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ort体育bsport体育

导航切换

联系电话:
021-66889888     1399998888

bsport体育

bsport体育

bsport体育登录:bsport体育入口:幼儿德育活动十篇

作者: 小编 来源: 网络   日期:2023-12-17 00:51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终身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幼儿教育是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的,承担着德育、智育、美育多方面的任务。作为幼儿教育中最常见的一种活动形式,游戏既是幼儿获得知识经验的渠道,也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最佳载体。如何在游戏活动中实施德育教育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如下看法:

  近代儿童教育学家陈鹤琴提出了通过游戏进行德育的方法,他说:“各种道德几乎多可从游戏中来……这种种美德之形成,没有再比游戏这个利器来得快,来得切实。”幼儿园阶段的儿童大多在2—6岁,他们刚走出家庭,逐渐走向社会,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在生理上,这个阶段的儿童身高和体重迅速增长,大脑发育逐渐成熟,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逐渐增强,不同年龄的幼儿在生理和心理上有所差异,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活泼好动,喜欢模仿,有意注意时间短,生活经验有限,思维方式上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有了自我意识,有了兴趣爱好。基于这样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幼儿特别好动、好玩,游戏是他们最主要的活动方式,他们通过游戏感知现实世界,探索和形成新的知识经验。当前阶段,为了适应儿童的学习特点,教育活动经常采取游戏的形式,实施德育教育也离不开游戏活动。

bsport体育登录:bsport体育入口:幼儿德育活动十篇

  德育是教师按照社会主义普遍价值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系统的思想道德和政治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学生的自我认识、体验来形成一定道德品质的过程。幼儿阶段的游戏活动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幼儿通过对游戏的参与和感受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看法、态度和行事原则。可以说,幼儿园的游戏活动中“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游戏活动,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社会意识、价值观念,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积极开朗的性格。例如,教师如果简单地告诉小班的幼儿要遵守公共秩序,幼儿往往难以理解或者容易忘记,教师可以在玩滑滑梯的游戏中先不要求孩子们遵守秩序,结果造成了游戏秩序的混乱,让孩子们自己体验出秩序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主动地遵守秩序以保证游戏的正常进行。

  幼儿园中的游戏活动丰富多彩且生动有趣,从内容上可以分为角色游戏、表演游戏、体育游戏和音乐游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游戏的特征,顺势实施道德教育。

  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玩的游戏之一。游戏中,幼儿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想象和再创造,来反映自己印象中的社会生活。角色游戏一般具有一定的主题,例如过家家、医生打针、超市购物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游戏活动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在游戏中了解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模仿成人的交往方式,从而学习所扮演角色的优秀品质和行为礼仪。例如在“过家家”游戏中,幼儿分别扮演爸爸、妈妈和宝宝,扮演爸爸、妈妈的幼儿像父母一样参加“工作”、做“家务”、照顾“孩子”,可以让幼儿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从而学习尊敬父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也在无意中进行了角色换位,让幼儿学习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在“乘公共汽车”游戏中,“乘客”需要学会遵守公共秩序,要给“老人”和“抱小孩的乘客”让座,而扮售票员的幼儿则需要站着进行服务,扮司机的幼儿则要进行驾驶工作,遵守交通法规。幼儿可以从中体会到不同的社会职业和每个人都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培养他们初步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

  表演游戏是让幼儿扮演童话、故事中的角色,根据其中的故事内容和情节来进行表演。表演游戏与角色游戏类似,不同的是幼儿扮演的是经艺术加工的作品角色,反映的也是作品中的内容。幼儿童话和故事大多都蕴含着一定德育因素,教师要加以灵活运用。如故事《孤独的小熊》可以引导幼儿明白朋友交往的重要性;《小马过河》则教会幼儿遇到问题要多动脑筋、多思考观察问题并勇于尝试的道理。

  体育游戏适应幼儿活泼好动的特点,根据一定的游戏规则,通过跑、跳、举、抓等体育动作来进行游戏活动,产生一定的游戏结果。例如贴人游戏、老鹰抓小鸡、捞鱼等都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游戏。体育游戏能够促进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增强体质,也能够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顽强拼搏、不怕辛苦的奋斗精神。

  音乐游戏在歌曲或者乐曲的伴奏下进行,游戏的内容与音乐的内容相契合,可以通过游戏进行音乐的理解和表现。音乐游戏中的音乐可以陶冶幼儿的情操,游戏内容可成为实施德育的途径。例如小班游戏《找朋友》可以对幼儿进行初步的文明礼貌教育,大班《勇敢的兔子》则告诉幼儿要临危不惧,想办法解决困难,保护自己。

  在游戏活动中对幼儿实施德育符合幼儿的生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幼儿教师要提高对德育工作的认识,在游戏活动中寻找德育因素,将合理引导与行为训练相结合,让幼儿在游戏中认识、体验、形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规范。

  [1] 李吉英.小班德育应在幼儿游戏中进行[J].中国教研交流.2010.11.

