策,迎接挑战,与时俱进,乘势而上。

  小学生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与希望,提高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尤为重要。这凸显了小学德育的作用。小学德育存在形式倾向于知识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脱节、内容不符合小学生具身认知规律等问题。[1-3]如何有效开展小学德育工作,让小学生在德育课程中有所得、有所获,是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基于此,本研究立足小学德育题活动的设计,在任务驱动下,探讨如何设计有效的主题活动,构建小学德育主题活动设计框架,在突出小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使德育变得鲜活、有趣。

  但武刚认为,德育主题活动是教师根据德育的要求,将德育内容落到实际中,让小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德育并转化为行动的一种德育方式,它对小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大有裨益。[4]基于德育主题活动的特点,黄扬钦阐释了德育主题活动的作用,如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参与兴趣等。[5]虽然研究角度不同,定义有所差异,但核心是一致的:德育主题活动的目标指向是实现德育要求,内容围绕焦点,过程强调小学生的主体参与。

  任务驱动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上发展起来的教学方法。郭绍青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定义为教师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个体差异的教学任务,让小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获取新知识与新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以教学任务为中心点,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及潜在学习欲望。[6]任务驱动教学的核心在于以任务为主线,强调让小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成长,设计任务的教师在实施阶段成为活动引导者,而非主导者。

  具身德育强调身体的意义以及身体与环境的互动,强调身体经验同道德认知与判断等心理过程相互嵌入和相互影响的过程,能应用于个体和群体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塑造和养成中的德育理论与实践体系。[7-9]具身德育注重实践途径,这意味着教师在设计任务时,需要考虑小学生个人身体与其他要素的互动,设计身体与环境的互动方案。

  为了能够在实践中有效地以任务驱动为抓手,以具身德育为落脚点,充分开展小学德育主题活动,教师还需要在设计中遵循如下原则。

  主题性是德育主题活动的基本特征,也是影响德育主题活动的重要因素。以任务为索引,突出德育活动的主题,是设计的重要环节。首先,主题要清晰且可以被感知,能够落到实践层面进而检验活动效果。为此,教师不能选择过于宏观、空洞的主题,如感恩父母,而是将主题细化为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可以感知的主题,如在母亲节感谢母亲给予自己生命。其次,主题要关注小学生需要,高于小学生生活。身边的案例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的生活感,让小学生深切感受到德育在生活中真实存在。最后,主题不能仅停留在实践的层面,还应引导小学生将实践案例上升为知识,促使个人道德水平的提升。比如,通过“不能随手扔垃圾”主题活动,教师应升华“慎独”“严格要求自己”等方面的情感认知。

  小学阶段是个体快速发展的阶段之一,每个学段的小学生都有独特的生理发展条件。例如,低年级小学生虽然注意力集中的时长较短,但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积累,他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长会逐渐延长。因此,在主题活动设计过程中,教师必须考虑个体的差异性等影响因素。针对活动对象的特点,设计差异化的主题活动任务,既凸显活动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又不至于浪费设计者的时间和精力,还能确保主题活动效果。例如,针对“感恩父母”这一主题,低年级小学生可以通过反背书包的形式,模仿母亲怀孕时的一些动作,体会母亲怀胎十月的辛苦;中高年级小学生则可以通过角色互换的形式,与父母亲进行角色互换和角色扮演,深入了解父母亲的责任和辛劳。

  互动是提高主题活动参与度的有效方式,也是检验互动设计效果的手段。具身德育理念强调通过身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开展对个体的道德教育。[7]在主题活动设计过程中,教师既不能忽略环境的作用,又不能夸大环境的影响。例如,在设计“爱护环境”的主题活动时,教师单纯引导小学生认识到环卫工在保护城市环境卫生的重要作用和他们工作辛苦程度等,是很难让小学生形成爱护环境这一理念的。根据具身德育理念的观点,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当一天的清洁工,让小学生通过自身与环境的互动,了解活动的设计意图,能更好地帮助和引导小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任务,获得成长。

  德育主题活动的形式多样化,均是促进小学生德育素养的提升,促使小学生朝着更优的方向发展。教师在设计主题活动时要充分考虑主题活动的趣味性,引领小学生积极参与主题活动,避免让活动流于形式。例如,针对“爱国”这一主题,教师可以借助生活照的对比、爷爷奶奶的老故事等形式,让小学生体会到国家的变化,了解到动人的事迹,清晰地感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从而激发爱国热情。此外,教师还应充分发挥小学生的自主意识,引导小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发现更多的可能性。

  ETDTA理念是具身德育(Embodiedmoraleducation)、任务驱动(Task-Driven)、主题活动(ThemeActivities)的英文首字母缩写,其逻辑框架如图1所示。具身德育、任务驱动、主题活动三者之间相互结合,能够组成四种不同的德育理念,分别是TDTA理念、ETA理念、ETD理念及ETDTA理念。[6-9]TDTA理念是指在德育过程中,以任务驱动开展主题活动。教师通过有效设计主题活动,将任务作为主题活动中的主线索开展德育工作。TDTA理念忽略了小学生的主体参与、主体体验,导致德育主题活动容易出现仅为了完成主题活动中的任务这一问题。ETA理念综合了主题活动和具身德育两个因素,在开展德育主题活动时以小学生的主体参与为关注点。ETA理念设计的主题活动虽然有主题,但是缺乏有效的目的指引,导致小学生在主题活动过程中有体验、有互动,却不知道为什么完成活动,最终影响主题活动的教育效果。ETD理念是指在德育过程中,以任务驱动为牵引,结合具身德育的方式开展主题活动。在主题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设计互动的形式,引导小学生完成任务,实现对小学生的德育培养。然而,ETD理念设计的主题活动没有主线的引领,各活动彼此独立存在,相关性不强,容易导致小学生孤立地看待德育活动。ETDTA理念兼具了具身德育、任务驱动、主题活动三个要素,通过任务驱动、具身德育的方式,在主题活动中开展德育工作。ETDTA理念有效地调节了三个元素,综合考虑主题活动、任务驱动、具身德育在德育活动中的作用,避免了三个因素在两两组合时的不足与问题,从而促使德育活动真正地走进小学生的生活,进而为小学生培育良好的品德素养。

