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ort体育bsport体育

导航切换

联系电话:
021-66889888     1399998888

bsport体育

bsport体育

bsport体育入口:bsport体育登录::学校德育教育方案十篇

作者: 小编 来源: 网络   日期:2024-01-16 16:04

  认真贯彻落实新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持之以恒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积极开展“努力钻研,学为人师”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活动,切实解决师德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政治思想素质,树立以人为本的师德建设理念。

  1、通过开展活动,在全校教师中掀起读书地热潮,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多读书,读好书。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

bsport体育入口:bsport体育登录:bsport体育:学校德育教育方案十篇

  2、通过活动,认真自查,反思提高,推出师德典型,严肃查处违反师德师风地行为。

  1、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质量观和人生观。

  2、深入学习精神、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目标,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深入学习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增强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社会使命感和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责任意识,引导教师争做学生和家长欢迎的德艺双馨的合格教师。

  4、学习《Xx区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十条禁令》,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

  5、认真学习全区优秀教师事迹《红烛颂》,结合实际宣传学习本校师德典型,提高学习的生动性和实效性。

  3、学习《Xx区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十条禁令》、《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并做好学习笔记(不少于3000字),写好体会(2篇)。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校园经典文化教育为主线,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基础,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感恩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等教育。探索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以德育人,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修养,最终促进学生养成教育的形成。二、具体工作

  每一位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位德育工作者,然后是一位学科教师。欲成材,先成人。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理应是学生德育工作的榜样。教师在好读书、乐读书、言行举止、自我约束、榜样示范等方面,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力争成为学生品德的楷模。

  以《弟子规》为主要学习内容,开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狠抓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营造和谐文明的文化氛围,创建和谐校园。通过主题班会、诵读经典等活动,大力加强文明礼仪教育。从师生互相敬礼、鞠躬开始,形成良好的道德礼仪习惯。运用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好习惯是长期坚持训练的结果。继续深入开展以创“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学生”、“文明寝室“等活动,完善评比制度,提高升旗仪式和两操质量。明确文明学生标准(即衣着整洁、举止文明、遵纪守法、勤奋学习、生活俭朴、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团结同学、关心集体、热爱劳动),通过开展班级竞赛,力求做到人人深刻明白,个个自觉执行,提高学生修养。

  要提倡学生自主管理,发挥先进学生的作用。通过学生会、共青团等学生组织,多渠道开展德育工作。以团总支为领导,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会干部,锻炼班干部,提供锻炼机会,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和管理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在德育管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进而带动其他同学共同进步和提高。

  1、继续加强班主任考核制度,对班主任管理水平与管理能力进行等级评定,做好引领工作。对各班礼仪常规、卫生、纪律、两操、出勤、活动开展、主题班会、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评比,以考核促提高。鼓励班级在班风、学风上力争上游。激发班主任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完善学生成长评价体系。

  2、班主任要把工作重点放在良好的班风、学风建设上。要有计划有组织地采取得力措施,大力抓好各项工作的执行和落实情况,并及时做好反馈。强化学年组长在本年级工作中的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学年组长的主导作用。

  3、优化教育环境,形成教育合力。对家长的来访和教师的家访作好记录。及时召开家长座谈会,向家长通报班级管理、学生在校的综合表现,以争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全面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加生工作的组织管理,实行政教处主抓,确保学校卫生工作达标,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1、卫生检查实行政教处主管,各学年轮流值周的管理形式。每天按时对各班级卫生及室外分担区进行检查。同时,每周四各班级要进行卫生大扫除,由学校统一进行检查。做到室内窗明几净,物品摆放有序,校园内整洁无垃圾,无卫生死角。

  2、每周对各项检查分初、高中进行综合评比,设值周流动红旗,把卫生检查评比的结果作为班级考核的内容之一,作为优秀班级评比的重要条件之一。

  1、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以学生的安全为重中之重,杜绝隐患,并定期进行安全知识讲座,增强学生的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确保校园的整体安全。要求学生不准随便出校门,认真履行请假制度。