  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是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维护教师形象,树立文明育人的风气,推动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有效措施。为了进一步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新高潮,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精神,根据市教育局工作安排,我院从今年十月下旬开始至明年1月上旬,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活动,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教育法》、《教师法》、《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等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全面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为核心,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重点,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进一步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教师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塑造教师新形象。

  (一)、提高认识让教职工通过认真学习,深刻反思,结合实际,查摆问题等形式,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整改立制。

  (二)、优化师德。加强师德修养,坚持道德自律,提高全体教工的师德水平,牢固树立“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道德品质,把教师职业新要求的道德规范转为内在素质,使全体教工增强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关心热爱幼儿用高尚人格影响幼儿,成为幼儿的慈母益友,成为社会尊敬的人。

  (三)、端正师风。大力弘扬和倡导热爱事业、锐意进取、合作共事、廉洁从教的思想作风,勤奋学习、严谨治学、实事求是、联系实际的学风,关爱幼儿、诲人不倦、善于创新、勤于教改的教风。

  (1)、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会议交流与个人思考相结全的方式进行,集中学习利用政治学习和日常教学时间。

  (2)、学习的内容:除市教育局规定的篇目外,增加《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此阶段采用自下而上的自查、民主评议、家长问卷等方式,查摆疏理问题,深刻剖析问题产生的主观因素和思想根源,提高领导班子的管理水平,转变教工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

  院师德师风领导小组在广泛征求家长及教工的意见基础上,针对查摆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建立健全师德师风相关的制度和措施。完善师德师风评估体系。组织教工签署并执行《抚州市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承诺书》。从而规范教工的育人行为,提高教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幼儿、家长乃至社会面前树立“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形象。

  (3)、根据教育局评比活动要求,鼓励教工积极参加市教育局相关项目的评比活动,做好自评和推荐工作。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由于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少,辨别能力弱,认知的方式建立在具体形象性思维上,因此幼儿园的德育应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之中,把思想品德教育具体形象化。

  日常生活中广泛多样的道德教育因素,为形成幼儿道德品质和良好习惯养成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途径。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只要教师多加关注,随时观察幼儿行为动态,抓住时机进行随机教育,就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契机无时不在,无所不在,教师给予的一个满意的目光,一句赞扬的话,一个微微的点头,都是对幼儿良好行为的强化,美德的渗透胜于任何说教。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在游戏中孩子们获得生活经验、促进综合能力的发展,体验快乐。虽然幼儿园的游戏活动有很多种,比如创造性游戏、角色游戏、建构游戏、音乐游戏等等。游戏没有固定模式,但游戏的组织形式只有两种:一是由教师发起并组织的游戏,二是幼儿自由选择游戏内容和形式的自主游戏。

  在幼儿园的游戏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尤为重要,教师应根据不同游戏的类型特点,以及孩子们的现实需要,选择侧重点,在游戏中采取适宜的教育行为,使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品德影响。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有多种形式(集体、分组、个别),这里主要指集体教学活动。《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坚持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

  幼儿园的语言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品德教育素材。比如故事教学,哪些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强化,哪些应该给予弱化,是值得教师深思的。

  品德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品德教育因素,使教育活动更有价值。在教学活动中调动孩子的情绪情感,以情感人,移情育人从而实现教师期待的品德教育目标。

  所谓环境,是指影响人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对于人来说,环境是指人生活于其中,并能影响人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真正给人的身心发展以巨大影响的是社会环境,它由人生活于其中的各种社会条件、社会关系、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经过改造的自然等因素构成,决定着人的社会化程度,决定着人身心发展的内容、方向和水平。实践证明,人的任何活动都与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幼儿园的环境有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是物质环境,主要指幼儿在园的生活环境,其中设施设备安全,卫生是基本要求,在这里不一一赘述。二是精神环境,布局科学合理、安全美观,充满温情的园所环境,和谐、融洽的家园关系、师幼关系和生生关系无一不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影响。

  幼儿园的环境不仅有美化、绿化、儿童化的要求,而且有教育性和艺术性要求。比如:在幼儿园户外的墙壁上,画一些小动物一起游戏的图案,在走廊墙壁上张贴谢谢、你好、对不起等文明用语,以及有关于家乡的图片等,发挥环境对孩子的教育作用,使孩子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通过图片了解家乡,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真情实感。

  幼儿是善于模仿的,因此幼儿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为幼儿做表率,保持良好的语言习惯和行为习惯,亲切、和蔼、充满爱心的职业形象,有利于融洽师幼关系,使幼儿更有安全感。

  不同的环境可以诱发不同的社会行为,因此建立团结友爱,活泼向上的班级常规也很重要。当幼儿中出现好人好事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和宣传,引导幼儿争做好孩子。幼儿在正面积极的、和谐的环境中,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质。

  家园共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发挥家庭、社会的影响力不容忽视。比如:节日里,久别重逢的亲人相聚,会让孩子感受到节日的快乐,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浓浓的亲情交流中得到传承。

  综上所述,良好的品德修养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受他人尊重和欢迎的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品德的培养是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从小培养,因此学前儿童的品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它需要通过幼儿园、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协作,从小事入手、从常规入手,从细节管理抓起,采用形式多样的方式方法,注重教育的实效性,将德育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在良好人文环境的影响下,达成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目标。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我国的教育工作一直重视伦理道德内容,很多教育家与哲学家都提出过修齐之道的价值。德育教育具有隐形性,在近代教育环境发生改变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幼儿智力的开发,忽视了德育教育的实施。bsport体育

  正是因为如此,德育教育成为许多幼儿园、教师与家长忽视的一部分。相关社会调查表明,只有极少数幼儿教育工作者能够认清德育工作的真实目标,认识到幼儿是德育教育的关键时期,并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学生。

  绝大多数幼儿教师对于德育工作的认识不足,甚至将德育教育与简单的思想品德教育等同起来。一些幼儿教师的责任感不足,不重视德育教育,很难在日常工作中给幼儿做表率,甚至成为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反面教材。