  在ETDTA理念的指导下,以小学生为中心的活动设计的具体逻辑如图2所示。1.以小学生为中心我国学者已普遍认识到“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要性[10],认为活动应更加凸显小学生的中心地位,活动的实践效果、目标达成度等都有赖于小学生的参与。因此,在活动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贯穿整个过程,构建以小学生为中心的活动设计模式。2.设计考虑因素在活动设计过程中bsport体育,教师需要考虑如下因素。一是小学生所处的教育背景。教育为个体发展提供了机会,同时成为个人发展的起点。教育是一个可变化的过程,人的主观能动性对教育效果有突出的影响。教育还是一个反思的过程,能成为下一次主题活动设计的参考和借鉴。因此,教师在设计主题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小学生的教育背景,发挥小学生在主题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二是环境,包括小学生所处的物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主题活动是在一定场域下开展的,力求让小学生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知识的增长。教师要重视物理环境的创设,包括桌椅的摆放、道具的使用等,以此确保主题活动效果。此外,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德育的影响不容忽视,教师在设计主题活动时也应该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发挥社会文化环境的宏观作用。三是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校教育的先进辅助设备越来越多,教育形式也越来越丰富。例如,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帮助小学生“回”到白垩纪时代,智能环境控制技术能够帮助师生构建舒适的物理环境。然而,技术的滥用有可能会喧宾夺主,让小学生沉溺于技术而忽视了活动的主题。因此,教师需要合理地使用技术。四是内容。内容展现了活动的核心,呈现出活动的设计意图,是检验活动效果的维度之一。在设计主题活动时,教师需要根据主题选择合适内容。例如,针对“如何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德育价值”这一设计,教师可以选择端午节的爱国、忧国情怀作为主要内容,延伸补充划龙舟过程中的团队精神等辅助内容。五是形式。活动是突出个人感悟还是彰显集体智慧,教师对这一目的要有综合的考虑。活动目的不同,活动的形式也不同。根据活动目的,教师应该选择恰当的活动形式。例如,针对“母亲节感恩母亲怀胎十月”这一主题活动,教师的活动设计应倾向于个人活动;针对“通过废物利用引导小学生爱护环境”这一主题活动,教师的活动设计应偏向于集体活动。六是方法。在主题活动过程中,小学生是实践的主体。为彰显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思考如何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运用什么样的方法引导小学生参与活动。

  德育的基本要素可划归为儿童对母亲的爱,这是儿童能够爱他人、爱人类的情感基础。在小学德育中,教师要把“儿童对母亲的爱”这一理念贯穿整个德育活动。根据每个年级小学生的差异、发展特点等,教师应开展一系列“感恩母亲”的活动,将这一主题活动贯穿小学生的整个小学生涯。在小学低年段,为了帮助小学生切身感受母亲怀胎十月的艰辛,教师设计了反背书包的主题任务,定于五月第二个星期五开展。五月第二个星期五这一天,从第一节课开始,小学生将书包反背在前,模仿母亲怀孕。下午最后一节课,教师组织小学生对当天的主题活动进行探讨和反思。有小学生问道:“老师,好辛苦,能不能不背了呢?书包这样背在前面很不方便。”针对小学生的这些反馈,教师要做好开导和引导工作,如“我们反背书包是为什么呢?大家想一想,如果妈妈在怀你们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想法,结果会怎么样的呢”。通过这样的活动方式,小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母亲怀胎十月的辛苦,理解母亲的养育之恩,从而有效地激发他们的感恩之情。综上所述,根据ETDTA理念,小学德育主题活动可以以任务为切入点,以具身互动为方式,聚焦活动主题,强调可实施性,突显趣味性与探究性,引领小学生主动参与,提升主题活动参与度。

  [1]檀传宝.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根本[J].教书育人,2009(35):34-36.

  [2]李君.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牡丹江:牡丹江师范学院,2014:18.

  [3]陈达明.有效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策略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29,131.

  [4]但武刚.学校德育活动初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123-127.

  对小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已经成为了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少年队活动作为学生接受思想和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直接影响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偏小,他们处于思想和意识的形成阶段,对事物的认知很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从而产生错误的认知,为学生的思想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学校在组织少先队活动时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少先队活动中来,从而使学生在少先队主题活动中体会到乐趣和意义。比如,当代小学生处于一个和平的年代,离先烈们的战争年代距离遥远,对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没有深切的感悟,就容易导致他们缺乏爱国情怀。因此,教师要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小学生爱祖国、爱民族和爱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1]每年清明节,学校都会组织小学生去烈士陵园扫墓,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是,有部分学校只是组织学生进行简单参观德育活动,然后让他们写写观后感,仅仅把这件事当成一件任务来完成。这就很难使这一爱国主义主题活动的教育意义得到最大发挥。甚至在有些学校组织的活动中,有的学生在烈士陵园里追逐打闹或大声喧哗,认识不到陵园的庄严肃穆,体会不到主题活动的教育意义。这样的德育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在组织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活动时,需要细化教育内容。比如,对清明节前后的烈士陵园扫墓活动,教师就可以在学生参观前,先派学生代表进行英烈事迹的演讲,来唤醒学生对英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事件的情感认同,激发起学生对今天美好生活得来不易的感悟,从而增强小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怀。现场活动完成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收集相关的英烈事迹资料,在学校范围内开展爱国主义思想的演讲比赛,深化对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从而使小学生们真正从思想和意识中提高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怀。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各种文化涌入中国,其中包括了一些负面信息,给小学生带来了强大的文化冲击,影响了小学生三观的建立,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因此,学校要在少年队主题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使小学生深刻地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积极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学校可以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组织接地气的传统文化活动。比如,学校可组织《弟子规》《百孝篇》的手抄报及绘画活动;针对节日、民间艺术等传统文化,学校可以组织竞技活动等等。学校通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可以拓宽小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使小学生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样,少先队主题活动就可以提高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促进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青少年必备的一种道德品质。为了培养小学生养成关爱他人、尊老爱幼的优良品质,学校可以组织多样的少年队主题活动。比如,我校组织了“三个一”的家庭主题活动,即要求学生帮助家长做一做家务、给家长动手做一件礼物、与父母谈一谈心等主题活动。通过这个主题活动,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以及父母一直以来默默付出的无私,深切感受到父爱母爱的伟大,从而懂得了孝顺父母、尊敬老人的道理。学校还组织了关爱孤寡老人的主题活动,在主题活动中学生懂得了关心和关爱他人,要尊老爱幼的道理,培养小学生的优良品质。