  二十一世纪,全球互联网快速发展,中国互联网迅速与国际接轨,全面进入网络时代,博客、微博、QQ等迅速普及,学校教育教学也自然无法脱离网络。

  德育案例是高职院校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学校各部门行政管理人员等全员育人工作中形成的具有先进性、科学性、价值性、可行性的真实事例,是教师总结撰写并通过网络来实现传播应用的一种策略支点。重点是个案资料的积累、研究,并通过实践、传播、分享、应用这些案例,使高职校的德育工作者、尤其是青年教师,在网络时代层出不穷的新问题面前,更好更快地应对,游刃有余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建立起网络德育案例信息库和交流平台,对教师转变传统德育的观念,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借助多媒体网络研究新时期的德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今的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了学校、家庭以外的未知领域,结交了许多不相识的朋友,改变了原有的思维方式,互联网对青年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不如高中、大学紧张,业余时间可以游离于学校和家长的监控之外,学生们喜欢泡网吧,上网聊天、看新闻、发微博、在BBS上涂鸦、贴图、上传视频、玩网络游戏等,有的甚至上课时还在用手机上网。学生们大面积“触网”,使得他们接触新信息、新思想以及新的生活方式的机会大大增加,从而对传统的德育方式的效果提出了挑战。当我们还停留在对个案的“孤岛式”研究的时候,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走在了教师的前面,在运用网络分享他们的经验。与普通大学、中学相比,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接触网络,负面的情感、事例的传播在一个学校与另一个学校之间,比正面的还要快。因此,对于德育工作案例的传播与应用,我们如果还停留在开会交流学习或传统的纸质出版物为载体的阶段,显然是很不适应的,也是很不利于德育工作开展的。德育工作在校内主要会受到时间的局限,在校际与地区之间,更将面临时间与物质双重成本的制约,恐怕更加无法适应新网络时代的发展。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年龄特征也正在年轻化,将以80后、90后为主。对于网络他们可能并不陌生,但作为独生子女一代成长起来的这些教师,在成熟的速度上却较60后、70后的老师更为缓慢。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实践也日趋具体化、多样化、复杂化。有许多年轻教师主要是专业教师,对学生既要传授专业技能,又要提升学生修养,并用自己的师德去影响学生,往往有些不知所措。所以一方面我们要想方设法把老教师的宝贵经验尽快地保留与传播给新教师;另一方面,在网络时代,80后、90后的新教师将会遇到许多依靠过去经验和理论难以解释和应对的问题,这些问题随时产生,因地因人而异。解决这些问题,仅靠专家和教研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挥当事学校、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把出现的新问题以案例的形式收集起来,进行实践研究,一个一个地加以解决。所以,要使青年教师能够承上启下,快速成长,其关键在于利用网络,建立以校为本的德育工作案例制度,把学到的理论与对德育工作案例的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不断反思,来同化并形成新的德育理念,从而推动德育工作向纵深发展。