  德育教育,不是简单地说说而已。根据幼儿教育的相关调查结果,幼儿教师可以利用的德育方法多种多样,但在幼儿教育实践中,说教法是应用最普遍的方法。所谓说教,就是成年教师以单向传递信息的方式向幼儿传递知识或者灌输某种规则,并且要求每一位幼儿无条件地接受与践行这些说教内容。只依靠教师的一张嘴实施说教式的德育教育,与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并不相符。

  幼儿正处于前运算这一思维发展阶段,他们的思维活动不能缺少形象事物的支持。很多幼儿教师在不考虑幼儿思维水平的情况下实施说教,语言空洞无物,德育教育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解,只能换来幼儿似懂非懂的回应。在说教式的德育活动中,一些教师会认为德育低效是因为幼儿的理解能力太低,不进行教法改革。

  德育教育,有目的的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引导被教育者积极认知与体验品德活动,从中汲取正确的思想理念。德育,是一种互动行为,是社会、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不是道德知识的灌输。道德知识的记忆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学生能够在内心深处认可且接受,才能在实践中发挥引导作用。在当前的幼儿德育工作中,大部分教师认为幼儿的理解能力较为低下,总是不乐于给幼儿讲解德育知识,也没有及时给予幼儿行为上的指导,幼儿很难参与到德育活动中。

  幼儿园、家庭和社会是实施教育的三大主要力量,三方的教育工作是否协调,对于教育成果有直接影响。与家庭、社会相比,幼儿园在教育专业性方面具有优势,发挥幼儿园的主动性,促成家园合作与社会合作,积极扩大幼儿教育网络,有利于德育教育的全面实施。

  幼儿园方面应当定期组织家长会活动,通过德育会议与家长园地等方式,将科学的德育知识与方法传授给家长,促进家长意识到品行引导的重要性,用正确的教育思想实施家庭教育,影响幼儿的一生。扩拓更多有效的渠道,利用家园联系手册,建设幼儿园与家长的信息沟通平台,促进家长于家庭中了解幼儿的在园生活,得到家庭生活反馈。只有让家长建立积极的德育态度,才能改变家长的教育行为,积累正确的教育经验。

  除此之外,社会是幼儿成长的大环境,对于幼儿品德观念的形成影响较大。在幼儿园教育中,幼儿教师要积极利用社会中的各类资源,帮助幼儿拓展学习与成长的空间。积极组织各行各业的人士共同探讨幼儿德育的方法,比如,幼儿园可通过与社区医院的结合,让幼儿在了解看病流程的过程中习得排队、守时、懂礼貌等行为。利用孤儿院或者养老院等爱心活动,培养幼儿的慈善之心。

  在幼儿教育中落实德育教育,需要幼儿教师提高专业程度,努力组织与实施形式丰富的幼儿德育活动,将德育教育工作与幼儿的真实生活结合在一起。实施德育活动,要求幼儿教师从幼儿的年龄特出发,考虑幼儿的真实成长需求与实际智力开发水平,明确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除了特别针对性的德育课堂之外,幼儿教师还应当将德育教育与幼儿园的每一个生活环节结合起来。像幼儿的饮食、游戏、区域活动与睡眠都是德育教育实施的重要场地,在这些环节积极落实德育教育,有利于幼儿了解生活的意义。

  比如在幼儿吃午饭过程中,一些幼儿总是说话,吃进嘴里的饭喷得哪里都是。这时,教师要用眼神引导幼儿观察其他小朋友,从而让幼儿意识到个人行为的问题,安静下来好好吃饭。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利用午休时间组织“我睡得最快”这样的游戏活动,让幼儿比赛看谁睡得最快,以此减少无用的睡前“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与生活环节结合十分密切的活动中,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行为方法,才能促进幼儿快速成长。

  忽视幼儿在德育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只重视道德知识的灌输,会影响幼儿的正常行为。幼儿德育教育之所以流于形式,效率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幼儿主体性的发挥。重视幼儿主观能动性的调动,需要幼儿教师规范德育教育行为。

  幼儿教师应当从幼儿发展的需求入手实施及时教育。每一个道德准则都与幼儿的个人行为密切相关,幼儿不懂得这些道德准则,自然会在生活与交际中受挫。在幼儿活动中,一些小朋友想玩别人的玩具,但玩具拥有者拒绝了他,他会十分伤心。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可以将此幼儿叫到一边,告诉幼儿处理这一问题的方法,先与玩具拥有者商量,达成共识,得到允许之后一起娱乐。或者让此幼儿拿自己的玩具与之交换,实现和谐交际。教给幼儿方法,让幼儿实践,以此为方式让幼儿参与到德育活动中,才能让德育活动的实施有利于幼儿成长。

  综上所述,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品德形成最重要的时期,在幼儿教育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打破不良社会风气的束缚。幼儿园教育工作者应当与幼儿家长相互协调,共同探索一条积极健康的德育教育之路,给幼儿创造良好的学习与成长氛围。

  一个人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幼儿期是人一生中的敏感期,是学习做人的奠基期。幼儿道德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占重要的地位。它是指教师根据幼儿道德教育的任务,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幼儿品德发展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在实际的工作中,我觉得应从以下几点入手,以提高对幼儿的道德教育。