  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环境保护势在必行。对处于思想和意识形成阶段的小学生而言,我们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就尤为重要。因此,在少年队活动中,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渗透环保教育。学校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环境保护主题活动,使学生在主体活动中受到环保思想的熏陶,并学习环境保护的知识,发挥主人翁意识将环境保护从身边小事做起,为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比如,学校组织了废旧电池回收活动、参观污水处理厂、环境污染大调查等等主题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深刻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逐渐增强了环保意识,学习了环境保护的方法,并逐渐养成了爱护环境的好习惯。

  在德育教育中,少先队主题活动显现出了突出的优势。教师通过丰富多彩的少先队主题活动,使学生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怀,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具有主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感。因此,我们通过开展少先队德育主题活动,能够使小学生在活动中完成德育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本系列活动涉及了对活动进行了整体的策划和实施,是具有对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的实施具有成功的借鉴作用,不仅提高了小学生在这种氛围下所产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积极促进作用,让更多的小学生完善自身的思想品德教育。此次案例着重把主题深入到活动当中去,把中华传统文化深入到学生的思想当中,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构建和谐大爱社会,把“中国梦”在新一代的小学生身上蔓延开来,注重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有效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把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带入学校结合新时代新背景的要求下,组织了各项活动,其中包括:校园广播主题广播稿件、国旗下演讲、经典诵读比赛、手抄报比赛、观看视频、读书会、学习心得、悬挂主题标语等其他文体活动,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通过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的开展,学生们互相激励、互相学习,用实际行动实现了对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的重要意义,展现了新时期下学生们奋勇拼搏学习的好形象,努力做祖国的栋梁之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敢于担当历史所赋予的责任。正如在海淀区某小学座谈会上讲到:“注重树德育之人,组织开展了很多活动,大家都谈到要加强德育工作,引导少年儿童从小就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需要很多力量来推动核心价值观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通过主题活动案例的举办和实施是对上述书记所传达的一种契合。这种活动案例在全国小学中也是比较多的,而且获得的成效也是较为显著的。

  德育教育如何进行建设,如何深入贯彻党中央对新时期少年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如何把握方向树立社会核心价值观,如何增加少年儿童在小学阶段的心理的健康成长,这些都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努力,特别是在校期间,学校所担负的不仅仅向孩子输入文化知识,更重要的培养健全的人格修养,培养具有责任感的少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智则国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所富有的历史责任是毋庸置疑的,培养少年儿童就是建设未来的中国,这是每个老师的神圣使命和光荣任务,而在这个阶段,教师承担着积极引导小学生在德育方面的培养和建设,教师应该自身要以身作则,自身要成为小学生在德育方面学习成长的榜样,教师要做表率作用,教师要严于律己,恪尽职守地把教学教德成为终身的追求方向,始终把学生的德育教育放在第一位,要让学生学习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在学习中养成最求良好的思想品德。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认识会逐步加强,阅历的丰富使他们更加认识和了解社会核心价值的体现,更加深入,更加彻底,更加明白德育在自身方面的重要影响及意义。而这个结果需要从小做起,从点滴做起,慢慢积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的短暂和飞逝更应该让学生懂得时间的宝贵,懂得在有限的生命做更加有意义的事情,不要妄之菲薄,不要随波逐流,不要恶性攀比,要谦虚谨慎的向同学们学习,向榜样学习,向有良好品格的人学习,要听得见去忠言逆耳的话,要明白良药苦口利于病的行为方式,知错能改,在学习和实践当中把握社会核心价值观。虽然小学生自身认识的深度不够,辨别能力还不强,但是只要在日常德育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增加这方面的普及教育,势必会使得小学生在德育主题活动中渐渐领略到其中的意义,随着年龄的增长,智慧的增加对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会逐步加强。而针对学校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要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人才,要德才兼备,建设良好的学风、校风,根据不同少年儿童的特点和成长规律传授美德,在每次举办的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中增加这种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建设。

  “三育人”,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也就是把学校的一切活动,方方面面全部纳入育人机制,真正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格局。

  在教书育人方面,我们实施了《1·10工程》,即一个教师,承包10名学生,对学生实施全面培养。既管智育,又管德育、体育诸方面。从学生的吃喝拉撒睡,到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思想境界、知识结构、学习兴趣、性格爱好、年龄特点等都管起来。这样既密切师生关系又提高对学生管理的效率,一改过去班主任管学生,任课教师管教书的脱节倾问,把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

  为使此项工程真正落到实处,学校采取逐级负责的措施,学校同年级组签订《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责任书》;年级组再同教师签订《1·10工程承包合同书》;并由教务处和政教处按照有关监控机制定期考核评估。

  在管理育人方面,我们确立了“三级负责,四级管理”的体制,即:学校要对地县领导负责;处室、年级组要对学校负责;教师要对处室和年级组负责。四级管理是学校管理,处室和年级组的管理,任课教师的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三级负责与四级管理相互依托,互为配合,其目的只有一个----管理育人,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人才。