  传统的教师在职教育,目前都以理论、经验的课程培训为主,指望教师们通过理论培训马上“听了能懂,懂了会用”,这是不太现实的。传播学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人们总是习惯于回避同自己原有认知要素相对立的不协调信息,反而积极接触与之协调的信息。年轻教师对不协调信息易于排异、歪曲,难以重构。专业人员所具有的知识大多要嵌入于情境活动之中,bsport体育需要边做边学,才能学会。实际上,大部分教师在参与讲授为主的培训后,都很难把听来的知识和技能马上运用到日常管理上,反而成为难以消解的困惑。所以年轻教师在德育工作上的成熟,更是依赖于老教师的传帮带和自身经验的积累,这与飞速发展的新网络时代已经不相适应。目前各类教师培训往往为了培训而培训,简单化地搞几次讲座不能真正有实效。行之有效的方法还是通过网络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建立以校为本的德育工作案例制度,并利用好网络开展校与校、地区之间的分享交流,达到传播与应用的效果,80后、90后的青年教师在这方面比老教师更有优势。德育工作案例的应用与传播的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德育案例积累,教师把实际工作与教育研究相结合,重点围绕德育个案进行分析,撰写案例报告。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寻找同类个案,通过对同类个案的比较研究,从中可以发现新问题,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利用网络逐步积累大量案例,再进行研究的话一定可以总结出诸多的教育策略,这就为教育行为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为了使德育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让德育真正使学生入耳、入脑、入心,学校要建立开发德育案例研究的机制,并加以传播、应用。在行动中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推广优秀案例成果,制定德育工作案例共享机制,使之成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和中介;让青年教师在案例中学习和总结先进的德育工作理念,再将先进的德育工作理念通过案例变为德育工作行为;通过问题的解决将成功的经验运用于德育工作之中,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通过对德育工作案例资料学习与应用,提高教师的德育工作水平。首先要在学校建立网上德育信息资料库,为德育案例的应用研究搭建好交流平台。全体教职员工在教育实践中撰写德育工作案例,能够将典型事实用记叙文的形式写出来,并上传到网上,经过部门负责人的审核,才能公开。其原则是案例的撰写必须具有真实性,即所写案例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发生过的,有据可查的,而非道听途说的。但是要隐去所有当事人的姓名和班级等有关信息,重要的是在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案例必须具有典型性,即选择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定影响的案例。建立了德育职教网络平台,旨在加强各校德育交流,高职院校德育网络平台为彰显各校风采,可以分级设置:一级版块以学校名称建立,二级版块以班主任辅导员工作案例、德育活动案例、学生管理制度、学生社团活动、学习资料为分类。各成员单位指定一名工作人员为本校版块管理员,负责审核本校成员注册信息的正确性和发贴的合法性。当各校不断有德育案例上传,网络的资源就会越来越丰富,加入的人员也会越来越多,德育研究交流就会蔚然成风,德育工作的创新成果也会不断出现。

  做到送出去时有接收的,引进来时有供应的。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者特别需要迅速及时地掌握最新的学生思想动态,了解德育的新的内容。如果利用网络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具有及时、大量、交互等优势,就可以在自己的实践中边学习边运用。网络可以使学校德育内容得到扩展,网络信息会极大地丰富德育资源,使我们的德育工作有了凭借。网络提供了与有关学校、有关地区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激励、共同发展的可能。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案例的积累,有赖于各校结合自己的德育工作案例,及时回顾反思,积累自己和他人的案例;形成研究学习氛围,学习别人,探讨实践,总结反思,共同提高。这会产生以下作用:

  更新德育观念。高职院校通过德育案例的传播共享,德育工作者会积极深入地研究德育在网络时代的特点和规律,充分认识网络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会改变老的思维方式,也会同理学生喜爱网络的心理,不再一谈到网络就只看到学生接触它的负面的影响。教师会采取变堵为疏、积极参与、正确引导的做法,将德育渗透到媒体教育和信息教育之中。教师也会利用网络开展自身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如利用家校路路通平台跟学生的家长积极沟通,教师建立QQ群与学生交流。有一位教师就利用QQ群解决了一个学生离家出走的问题。学生由于父母闹离婚而离家出走,手机不愿意接听,但教师发现她建立的QQ群中该学生在线,于是耐心地跟她聊,学生也把她的烦恼在QQ中倾诉出来。最后在教师的开导下,学生终于回家了。目前学校的专题学生工作都开通了微博,交流更加直接,不受时间、地域等因素的影响。

  教师会意识到利用网络德育案例的交流可以找到很多方法,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网络是这个时代的人们人际互动的新空间,在互动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网络道德规范。但部分学生网络道德感弱化倾向明显,网络道德失范,通过德育案例的交流,可以着重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网德教育”,形成青年学生对网络道德的正确认知。增强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要他们学会选择,识别良莠,鼓励他们进行网络道德创新,提高个人修养,养成自律的习惯。学校在传授网络技术的同时,加强网络道德训练,增强青年学生的网络道德和法制观念,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从而改善网络社会道德失范状况。