  幼儿是接受教育的主体。文明礼貌、道德规范这些行为准则,只有让幼儿去自觉追求,才会积极地付诸于实现。教师须留心观察每个幼儿,并找出他们喜赞扬、乐成功的共性,同时又注意到幼儿的不同个性,在教学活动和生活活动中,尊重幼儿的个性需要,发挥幼儿的潜能,调动他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以及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把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等优良品质转化成他们自觉主动的需要。例如:教师可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把道德素质教育的内容纳入各教学领域中进行,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兴趣,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幼儿美好的心灵、优良品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事一物一节课、一个活动就能见效的,它既要靠有计划、有目的、有系列的“显性教育”,如:德育课、德育活动和德育练习等,又要靠多渠道、多方位,有机渗透的“隐形教育”。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把德育自然灵活地渗透到一日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幼儿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幼儿在具体的行为中,逐渐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幼儿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地为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德育观念并不意味着严肃多于微笑,刻板多于活泼。面对天真烂漫的幼儿,教师可以开辟愉悦的德育天地,抓住孩子求乐心理的需要,组织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德育活动,调动幼儿知、情、意、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为了让幼儿体验叔叔阿姨劳动真辛苦,培养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教师可设计这样的活动——《食堂阿姨真辛苦》和《能干的理发师》。在轻松活泼的活动中,让幼儿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在班级环境中设置“花儿朵朵”,让幼儿在节日花、生日花、风采花中将开心的照片、祝福的话语送到班上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布置,共同体验其中的乐趣。从而培养了幼儿热爱集体的道德情感,同时也培养了幼儿为别人的成功喜悦、快乐的健康心理。在社会活动中鼓励幼儿与自然界中的弱小生灵交往,心灵上引起共鸣,产生要呵护他们的想法。在照顾小花小草、喂养小动物的过程中,使幼儿体验到付出爱的快乐情绪。孩子们在不断的快乐中,体验自立、自信、创造和成功的欢乐,并将这种愉悦转变成自我努力,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促进了优良品质的形成。

  幼儿园、家庭、社区教育要相互一致,如果幼儿园中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而家庭则相反,孩子就会迷失方向,无法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德育教育要全面,正确实施必须要加强家园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家园联系册等,及时传递信息,相互沟通,同时要充分调动社区资源,如:幼儿和社区中的爷爷、奶奶共同联欢表演节目,可进行尊老、敬老的教育。家长、教师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社区做好调节作用,使幼儿好的道德修养从小建立起来。

  道德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其目的在于不断推动人类走向至善,使人生成和发展好的生活。[1]人的本质是一种关系性存在,道德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2]它应该使个体通过对生活的建构来确立自身的社会身份,亦即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我们通过做公正的事成为公正的人,通过节制成为节制的人,通过做事勇敢成为勇敢的人”。[3]在传统德育模式当中,人们将道德标榜为圣人道德,[4]将道德视为一种知识进行传授,[5]强调道德的政治属性,[6]这种脱离幼儿生活实际和个体体验的德育因为是儿童力所不及的,反过来却限制了儿童道德的发展。[7]由于道德发展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局限,学龄前儿童更容易体验和理解积极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情绪,因而针对幼儿的道德教育更应该强调他们对道德的体验。[8]生态体验是个体体验的重要形式,基于生态体验开展幼儿德育,亦即让幼儿德育回归生活和自然,通过生活和自然世界中的德育体验来凸显幼儿道德教育的主体性、情境性和生成性。

  生态体验德育始于体验德育,其基本旨趣是从个体生活世界出发来凸显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和享用性,使个体在调适道德发展内生态的同时能够彰显人文精神和自然关怀。生态体验德育是生态德育和环境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自觉反思和实践表达,与文化哲学统摄下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支配下去记道德条文不同,它将体验视为德育的核心,这种体验不是基于语言符号的逻辑思维活动,不是知识累加性的,而是在受教育者大脑中发生的关于其生活阅历、生活场景和未来希冀蓝图的自组织转换活动。[9]自道德教育从与人类生产和生活融为一体走向独立存在并以道德理性为存在标志以后,尤其是近代西方物质与技术大发展所导致的技术崇拜,作为道德主体的人不断被淹没在科学技术所创造的外在世界当中,致使人的道德观念、道德法则、道德体验、道德行为不断受到挑战。而作为对传统道德教育的反动,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论法”、拉斯思等人的“价值观澄清”等都只是以道德教育心理形式的问题解决、决策制定以及道德推理和判断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这种道德教育的心理学化使得西方儿童处于一种“道德迷茫”之中,造就了一代道德文盲。[10]杜威就认为,道德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儿童在参与实际生活过程中,在与人的交往和合作中发展起来的,道德教育应该尊重个人的各种能力、兴趣和经验,应该反对外部的强制灌输和空洞的说教。

  生态体验德育反对传统道德教育的“知性论”倾向,倡导从自然生态、类生态、内生态的视角重新审视道德的价值内涵及其主体关系,强调道德教育需要在生态体验式的道德学习中领悟世界各方面的关系,进而开启个体的道德智慧。[11]强调主客体二元分离的“知性论”道德教育信奉外部道德知识的传输,将德育视为受教育者从教育者那里获取道德知识和发展道德能力的过程。生态体验德育则是对传统德育和心理德育的超越,它强调个体完整品质和健康人格的养成,强调在实践体验中引发学生个体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在主体关系上,教师不再是道德知识的传递者而是道德导引者,学生不再是道德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道德体验者。在生态体验场中,导引者和体验者的教与学的过程是一种全息沉浸、全脑贯通、激发生命潜能和灵性、陶冶健康人格的过程,是一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生而不是对立的道德教育形态。[12]因此,生态体验德育不仅指向道德内涵以及道德主体关系的再定义,还指向道德教育模式和情境的重构,是一种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道德教育新理念和新模式。