  在服务育人方面,我们从校园的环境、服务的范围、食堂的质量、教职工态度等方面着手,提高服务质量,端正服务态度,真正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教师,一切为了教学的服务宗旨。对此,我们先后办起了包括百货服务部、粮油服务店、蔬菜服务摊、洗衣房、电话厅、小吃部、洗澡塘等一条龙服务小区,方便师生教学和生活,为学校全面实行“小环境治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矗同时,我们狠抓服务意识观念的更新,扭转过去服务就是“侍候人”的旧观念,改变过去“前勤赚钱后勤花,没有钱了苦大家”的不合理倾向。倡导优质服务,注重服务育人,以改革促发展,以特色促常规。

  为了造就良好的文化氛围,今年我们又想方设法投资三万余元,在学校原有的基础上大搞了绿化、香化和美化。新栽木槿、垂柳、桐树200余株,桧橡60余盆。新增黑板专栏12块,刷写标语二十余条,粉刷树木500余株,招宽道路50余米,更新宣传报道设备一套。从而使校园呈现出清新芬芳的气象和浓郁甘醇的文化氛围。本学期,新建的学生宿舍楼交付使用,解决了全校2000余名学生的住宿,为我们真正实行“高层次开放,小环境治理”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五教”即五个场所的教育,它包括“门口教育、课堂教育、操场教育、宿舍教育和饭场教育”。根据学生在校活动规律,这五个场所是学生最集中,教育最直接的地方。管好这五个场所,将对学生思想品德、文化素质、身心健康有着主导的作用。

  门口教育即对学生每天上下学进出校门进行的文明礼貌、遵章守纪、公共秩序、交通规则的教育。本学期我校改革了过去的值班制度,采取领导、教师和职工全员参与学校管理的办法。要求每天有一名领导带班,两名教师职员参加,在学生到校和放学时于门口接送学生。借学生上下学之机,施行相应的教育。

  学校要求政、文、史、地等社会科学课程要结合教材特点,保证德育主渠道的畅通无阻。数、理、化、生等自然科学的课程则要联系实际,保证“一分钟德育渗透”的真正落实。要求教师做到在计划中有安排,在备课中有显示,在讲课中能落实,在效果上有收获。并规定了“德育工作一票否决”制度,要求教师不但在业务上精,而且要在思想上红,德育上优。依此评定教师晋级、评模、评优。

  操场教育即对学生每天的两操一活动和每周的两节体育课所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纪律教育和国防教育等。通过每周一升国旗仪式和国旗下的讲话,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利用上操、上体育课和下午体育锻炼,对学生进行组织纪律教育、意志教育和国防教育。我们要求学生上操上课,整齐划一,精神饱满,做到严格要求,训练刻苦,从而磨炼其意志,增强其体质。

  贯穿小学教育整个过程中,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谓德育,就是道德教育,即将政治与道德思想,系统性地传授给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在小学班级管理中,老师注重德育活动的开展,无论是对教学还是育人,都将具有重要作用。德育不仅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且能有效约束和纠正学生不好的行为习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老师班级管理的效率。因此,在小学教育中,老师要开展德育活动,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德育作为思想教育的一部分,本身存在一定的抽象性以及动态性。在当前小学教育过程中,很多老师对德育的认识不够深刻,仍然以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式向学生灌输道德理念。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而且也不能很好地实现德育的目标,不能为德育工作增添动力。其次,虽然众所周知,德育活动中学生是最重要的主体,但是在当前教育中,有些老师片面地认为学生的思想觉悟还不够成熟,因此在活动中忽略学生的主体感受与想法,只是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地开展活动,从而导致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参与性极低,甚至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德育教育浮于表面,效果大打折扣。再次,当前大多数小学班级都开展了德育活动,也注重德育氛围的培养,但是很多老师并没有将德育与学生所熟知的生活以及个性化发展需求有效结合起来,从而使得德育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说教式活动,使德育流于形式。并且当前很多人还错误地认为德育只是学校工作,没有让家长参与到德育活动中,导致德育教育的力量较为薄弱和单一,进而影响德育教育的效果与时效性。

  2.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班主任模范带头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而且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支撑。因此,小学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比如,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宣传栏等,加大高尚道德情操的弘扬与学习,让学生在德育氛围中耳濡目染,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班主任作为班级德育教育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也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建设良好的德育氛围,如创设优秀班集体等,帮助学生培养高尚的品德。并且在学校中,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时间最多的人,所以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很容易影响学生。因此,在学校德育教育过程中,老师要严于律己,发挥自身的榜样带头作用,引导学生养成做事严谨认真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2.2结合学生实际设计贴近生活的德育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德育活动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组织者。因此,在这过程中,老师千万不能太,而应该多站在学生的需求角度,结合学生的阅历和生活实际,设计出能让学生在思想与情感上有共鸣的德育活动,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大家都能在活动中有所收获。比如,在开学选班干部时,老师可以改变传统的连任方式,而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竞选,通过民主投票的方式来确定班干部人选。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再如为了让学生孝顺父母,体会为人父母的艰辛,老师可以借助父亲节或母亲节等节日设计德育活动,让学生与父母交换角色,照顾父母一天。然后在活动结束之后,老师再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分享当家长的体会。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设计,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加深刻地体会父母的不容易,从而在生活中会更关心与孝顺父母。同时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德育活动产生兴趣,积极参与。比如老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老师在开展德育活动之前,可以和学生沟通和互动,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身对本次活动的看法与建议,然后老师可以选择几条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进行班级投票,并采纳大家一致通过的建议。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在思想上形成德育活动并不是老师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全班同学一起决定的意识,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活动中的价值,促使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2.3开展形式丰富的德育活动。德育教育不仅包括理论学习,而且还有各类实践活动。丰富多样的德育活动,可以有效改善当前学校德育教育枯燥乏味的现状,而且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更好地接受道德教育,体验德育活动的魅力与乐趣。比如,学校可以开展最佳道德美少年的评选活动,各班班主任可以结合时事及历史故事,开展爱国教育等等。老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德育演讲比赛或知识竞赛,制定较为完善全面的制度,不断增强活动的趣味性,从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而且在比赛过程中,学生也会积极收集和阅读一些与高尚品德相关的资料,从而加深美德的熏陶,加强对道德的理解。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老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而且也要鼓励学生将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将知识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与修养。比如,老师可以将德育课堂延伸至课外,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去敬老院献爱心,为孤寡老人表演才艺等。这样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热情,而且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4联合家庭力量,增强德育的效果。教育并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家庭教育也占据很重要的地位。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德育过程中,老师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络,向家长阐明德育的重要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班级德育过程中,让学校力量和家庭力量有效结合起来,增强德育的效果。在开展德育活动时,老师可以邀请家长参与进来,观摩孩子在活动中的保险,引导家长用正确合理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同时家长也要与老师沟通学生在家的表现,从而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足,便于老师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教育举措。同时,老师也可以借助网络创建家校联系平台,从而及时与家长沟通,互相交流德育经验。