  在新的形势下,培养一支业务精通又懂网络技术的德育工作者队伍显得尤为紧迫。网络时代要求从事德育工作的干部和教师学会运用网络,把德育教育渗透进去,这样才能面对新世纪的高职院校学生,解决网络时代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这支队伍应当具有深厚的德育理论水平,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责任感;具有深入了解网络的特征,熟练地使用网络、驾驭网络,即会用网上的正面材料,对学生进行形势教育,培养其解疑释惑的能力;具有强烈的开拓精神,不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思路的与时俱进的精神。也会利用网络开展各种德育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学生的才艺可以在网上展示、学生取得的成绩可以通过网络公示,学生之间的矛盾可以利用网络来化解。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平台开展教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合理运用现代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网络为教师服务的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可以自由探索的环境,教师可以通过德育案例的交流,让学生在网上自由地谈天地、论古今。这样网络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参与性和探索的精神。

  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工程。教育工作者需要经常反思,在反思已有德育工作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间的差距中完成理念的更新,这一过程需要经验与理念的共同引领。所以当自己的德育案例受到别人的关注时也要多关注与自己相似的德育案例,看别人处理的办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以后的德育工作中进行完善,并修改自己的德育案例。

  在反思理性的德育工作与现实的差距中完成向行为转移的飞跃,这一过程需要同伴互助。教育工作者不能是孤立的,在原来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体系中进行创新,特别是与同伴的探讨,在德育案例的交流平台把自己应用的心得告诉别人,并进行思想火花的碰撞,这样可能会有更加创新的方法。遇到困惑借助德育案例交流网络还可以向同伴讨教,这样的策略可能对年轻教师的成长更加有帮助。

  在反思德育工作行为与学生实际收获间的差距中完成规律的揭示。这一过程是需要专家引领下的行为反省。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使教师获得养料,完善知识结构,学习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管理模式和先进经验,并借助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甚至普通人的力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德育案例的应用研究,要以“案例”为载体,采取“德育工作实践—案例形成—案例积累—传播分享—案例应用—总结理念—前瞻性探讨”的校本教研途径。主要采用理论研究、行动研究、案例开发与传播共享研究等方法。在研究中,坚持实践性原则,着眼过程,注重发展,重视操作,强调行动性、开放性与生成性。根据不同的问题,还可以确定不同的研究课题;各研究课题小组及个人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实践中检验、修正、发展。在具体实施时面向全校,或一个地区同类几所学校构成一个整体全面的运作体系。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定义有了更加广泛和清晰的认识,只重视操作技能的掌握,而忽视思想、文化及道德素质的观念,已被大多数职教工作者所摒弃。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表现在职业态度、职业形象、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四个方面,而职业态度、职业形象、职业素养的养成都与学校教育密不可分。

  因此,作为培养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主阵地的技工院校,自然也应将技校学生的德育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如何提升技工院校的德育课堂效果,始终是困扰技工院校德育工作者的一个难题,只有破解了这个难题,让学生在德育课堂上学有所悟、学有所用,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在技校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为此,笔者学院思政教研室的教师将案例教学法运用于德育课程教学中,尝试创新教学理念,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手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技工院校传统的德育课程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照搬普通中学政治课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片面强调对学生的灌输,完全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丧失了兴趣,在课堂上被动地记笔记、做作业,对所学理论、观点不求甚解,根本达不到预期教学目的。如今,这种教学模式已被素质教育的新模式所取代,案例教学法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和探究,选用鲜活生动的案例,檠生提供体验、感悟、实践的载体,充分刺激学生的眼、耳、脑、手等多个感觉器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得到提高。