  幼儿道德的发生和发展需要以幼儿自身的实践活动为前提,个体只有在感觉、体验、认识的过程中才能理解道德行为并产生道德需要。[13]在传统德育模式下,幼儿园德育过于将德育视为实现社会教化的工具,道德就是教育者强加给幼儿的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幼儿园德育也往往存在于幼儿园的墙壁上和教师的说教中,而不是存在于幼儿的体验和感知中,这样就导致了幼儿对道德的麻木和逆反。德育过程实际上是德育对象自身在道德等方面不断建构的过程,是环境与生长、价值引导与个体价值建构的统一,[14]如果忽视道德发展这一基本属性以及幼儿的学习特点,就无法使道德规范与幼儿个体自身的道德认知、情感、行为发生有意义的联结。此外,当前幼儿园德育模式还过于封闭和功利。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包含学校所开设的德育课程,还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幼儿园德育也需要利用各方资源去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道德发展环境来促进其德性的发展。随着社会生活的日趋多元和复杂,幼儿德育面临很大的挑战。一方面,对幼儿道德的培养既要凸显幼儿的道德主体性,培养幼儿至善至美的道德情感和良好的道德能力,又要关注幼儿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协调,培养幼儿的大道德观。另一方面,手机、电脑游戏等现代生活工具不断侵蚀着幼儿的道德成长环境。因此,针对年幼儿童的德育在强调目的性的同时也应强调幼儿个体对道德的自主建构,教师对幼儿的道德引导应该通过丰富的体验活动来进行。[15]对幼儿体验式德育的关注应该从个体体验走向生态体验,让幼儿在感受生命和经历生命成长的过程中发展生态的道德品质。

  学龄前儿童的学习不是通过记忆大量的抽象符号来进行的,其道德发展是通过生活体验来实现的,幼儿园开展道德教育需要以儿童为主体,要强调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存。因此,我们一方面可以通过创建良好的生态体验环境,将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有机地融入生态环境元素之中,以此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理念;另一方面,我们应积极拓展幼儿的生态体验空间,有计划地引导家长深入幼儿园与幼儿一起进行体验,在家长的共同参与和良好示范下培养幼儿的德性。

  首先,构建全息道德生态体验环境,培养幼儿良好道德情感。开展生态体验德育,幼儿园首先必须以环境资源为载体,通过创设专门的生态体验环境来帮助幼儿获得自由、自主、愉悦的道德学习体验。幼儿园要为幼儿创设显性的生态环境,如让幼儿在鸟笼中去体验小鸟因失去自由而产生的悲伤,进而萌发出善待动物、善待自然的道德情感;让幼儿在蜂巢中体验蜜蜂的勤劳与智慧,进而生发出崇尚劳动、珍爱劳动成果的道德体验。在显性生态环境创设的基础上,幼儿园可通过教师与幼儿共同商讨的方式在园内彰显生态道德文化,设置与自然生态相关的标语,让他们通过生态文化环境的浸染去感知生态环境与自我道德发生之间的关系。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体验不仅能够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感知道德发生的本源,体会道德情感的基本意蕴,还能够让幼儿在生态体验中发展自我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起一种有机的道德观,让幼儿在发展自身德性的同时能积极调适自身与外部的关系。

  其次,创设幼儿积极参与的德育生态课堂,提升幼儿道德体验品质。课堂是开展幼儿园教育的主阵地,也是进行幼儿园道德教育的主要平台。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自上而下的提问或者直接教授,让幼儿被动回答有关道德的概念或者规则。生态体验视域下幼儿园道德教育则要求教师创设相应的生态情境,让幼儿通过对生态环境的感知和互动来产生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以此来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秉承生态教育理念,我们创设了可以让幼儿积极参与的德育生态课堂,在课程目标设定、内容选择、组织方式等方面进行了重构,让幼儿能因循生态德育的目标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通过对生态体验德育课程的主动参与来激发自身的道德潜能。生态德育课堂围绕幼儿道德实践与发展的生活性与生态性,贴近生态,紧扣生活,用真实的课程内容和课程情境来激发幼儿的道德体验,提升幼儿的道德品质。

  再次,拓展幼儿园生态体验德育资源与途径,强化幼儿生态德育体验。传统幼儿园德育模式强调幼儿对道德目标、道德知识的记忆和背诵,在教育方式上偏重教师的灌输和单向传递,忽视幼儿的道德情感和道德需要,其思维视域和实施方式都比较狭窄,造成了幼儿园德育的低效。生态体验德育不仅强调幼儿对生态环境和生态课堂的道德体验,还强调幼儿对这一德育模式的积极参与。在生态体验德育理念的引导下,我们积极拓展幼儿园德育资源和德育渠道,充分利用幼儿园周围的社会和生态资源开展生态体验德育活动,让家长、社会等主体积极参与到对幼儿的道德教育过程中来,通过组织幼儿走进社会、走进自然来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道德价值观念,强化他们的道德体验。

  开展生态体验德育的目的是提升幼儿的道德品质,改进幼儿德育的实施效果。科学有效地评价生态体验德育的实施效果是建构生态体验德育实践体系的应有之义,幼儿园在评价过程中应该注重评价的主体性、阶段性和持续性。评价的主体性是指要强调幼儿对德育效果评价的参与,这样可以让幼儿更直接地感知自身的道德发展水平。评价的阶段性是指对幼儿道德的评价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要在阶段发展水平之内给予幼儿充分的支持。评价的持续性是指要通过追寻幼儿的发展轨迹,评价幼儿道德的发展性。