  在开展德育活动的过程中,老师不仅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而且也要不断丰富德育活动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此外,老师还要充分发挥家长在德育中的作用,确保德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促进学生全方位健康成长。

  [1]廖瑞茹.小学班级德育活动的开展与德育氛围建设[J].好家长.2017,(10):69.

  德育即道德教育,狭义的德育指学校德育。从这个角度讲,在学校教育中一切有利于学生道德品质发展,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活动,例如学校常规管理活动、课堂教学活动、学生课外活动、后勤服务活动、组织建设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这些都属于德育活动[1]。学校德育的开展应该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有计划的系统性过程。

  现阶段各小学都积极开展德育活动,但许多数德育活动开展都流于形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德育活动的开展缺乏计划性和整合性,各类活动混杂,活动实施效果差。以传统节日清明节为例,上级先是下达对学生的全体要求,其次学校德育处和少先队分别根据部门需要下达活动计划,最后各个班级还要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组织有特色的活动。这个本该承载着缅怀先烈、表达哀思之情的节日,在实施过程中变成了各种活动、各种任务的堆积,学生既需要画手抄报、写观后感还需要做纸雕花、拍抖音视频、画鸡蛋,活动的效果和学生的体验可想而知。二是学生常规管理活动中德育教育渗透性不强,德育效果不佳。德育教育与普通的教学不同,有很大的特殊性。学校德育教育不仅要开设专门思想品德课程来教,还需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需要通过环境和榜样的力量来引导学生。但是在学校实际德育管理中,通常德育活动与学生日常的管理是分离的,学生日常评价是一种体系,学生德育教育又是一种体系,两者的分离,在一定程度上浪费德育资源。三是农村德育资源匮乏,因地制宜开发德育课程的意识差。农村小学与城市小学相比,所处位置偏僻,家长资源和社会资源有限,这在一定程度限制了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但是农村学校也有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结合周边特色,开展具有特色的乡土德育资源。但在实际德育活动开展中,农村小学德育资源开发比较落后,开发意识和开发的积极性都需要提高。

  笔者是一名小学教师,自2015年参加工作以来,有幸参与到学校的德育管理中,对学生德育管理和学校德育活动的开展有一定了解。下面笔者将结合本校的做法,简单谈一下农村小学如何有效地开展德育活动。

  计划是一切活动稳步开展的先导。良好计划的指导,能为后续行动提供参考,提供方向性的引导。如果要让学校德育活动有条不紊扎实有效地开展,就要进行德育活动的整合,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德育计划。德育资源的整合可以根据德育内容进行分类,也可以以各种节日为主题,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整合。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校在学期初就确定了德育管理研究小组,举全校之力进行德育资源的整合[2]。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确定了仪式感教育为主线以节日活动为副线的学校德育计划。近年来努力打造开学、升旗、入队、毕业、颁奖五种仪式课程,让学校德育工作在不断创新中焕发新的活力。在确定了这五种教育的前提下,我们又按照时间顺序把各种节日,如元宵节、植树节、清明节、五一劳动节等各种有德育实践意义的节日整合到德育活动中去,精心敲定德育内容,筛选活动环节。在这样精心挑选和整合下,全校的德育活动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实现学校各层次活动的融合,大大提高了德育活动的效率。

  学生是道德教育的主体,学生的活动应该而且必须是自由、自主的活动,学生的道德学习和道德发展是一个主动参与、积极改变的过程,这是一个与自身活动密切相关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任由外部灌输、被动接受的过程[3]。因此,在学校德育活动开展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潜移默化中将立德树人落实到实处。首先,可以将日常管理与德育评价相结合。以我学校为例,新学期伊始,班主任在班里设置自主管理的岗位:一体机管理员、卫生管理员、午餐管理员等,人人都可竞选、人人都可参与,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同时各个班级每月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评出“班级最佳”“班级好少年”等等,学期末学校评选出“学校好少年”“三好学生”“优秀德育班级”。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了学生日常管理和德育评价的结合,进一步将立德树人落实到实处。除了评价体系的变化,在日常班级管理中也要精心进行德育活动的融合。在日常的活动中,我们可以体验活动为主线,以志愿活动为辅助进行养成教育,通过德育微视频拍摄、吉祥物文明用语征集、“我与爸爸妈妈比童年”等活动的开展,积极推进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焕发德育的生机和活力。

  “过去,书本是孩子的世界;现在,世界是孩子的书本”。当今社会瞬息万变,新鲜事物应接不暇,课本上的知识无法与现实日新月异的事物有效衔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2011年出台的《山东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就率先提出了开展“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推出了开展艺术节、科技节等系列活动加强实践育人的举措[4]。德育实践活动是学校德育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考虑到农村学校地理位置偏僻,家长的社会资源有限,因此可以针对农村学校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出调整。一是按照村居进行小组分类,自主选择小队长开展活动。同时设置小队激励措施进行评价来激励大家开展活动。二是降低活动要求,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就近开展活动。对一些完不成任务的小组,建议去村里的敬老院开展志愿活动、去村里公园捡拾垃圾、去大集市发传单宣传禁放烟花爆竹。三是学校和教师提供帮助和指导。对于一些参与度比较高的小组,教师可以提供好的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实践。以本校为例,在这样的指导下,近年来学生们走进黑铁山、台儿庄纪念馆,了解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走进孔子故里,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走进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体会历史和当下的有趣碰撞;走进社区和公园,主动捡拾垃圾废品,小手拉大手共筑碧水蓝天;走进敬老院、中医疗养院,为老人和残障人士添一份爱心;走进集市和市场,积极宣传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为社会长治久安添一份责任。课外实践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悄然植入学生心灵。