  首先,案例教学法把握了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从技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同阶段的德育需求出发,建构教学内容,从而做到了因人施教、因时施教,体现了技工院校德育课程的“实际、实用、实践”的特色。其次,案例教学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往影响技工院校德育课堂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学生在底下睡觉、玩手机,课后作业一抄了之,考试也仅仅满足于及格,这不仅导致学生培养目标无法实现,而且使教师的教学热情和积极性受到打击。而采用案例教学法,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入手,抓住了技校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与兴趣点,让学生从最初被动地“要我学”迅速转变到积极地“我要学”,学生的积极性也必然影响到教师的教学热情,从而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最后,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地以现实的社会生活、职业活动和价值观念作为学习和探究的领域,启发学生从适应自我发展出发,转向适应社会生活,进而适应职业活动,为学生走向社会服务,为学生就业服务。

  以往在德育课堂上选择的案例过于追求“高、大、上”,与学生的感受、感知、感悟脱节,学生很难产生共鸣。为此,笔者学校选择的案例有营业员张秉贵硬是将卖糖果做成了“燕京第九景”;来自贫困山区、原本身无所长的张晓炜逐步成长为所属企业的工程部长、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焊工高风林以技校毕业的学历、特级技师的工人身份与总设计师、院士、研究员、工程师同席研讨“长征系列”火箭发动机的焊接难题等。

  影视剧的直观性与教育性是其他教育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因此,学校组织学生观看了电影《焦裕禄》《杨善洲》,以及《感动中国》等栏目,并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影视剧中人物的事迹,畅谈高尚道德情操养成的方法与意义。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为前提,以《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依据,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做人民满意教师”为目标,在我校教师中深入开展“做人民满意教师”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充满生机活力,与现代教育相适应的教师队伍。

  1、提高广大教师的职业道德认识,规范广大教师的职业行为,全面提升我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2、以师德教育为突破口,促进我校良好教风、学风和校风的形成;关心教师的终身发展,维护教师的合法机益,以良好的师德师风促进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全面提高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3、总结一批师德先进个人的典型经验,树立一批起示范作用的先进个人;严厉查处以教谋私、道德败坏、体罚侮辱学生等重大师德问题,全面提升我校师德教育整体水平。

  4、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自我反思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不断创新师德教育的模式与方法,努力增强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形成我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基本框架、长效机制,探索构建全方位、立方体化、可持续发展的师德教育格局。

  (一)宣传动员与培训学习阶段(8月下旬到9月中旬)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师德教育活动方案,组织教师开展培训讨论,使广大教师明确师德教育的重要性和任务目标。

  1、制定方案。结合开展学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本校实际,认真制定师德教育活动实施方案。方案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创新,要在针对性、实效性上下功夫,克服和一般性的号召,确保师德教育活动收到实效。

  2、培训骨干。8月下旬,组织教师进行师德骨干培训,明确师德教育活动的任务目标和方法、措施。

  3、宣传动员。学校组织召开全体教职工参加的师德教育动员大会,明确开展活动的目的、意义和具体要求,提高对开展师德教育活动重要性的认识。

  4、学习培训。以学校党、工会为龙头组织集中培训。重点是组织系统学习《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全国师德论坛实录》和市教育局编印的《做人民满意教师师德教育读本》(以下简称读本)。培训模式主要采取专题讲座(要求按读本内容组织专题讲座)、收看录像、案例分析、师德论坛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并与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切实做到入脑、入心、入情、入理。反对和走过场。

  5、案例教育。把师德案例教育作为加强师德建设的一个有效抓手,组织广大教职工从工作、学习中搜集正、反师德案例,通过深入剖析和广泛讨论,提高师德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本阶段集中培训学时不少于30学时,参训率达100%。学习结束,每人撰写2000字以上的学习笔记及2000字以上的学习体会文章或反思文章,在全校进行大会交流。

  (二)自查自纠与民主评议阶段(9月下甸到10月中甸)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十堰市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十不准”》,以学校和教师个体自我反思为主,对学校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和教师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的自我反省,查摆问题。