  古人云:头乃人之元,而孩子就是人生的开头,是人生的初元,有了好的开头,才能成功地筑就一个精彩丰富的人生,如果将人生比作一条河流,那么人生最初的几年就是河的源头,源头上一丁点的扭曲,都可能改变河流的走向,只要在源头上轻轻地引导一下就可能彻底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方向。如何在幼儿园开展好德育教育呢?通过了几年的研究和探讨,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实施德育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在教师平时琐碎而细小工作中,不断地引导培养和强化,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常规好坏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没有好的常规就无法形成好的行为习惯,常规培养是幼儿教育活动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些孩子做事稳重又有条理,但也有些孩子做事没有头绪,毛巾乱放,入厕拥挤,书包零乱,吃饭挑食,早晨入园后不洗手就用餐等等。就这样一些问题我们开展了个别教育和集体教育方法,通过一些活动引导幼儿分清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使幼儿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萌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爱科学的情感,培养幼儿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的行为,我们在园内的走廊过道活动室、洗手间、卧室、饭厅上的各个环境中都渗透着德育教育的内容,是一种无声教育,对幼儿是一种很大的影响,如京剧脸谱、可爱的家乡内蒙古、节约用水、龟兔赛跑、高高兴兴上幼儿园等等,环境教育作为一种工具辅助教师进行道德情感和道德认识的教育,让幼儿熟悉可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祖国,了解京剧是我们的国粹,从而自然激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真情实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爱国的种子,从而潜移默化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使孩子们在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启发。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活动,也是培养幼儿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重要形式,在游戏中,教师可根据目标设计各种动态的区角活动,在幼儿开展游戏时教师要引导培养幼儿与人交往的能力,观察幼儿游戏中。真实的品德行为表现,抓住时机,以自己的言行示范,教育幼儿学会忍让,有责任心、有同情心、团结友爱、不独自占有,知道幼儿园玩具是共享的,需要玩别人的玩具时要征得他人的同意才能拿,懂得谦让,不争、不抢,采用寓教于乐形式,把教育内容纳入游戏活动之中。

  幼儿在园时大部分时间是和老师、同伴在一起,幼儿的文明举止和礼貌待人等行为,是在良好的环境中形成的,从幼儿入园教师就要主动与幼儿打招呼,引导幼儿与同伴打招呼,向老师问好。在开展各项活动时,教师首先注意文明礼貌用语,并教育幼儿不说脏话、粗话,对表现好的幼儿及时表扬,形成良好的文明用语环境。

  首先对教师进行安全教育,提高教师的安全意识,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在幼儿园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根据不同年龄,通过录像、图片、情景剧、讲故事,让幼儿了解交通规则、安全自救,培养幼儿不随便跟陌生人走,不吃陌生的东西,牢记家庭住址及电话和父母的姓名,教育幼儿怎样避免危险,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帮助幼儿形成一个良好形为习惯,经常给幼儿讲解防止意外伤害,知道周围哪能去,哪些地方不能去,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幼儿园的德育教育是幼儿实施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过程,其内容和方法具有生活化,因此建立幼儿园、家庭社区、有机的统一,形成合力对幼儿实施影响,幼儿园可以利用这一点发放各种资料,定期召开家长会,大力宣传正确的育儿观,及时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工作重点,争取大家信任,通过家园配合作到共同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总之,在幼儿园进行德育教育时教师必须将德育教育运用到幼儿园日常活动的整体过程中,充分了解幼儿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德育教育要从幼儿抓起,并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把幼儿培养成健康向上、活泼好学、探究、勇敢、自信、有责任感的好孩子。

  [1]聪.陶行知论幼儿教育[M].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9.

  德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幼儿教育更应充分重视对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为幼儿的茁壮成长打下基础。本文结合工作,针对幼儿园德育进行分析,并针对不足浅谈对策。

  1.幼儿教育中,自身的主体性突出不够。在科学的教育理论中,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不少教师并没有把学生的主体性真正体现出来,仍有不少教师方法简单。这样长此以往,会使幼儿唯唯诺诺,惟命是从,胆小怕事。

  2.家庭教育不足,教育措施缺失。现如今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照顾做到了无微不至,在这样的照顾下很多孩子失去了独立能力,造成了孩子的依赖性过强,渐渐形成孩子不爱学习、不肯动脑等依赖性,使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失去了自主性。

  3.在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下,很多家长的价值观取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对育儿的教育方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很多事情的认知充满了功利性,很少从道德方面进行教育,导致孩子错误地认为金钱就是一切。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在对幼儿进行德育时,要从注重培养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培养幼儿参与、竞争的能力人手。

  1.加强师德修养。教师本身的品质是儿童养成品格的重要因素,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幼儿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要加强教师本身的素质建设,这是做好幼儿园德育的基础。

  2.确立幼儿德育内容。幼儿期处于做人的初始阶段,而德育作为学会做人的教育,其本质在于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使他们懂礼貌、有情义、守纪律、诚实、勇敢、有是非标准,从而成为受社会欢迎的人。而幼儿期,他们的知识经验少,可塑性、反复性大,是非辨别、行为控制、生活处理能力差,求知欲、模仿性、依恋性强。他们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园德育内容必须全面、有层次、系列化,同时还要贴近幼儿生活,让他们从身边的事做起。只有这样才能为他们以后进入社会打下一定的基础。