  除了上述德育活动的开展,开发富有特色的德育课程,也是学校德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个学校都是一个独特闪光的个体,学校的先天条件和优势可以开发成为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农村学校有农村学校的优势,我们可以因校制宜,开发特色的德育课程,形成自己的德育品牌[5]。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大多数孩子虽然在农村出生、成长,但是却也脱离了土地和自然,五谷不分。针对学生现状,学校引入了体验式乡土德育,开发了“田间地头话五谷”等一系列有价值的德育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进田间地头这个大课堂,教孩子们在田地间认识农作物,体验农活劳动,感受“粒粒皆辛苦”的意义。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丰富的实践基地,通过前期学生的调查问卷,根据学生的兴趣点设立了四个研究课题:乡风、乡情、乡韵、乡魂,采取“1+1+1”的形式:即一名班主任、一各科任老师、带领一个班级,组成一个实践小队,让学生走进田间地头,去感受浓浓的乡土气息。在实际课程实施中,教师利用上课时间带领学生认识了解农作物,并跟着二十四节气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过程。接着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田间地头,通过农民伯伯的讲解,认识农作物,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并亲自体验动手种植采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尊重、珍惜自己的劳动果实,从而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德育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活动是德育管理中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如何实现德育资源的整合?如何有效地开展德育活动?如何把立德树人真正落实到实处?这是我们作为学校管理者,作为一线教师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每一所学校都有自身的发展实际,因此每一所学校的面临的德育管理问题也是不同。本文仅结合本校德育管理实践,简单谈一下自己的想法,认识比较浅薄,研究的系统性和层次性均有待提高。

  [2]赵维兰.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及思考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19(6):136-137.

  [3]张崇静.浅谈小学班主任如何有效实施德育激励策略[J].当代教研论丛,2018(4):100.

  [4]李健雄.小学班主任进行德育教育的措施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4):30.

  传统德育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表现在德育的目标和内容的设置编排上,在途径和方法的确定选择上,既不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也不关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过程成了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观众和听众的角色。在预先安排的固定目的、组织方式、活动程度等具体要求下,学生被动地进行着一种程式化、履行公事式的机械表演。这种反理性的教育方法造成了教育与现实之间的悬殊差距。而德育活动课注重弘扬人的主体性,挖掘和引发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从学生兴趣出发,从学生的情感需要、意志、理想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的道德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借助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努力探索,在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体现了德育工作的人本化特征。20世纪60年代,科尔伯格利用道德两难问题为学生提供积极参与和决策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道德问题的讨论,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作为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并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体作用。提高了道德的层次。其基本价值就是向我们论证了主体的参与和自主活动是道德发展的前提。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道德的发展。换言之,活动是德育的生命。没有了活动,便没有了德育。

  清明前夕,为配合进行传统教育,他提倡在校住宿的学生利用周末回村采写革命英烈传记,前后历时一月,共得32篇烈士传记、17篇祭奠烈士的诗文,清明前夕利用这些材料召开班会,使师生受到深刻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学生写的是本村的甚至是自己的叔伯亲人,感情真挚,有的可写,而且这项活动牵动了许多人的心,几乎在每个学生背后都站着不少的人??他家的人,他家族的人,他们村的人,大家都给他鼓劲儿,支持他写好,希望他写好,孩子也意识到自己责任重大,故而责任心很强,惟恐写不好给英烈、给家庭、给家族、给本村人脸上抹黑,所以用心备至,结果出人意料。

  一位老师在讲完《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一文之后,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理解,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他会同当地广播电视局搞了一次题为“来自家乡的报告”的征文,效果也很好。学生利用周末或分组或个人分头回村采访调查,写采访记录,回来整理成文。像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写的都是本乡本土的真人真事,学生熟悉,有一种亲切感和自豪感。中学生虽还谈不上什么建功立业,但是现在的青少年和过去的青少年相比,接受知识和各种信息比较早,比较快,量比较多,面比较宽,因而显得更聪明智慧,他们非常渴望早一些发挥自己的潜能,能用自己的笔为家乡、为社区做点儿实际工作,他们是兴奋的,兴趣是浓厚的,心理准备是充分的,态度是积极的,热情是高涨的。他们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渴望一展才华小试身手,宣泄自己的干劲和力量,故而也易于发动。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最使人感喟良多的是学生的变化,他们走乡串寨深入群众调查学做群众工作,学到了课堂内、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增强了与人交际的能力。学生通过亲身考察,看到了我们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和社会发展过程的深刻变化。学生的心弦真地被拨动了,以前学生虽学哲学,但是看问题多犯主观、片面、停滞的毛病,一开口一动笔就是不正之风,就是坏人坏事,看的多是阴暗面,总爱置身事外袖手于旁,以批评家、旁观者、评论家的姿态出现。现在一事出现,学生不再只是发牢骚指责,而是试图以主人翁、建设者的姿态去研究它、分析它、改变它,明白了天下的事情是复杂的,一件事发生总有重叠相生的原因。能尝试着用辨证的、客观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分清主流和支流。渐渐地,学生们认识问题深刻了,观察问题全面了,分析能力提高了,思维能力加强了,这的确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道德的实践本质决定了道德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德育在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上往往缺乏统一的整合模式。“对现实问题也很难培养出有道德选择、判断、创造能力的主体性道德人格”。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则主要是运用道德认知,道德观念和基本行为规范,提高学生认识、分析、解决多种复杂具体的现实的道德问题的能力。