  3.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工作。3-6岁幼儿的思想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才刚刚萌芽,加之生活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较差,他们还不能理解一些抽象的、较深的道德观念和政治理论。因此,我们认为幼儿园德育,就是要求教师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幼儿游戏中、幼儿集体活动中善于把握教育的时机,及时正确地对孩子加以引导。可采取以下三种形式。(1)将德育渗透于幼儿一日活动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让幼儿学会宽容、接纳别人、与人交往,教育幼儿讲文明、懂礼貌等,使幼儿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逐渐获得好的发展。(2)开展德育主题活动,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适合幼儿的主题活动。如:为了加强幼儿的礼貌及生态文明教育,我们设计了大、中、小班的文明礼貌教育活动。小班组开展“我和小树共成长”,中班组开展“做个文明礼貌的好孩子”,大班组开展“争当环保小卫士”活动。我们还结合重要节日和幼儿园工作的需要,每月围绕一个主题开展系列教育活动。通过系列教育活动,使幼儿真正认识到:“妈妈又是工作又是家务劳动,还要教育子女,确实辛苦,我们应该敬爱父母,在家里做妈妈的小帮手,多干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在幼儿园里要做个好孩子,让父母放心。”这样就培养了幼儿关心父母、关爱他人的美德。通过活动,家长们也认为自己的孩子比以前懂事了。(3)开展家园同步教育,将德育延伸到家庭。幼儿园德育是对幼儿实施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教育过程,其内容和方法应是生活化的。因此,要促使幼儿园、家庭、社区活动有机统一,形成合力,对幼儿施加影响。为了培养幼儿社会往能力,使幼儿了解周围文化古迹,并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利用“国庆长假”家长带幼儿外出游玩的机会,设计了“小小调查员”的活动,让幼儿亲身经历和了解周围身边的一些景点、文化古迹历史的由来。让幼儿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用绘画、讲述的形成记录下来。幼儿园通过举办“小小调查员”活动,培养了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同时也增强了幼儿社会交往的能力。

  幼儿园德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在促进孩子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德占据首位,因为年龄小只能去看去听。幼儿德育主要是指道德品质教育,而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重要表现。正所谓言教不如身教!这是以自身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去教育影响幼儿的一种方法。幼儿的行为习得的特点是“模仿学习”,无须别人来教,只要身边有这样的人和事,天长日久,耳濡目染,孩子们自然就会健康成长。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刻,迫切需要不断增强公民的道德素质,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但是我们随机摄取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场景:

  镜头一:亲子活动结束后,幼儿运动场上一片狼籍,糖纸、酸奶盒、果核、饮料瓶……垃圾桶近在咫尺。

  镜头二:亲子活动结束后,设置在公共区域里的活动材料东倒西歪,工作人员整理后发现:除去被损坏的物品,还有不少遗失。

  一、以“讲、学、做、评”为手段,引导幼儿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明是非、知荣耻

  集体教学是幼儿园教育教学实施的一个重要途径。幼儿园社会领域的教学中很多内容和德育教育相关,于是在社会领域教学活动中我们注入了认知冲突,角色扮演和移情训练的策略,把德育教育内容渗透在课堂的精彩瞬间中。

  其次,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幼儿在具体的行为中,逐渐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幼儿诚实、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真正地为幼儿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阅读图书、听故事、看动画片等辅助手段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帮助幼儿分清道德标准,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及生活中的事情。

  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帮助幼儿在合作中学习控制自己的情感,学习体谅他人,学习与他人分享快乐、分担痛苦和奉献爱等。

  教给幼儿调控情感的简单方法。帮助幼儿体会到任意发泄自己的情感已不受同伴和成人的欢迎,初步做到能从他人的角度出发换位思考,产生情感共鸣。

  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在德育教育实施的过程中,环境成为了无声的语言,我园处处围绕道德教育为幼儿营造德育美育相融合的氛围:在公共区域的楼梯走廊和班级内都让墙面开口说话,说不同的话:有西楼道布置以“弟子规”为内容的图片文字画,东面楼梯上有中国传统美德故事插画。大厅内则张贴向家庭征集的照片,让家庭德育文化进入幼儿园,让家庭德育说话。班级则结合自己本班的实际,以体现班级特色、亮点为原则进行布置:有幼儿自己绘制的行为准则;有“文明宝宝”评选墙;有亲子共同绘制的“好人好事”……让幼儿说话。处处彰显幼儿德育教育特色。

  选取适合幼儿社会实践的内容,让幼儿在真实的情景中观察体验,了解并学习。从实践活动中锻炼幼儿合作能力和在集体中的主体性,生活既教育,教育既生活。发挥了认知、环境和行为三位一体交互作用。

  “大手拉小手,共建美好家园”。与社区联合开展“大手牵小手 共创美好家园”活动,利用社区周边环境为幼儿提供实践机会,帮助幼儿认识社会、融入社会。

  开展“勤俭节约 从我做起” 亲子手工制作。引导幼儿尝试废旧物利用,变废为宝,培养勤俭节约的意识,发挥家园合作的教育功能。

  “小手拉大手,争做文明小居民”。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到“十佳和谐邻里”“十佳孝老爱亲”“十佳爱矿如家”活动中,尊老爱幼、团结友爱,共建和谐家园。

  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结合具体情况把握教育契机,激励每个幼儿都有良好的行为表现。在幼儿习得好的行为后,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建立宝宝文明墙,定期贴评选出的“文明宝宝”和“文明家庭”的照片;“三十佳宝宝”、“最美宝宝”评选活动。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吸引更多的幼儿将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努力形成知荣辱、讲道德、促和谐的文明风尚。

  1、通过家长会、家教讲座、“家长园地”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幼儿德育的重要性及方式、方法,帮助家长提高认识,对幼儿不溺爱,形成正确教养态度,提升家庭教育的实效性。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品德教育的重点,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人终身受益。最近我们对部分幼儿进行了一次“幼儿习惯养成情况及原因”的调查。调查结果说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有一定的规律:一为趋早性。人的良好行为习惯萌发于幼儿期,从小开始培养,易形成好习惯。二为渐进性。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有一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内容由少到多,要求由低到高,逐步积累,逐渐定型。三为反复性。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在形成过程中常出反复,他们的行为起伏变化,表现不稳定。

  在调查问卷中,对于幼儿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原因,43%的人认为是“家长在家重视训练”;41%的人认为是“教师重视循序渐进的培养”。对幼儿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原因;38%的人认为是“家长无所谓,抱有树大自然直的态度”;45%的人认为是“家长过分溺爱,事事包办、纵容”。这集中反映出一个影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观念先导”问题。成人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幼儿是否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人重视与否,教育方法正确与否,首先是观念问题。幼儿的习惯养成需要成人重视,加以培养。有些家长对子女望子成龙,学习上不断加大压力,生活上关怀备至,却将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置之脑后,听之任之。成人的错误观念会折射到孩子的心灵中,变成孩子的观念。个别家长公开宣称孩子到幼儿园一要吃饱睡好,二要多学点东西,其他方面无所谓。这种将良好行为形成置若罔闻的做法,明显影响了老师在幼儿行为习惯形成方面的教育效果。

  实践活动是幼儿习惯形成的关键。调查中,32%的人认为“家长、教师思想重视,但没耐心培养”是幼儿不良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如果成人仅仅思想上重视,但不能耐心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那么要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是不现实的。

  行为形成来自实践,习惯的养成更有赖于实践活动。幼儿在日常生活、交往、游戏、劳动等活动中,进行着与人交往方面的技能、习惯的训练,获得“该如何做”的认识,形成一系列的行为方式,并在实践生活中不断地联系、强化,使之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不少孩子正因为从小被成人剥夺了实践锻炼的机会而一直未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环境中,时时受到环境的熏陶感染。幼儿的习惯养成与成人、同伴、群体、家园教育状况有密切的关系,幼儿的行为方式都带有所处环境的烙印。调查中,44%的人认为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产生受到成人、伙伴的不良行为的影响。62%的人认为家园教育要求的一直形式幼儿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因素。可见环境对幼儿行为的影响是深刻的。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有良好的环境和必要的条件,如整洁、干净的活动室和家庭,独立进餐的环境,使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幼儿立于不败善于模仿成人及同伴的良好行为习惯,这是使他们学习的直接范例,有效地影响着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情感是认知的动力,要使幼儿获得对人对事的正确认知和态度,必须唤起幼儿积极的情感经验,根据幼儿生活经验少,思维具体形象,情绪易受暗示,感情丰富易激动等特点,幼儿德育要特别注重从情感入手。

  (1)利用故事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故事是幼儿最喜闻乐见的,千万不要小看讲故事的作用,它是最能够也是最容易吸引、打动幼儿并能让幼儿受之影响的文学载体。通过故事引发了幼儿潜在的道德共鸣,使他们用心去体会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用心去感悟什么是正义与勇敢。通过故事情节对幼儿的德育熏陶,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实践行动,这样既教给了他们日常生活中怎样接人待物、与人相处,也是对幼儿进行了道德启蒙教育。

  (2)利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种教育契机,调动幼儿情绪情感。日常生活的一些细小环节也可以利用起来,引发幼儿的情感共鸣,从小事入手,培养幼儿道德情感。看似琐碎的事,却点点滴滴浸入孩子幼小的心田,在使幼儿深受感染的同时,进行道德启蒙教育。

  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教师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不失时机地把品德教育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注重品德教育的随机性。因为日常生活对幼儿品德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影响,并且为幼儿提供了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机会。这是向幼儿进行品德教育的最佳良机。并且养成教育身教重于言教,通过教师的身体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老师的言行很容易在孩子的心目中留下点滴印迹,这些印迹日复一日的积累,就会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潜在的道德萌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对幼儿进行德育,不仅是幼儿园的任务,同时也需要家庭与社会的大力支持、协作。因为家庭是幼儿生活的重要场所,家长的教育素质,道德水平直接制约着幼儿道德发展的水平。幼儿教育的实践及科学研究证明,家长如果重视孩子的德育,并配合幼儿园的德育工作,幼儿的道德发展水平则较高,反之亦然。我们的调查表明,教师和家长都认为幼儿品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应该是教师和家长,应有两者各司其职,共同配合来对幼儿进行德育,这样才能使德育工作取得理想的效果。

  外因主要通过内因即幼儿的真实感知、领悟或信服才能起作用,忽视幼儿地位与作用不仅容易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而且会使德育处于一种被动、消极、片面状态,从而极大地降低道德教育的效果,对幼儿进行道德启蒙教育,要适应幼儿的年龄特点,满足幼儿发展需要,塑造和建构幼儿的道德主体。幼儿道德学习是在成人的指导下的自主行为,离开了幼儿的自主性,任何道德教育活动都难以对幼儿产生有效的影响。

  总之,幼儿德育,教师要把握好各种教育资源,从情感入手,以幼儿为中心,创设各种德育环境,通过一点一滴的身教言行,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情感和良好的道德萌芽,在此基础上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进行德育养成教育,最终使幼儿“文明乐群,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