  学生德育活动课的内容是极为广泛、极为丰富的。就其内容的性质划分,可概括为:学习性的德育实践,人际交往的德育实践,社会公益性的德育实践,自立自理的德育实践等。实践性德育活动是促进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德育活动课就是通过多种符合教育目的和青少年特点的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学生在实践中的角色地位的需要、兴趣、爱好与追求两个方面的交互作用,使他们在完成学习、工作、劳动任务和进行社会交往与协作的过程中,一方面践履社会、集体或教师提出的道德规范、行为要求;另一方面自身也会产生遵守道德规范、评价和协调人际关系及个人行为的需要。这样,学生便将形成相应的品德,发展一定的道德实践能力。学生在道德形成过程中要完成由知到信,由信到行的转变,其中道德实践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实践性德育课为学生的品德外化提供了实际锻炼的机会,同时,学生对一定道德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和深化也依赖于德育实践活动。

  (一)学习性的德育实践活动。学习活动是学生生活实践的主要内容。为此,德育必须引导学生学习适合现代生活的行为规范和伦理道德,要使学生懂得诚实、自强、责任心和尊重别人,要学习做人与做事的学问。必须用现实社会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在参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走入社会。在学习性活动中,学生能够学会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还可以培养坚强的意志、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树立正确的唯物辩证观和科学精神。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创造精神、刻苦认真、耐心细致等优良品德,以具备在未来社会中独立生存的资本。

  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积极开展有益的教育活动,是成功实施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但一定要注意这类活动重在动情,在情感上推动学生,真正能够扣人心弦激动人心;学生到学校来就是为了学东西的,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获取各种知识,是学生的普遍心理和最大愿望,所以整个活动要与学习紧密相关,万勿忘记治学这一根本。倘能注意这两点,那这样的活动势必会受到学生欢迎,且容易获得成功,有事半功倍之效。某老师曾回忆起他曾经搞过的一个活动:各校结合爱国主义教育纷纷组织活动,好多学校到北京香山看红叶,饱览祖国大好河山。香山红叶名闻天下,好则好矣,美则美矣,能够前去观赏当然很好,但是他当时所在的学校远在香山以西的深山里,东去香山140里,车、钱、时间、安全就像四座大山一样横拦在他们师生面前,一时难以解决。而他们学校附近山峦起伏,秋叶如火枫林涂丹,名气虽然远远比不上香山红叶,但是却也波澜壮阔气势非凡。考虑再三,最后决定还是因地制宜、因陋就简、量体裁衣。他从实际出发,靠山吃山,别具深意地带着学生在本地步行登山,搞了一次秋日登高的教育活动。到了山上稍事休息,作为语文老师的他便开始了“秋日登山”的第二项活动内容,即要求学生用各种修辞描绘眼前的大好秋景。学生眼观美景文思泉涌,口出妙辞,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收效非常好。

  回校之后,他又趁热打铁,让每个学生写一篇同题作文,或记叙文、或说明文、或议论文。这一活动前后进行了五种训练:一是登山体能训练;二是意志磨练;三是培养了同学们登山下坡互相扶助关系他人的品质;四是语文知识的复习和运用;五是饱览了家乡绚丽多姿的大好秋景,以自己的观察所得,以自己之口,以自己之手来赞颂描绘家乡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德育活动其实是一种训练,他既可以把知识学活,激发学生爱学习的深厚情感,又可以锤炼其道德品质。

  时下一些专家学者提出教材教学线、实践教学线开放型双线教学,提出研究性学习,内容包括:学科课程拓展,关注社会问题和自我发展,要求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学会设计方案解决问题,这位老师的做法不是很发人深省吗?

  (二)人际交往性的德育实践活动。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学生的人际交往也越来越具有复杂和深刻的特点。学生通过人际交往性的实践活动、亲身体验人际交往的道德行为规范。在交往中,他们学会关心、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学会对自己负责和对他人负责。学会与人相处等做人的准则。更重要的是通过交往、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能够用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来对照检查自己,从而克服自己的短处和缺点,对自己有了更客观、全面的认识从而形成了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力。对青少年来说,良好的交往是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经常率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老师们说起学生的进步和变化,总是非常感慨侃侃而谈:孩子们经常到社会、到野外去,会遇到各种困难,诸如自带饮水食品、行李工具,负重出行,长途跋涉越岭登山,有时粮水不继还要受渴挨饿,但他们咬着牙坚持下来了。从中磨练了学生意志,增强了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校内野外进行科技活动,需要合作完成,上岭下坡相互扶助,增强了他们集体观念,团结互助关心他人的精神得到发扬。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与人交际、口头表达能力。某小学参加各种科技小组的学生几乎占到全校学生的一半,他们经常要走出校园,到野外奔波,在街头巷尾宣传,这就大大增加了他们与人交际的机会,上至科学家、市、区领导,下至平民百姓,都经常会见,着实见过些世面,从而锻炼了他们的胆量、交际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三)社会公益性的德育实践活动。社会公益性活动是一种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活动,也是处理自我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手段。如手拉手互助活动、为希望工程募捐活动、青少年志愿者活动。这类活动教育学生懂得从小要为社会、为国家承担一份责任,应尽一份义务。在助人中体验服务的快乐,在奉献中培养无私的精神。学生从中不仅获得了人生意义的感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则更有利于引导学生说、学、做合一,知行统一,对以往说与做两张皮的现象,具有特殊的批判和修正作用。

  某一矿区原来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当地小学组织师生实地了解写出调查报告,反映给矿领导,引起高度重视,不久修建了该地有史以来的第一批垃圾站,有效地改变了该地的环保卫生状况。北京的珠穆朗玛峰??灵山脚下的清水镇人民的生活好了,家家青堂瓦舍,里里外外收拾得干干净净,可废弃物品生活垃圾却往外河滩一推,顺着马路牙子倒了下去,久而久之,109国道南侧垃圾堆积如山,再加上旅游线路的开辟,更使这一地区的环境污染日甚一日雪上加霜。清水镇是北京的西大门,又是灵山旅游区、百花山旅游区、龙门涧旅游区的必经之地咽喉要塞,脏、乱、差的环境既有碍观瞻,又影响旅游事业的发展,所以这种情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清水中小学学生和清水人民一起,团结奋战,终于清除了109国道一侧的垃圾山,再现了该地山青水秀旖旎风光的本来面目。

  学生参加这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了社会,学生们为自己小小年纪,用学到的知识为当地发展献策出力小试身手,发挥个人潜能而欢欣鼓舞,这正是爱国爱家的具体体现;向别人宣传环保,首先要从自己做起,这样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律性和社会责任感。

  (四)自立自理性的德育实践活动。针对当前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学生自立自理能力较差,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和艰苦磨炼,加强学生的自我服务性教育,如料理自己的生活,保持环境整洁卫生的劳动是非常必要的。在学校包括值日,保持教室、校园的整洁,布置教室,改善学校环境和教学生活条件,绿化、美化校园等,这类的自我服务性、自立自理性劳动,不单单是为自己服务,包括为自己所在的集体服务,为所居住的社区服务,为国家服务。这类劳动,能使学生深刻体会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有责任关心家里的一切事情,学会当家作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问题自己来解决。从而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并养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孝敬父母、关爱他人,继而关心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勇于承担重任的优良品德。总之,自立自理性的德育实践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自律,学会服务,乐于助人、学会创造,追求真知,全面提高青少年一代素质。这也是学生加强品德修养、立志成才的必由之路。

  我们访问了某个北京市五好文明家庭,这一家子人老少三代五口,82岁的姥姥,一双已成人的儿女。孩子小的时候,他们非常注意早期教育,要求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四岁的时候,已经能识一千多字,五岁半插班上二年级,1982年“六一”前夕他们被评为北京市“四好家长”。随着孩子的成长,做父母的又适时提出“每个家庭成员都把自己的事做好,就是对家里最大的贡献”,现在儿女都已长大成人学业有成,这一家子人相互体谅彼此和睦,家庭气氛融洽祥和,在家里逐渐形成了亲情洋溢相互关心的氛围,这一点可谓弥足珍贵,卢梭曾经说过:“只要父母之间没有亲热的感情,只要一家人的聚会不再使人感到甜蜜,不良的道德就势必来填补这些空缺了。”一旦家庭亲情这道钢铁的长城形成课程建设,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便是莫大之幸,对于教育子女来讲那是莫大之福了!

  德育活动课的设计在内容结构上,首先要考虑应包含德育的五大要素,即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在层次结构上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德育的内在规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深刻,力争做到螺旋上升、循序渐进、有章要循、有据可依。德育研究中心承担的“九五”规划部级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研究成果《德育》读本为德育活动课提供了一个载体,其中体现出来的编写思路和设计原则都是我们在开展德育活动中所应遵循的。

  (一)主体性原则。德育活动课应贯彻主体性原则,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觉自愿性和自主参与性,而不是强迫他们按照已经安排好、策划好、完全确定下来的程式去做,不给学生一点发挥和展示的机会。因此,学生的主体性或主体地位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给学生以选择的权利。活动的内容由学生自己选择;活动方式和具体要求由学生自己安排;活动的材料也由学生自己去搜集整理。二是看学生参与程度。一堂德育活动课是否成功,关键看学生参与的人数。如果一次活动只有少数几个人参加,多数同学只是听客、看客,这样的活动是无法达到人人接受教育的理想效果的。应该给每一个同学机会,在活动中大胆尝试,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教育。

  (二)实践性原则。德育应把以道德为基础的道德实践作为其终极目的,付诸于实践。实践是德育活动的根本特性。德育育人的实践过程是内含于生活之中的过程,不可能脱离生活,凌驾于生活之上。因此,学生需要在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中获得新的感知、体验,从而引导自己达到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崇高境界。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去认识人生,去追求生活的意义,进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

  源于此理,德育活动课应把学生引向社会,引入生活,走近大自然,去和周围的世界积极对话,广泛交流和沟通。这种以社会为大课堂的教育方式,突出了教育的开放性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热情,必能大大提高德育的实效。

  (三)系统性原则。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德育活动课的编排和设计也要考虑其系统性,决不能随意、随便地进行。就一堂德育活动课而言,它的教育性是通过活动来体现的,其深刻程度及教育性大小与否,也是通过活动的内容来决定的。而某些内容又需要反复进行,步步深化。只有经过反复的、长期的教育感染、熏陶和磨练,才会收到一定的效果。这就是说它的内容和形式既要考虑其包容性和灵活性,更要考虑其德育的内在规律,只有掌握了德育的系统性,才能保证德育活动课做到“德育目标,一以贯之;德育内容,循序渐进。”

  (四)创新性原则。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未来的世界,要求冲破旧的、僵化的思想,不断产生发展新思维、新观念。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活动课中培植新的思想,要善于反思,勇于探索,勇于批判,勇于创新。要不断研究和发现学生的特点和德育的规律,研究时代的特征。在活动的形式、方法到活动的内容方面不断有所突破和创新,以利于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五)开放性原则。现在全球正在实行经济一体化,中国进入WTO之后向世界开放的力度会更大,我们的德育工作也应该是开放的,应该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当然在开发中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应时时记住,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未必是合理的,流行的未必是有生命力的,允许的未必是值得提倡的,我们适应社会既不是迎合,也不是盲从,只有超前意识下的行动才是对现实更好的适应和对未来更好的准备。我们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德育可以向南韩、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借鉴,但是决不能等同,应该时时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敏感性,要让、社会主义的大旗永远高高飘扬。

  (六)层次性原则。工作注意区分层次这是十分重要的,德育工作更是如此。这中间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结构,年级高低,区别不同地域,注意思想政治工作的可接受性,承认尊重差异,才能使我们的德育工作真正入学生之脑,进学生之心,增强针对性、实效性。

  (七)研究性原则。德育是个老话题,但是多年来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超前性都不强,本身就有许多值得研究的,而且面临着迅速变化的新形势,出现的新问题,都等着我们去研究解决,所以必须面对现实加强研究,提出对策,迎接挑战,与时俱进,乘势而上。

  传统德育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表现在德育的目标和内容的设置编排上,在途径和方法的确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