  1、动员部署。学校召开自查自纠动员大会,主要领导作动员报告,重点对自查自纠与分析评议阶段工作的主要任务、方法、步骤进行安排部署和动员。

  2、自查自纠。学校领导带头,教师人人参与。开展批评自我批抨。重点查找六大问题:一是法制观念淡薄,体罚或变相体罚、侮辱伤害学生问题;二是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及其他商品,索要或接受学生、家长财物等以教谋私的行为;三是只讲待遇,不讲奉献,工作敷衍塞责,得过且过的问题;四是从事有偿家教、打牌的问题;五是对学习困难学生和犯错误学生采取以罚代教及语言暴力问题;六是不注重师生之间情感及心灵沟通,不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原因分析,每人写出自查报告,在教师会上作自查报告,接受全体教师评议。对态度不端正,认识不深刻,在自查自纠中没有触及到实质问题的,不敷衍过关,必须重写自查报告,重新对其评议。

  3、师德评议。学校组织全体学生和家长,以问卷的形式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学水平进行民主评议,学校的民主评议并邀请上级主管部门派人参加。同时,学校下发师德问题排查表,通过组织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发动各方面对学校师德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学校设立师德问题举报箱和公开电话,接受社会投拆。学校对师德评议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将每位教师的评议情况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重大情况及时上报。通过民主评议,总结一批师德典型,广泛宣传其先进事迹,展现当代教师的精神风貌,进一步倡导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

  (三)问题处理与整改提高阶段(10月下旬到11月下旬)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查找出来的重大师德问题进行集中、公开处理,每位教师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重点,落实整改日程,建立完善师德教育的长效机制,总结表彰一批师德先进个人。

  1、制定方案。学校针对自查自纠和群众评议中反映突出的师德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重点,落实整改责任和措施。

  2、整改提高。对存在师德问题的教师,由学校党组织对其进行诫勉谈话;对严重违反师德规范的教师,严格按程序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3、在整改提高阶段还要重点抓好“四个一”活动。一是学校组织一次“蹲下来看学生”的教师论坛,让尊重学生、赏识学生的理念深深植根在每个教师心中;二是每所学校开展一次“做人民满意教师”的普通话演讲大赛,升华职业道德修养;三是学校组织校长、教师开展一次走进学生寝室、走进学生家庭、走进学生心灵的“三走进”活动,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真正做到了解学生需求,沟通学生心灵,共建相互理解、真诚信任的亲情般的师生关系;四是学校组织一次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邀请学生家长、党政机关、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活动,争取家长、社会对教育工作的了解和支持。学校和教师将整改措施和整改情况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听取家长、社会等各方面的意见,进行群众满意度测评,测评结果记入师德档案。对测评不合格的,要重新进行整改。

  4、建章立制。学校结合新时期师德建设实际,建立完善各项制度,积极探索师德教育的新内容、新方法和新机制。重点抓好六项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一是认真制定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长期规划;二是建立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评估方案;三是建立家长、社会各界对学校师德教育的监督机制和舆论监督机制;四是建立和完善师德问题报告制度;五是建立健全师德档案制度,按学年度将教师职业道德考评情况汇入人事档案,永久保存;六是进一步落实“中小学教师十不准”禁令,建立和完善师德考评结果的使用制度,把师德行为表现与教师自身发展和实际利益挂钩。在岗位聘任、职务评聘、进修提高、表彰奖励等方面,对师德行为表现优秀的教师优先考虑,对师德行为考评不合格者实行“一票否决”。

  (一)提高认识。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德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和紧迫性,把师德建设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坚持高标准、高要求、高质量。同时,并把师德工作纳入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融入到校风建设、校园文明建设、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去、引导广大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建功立业,以抓师德建设的成果促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

  (二)加强领导。学校要建立抓师德建设的工作机制,把师德教育活动作为教育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实行校长“一把手”负责制。学校党组织和党员教师要发挥政治核心和先锋模范作用,工会、共青团、教职工代表大会发挥在职业道德建设中的监督和保障作用,以此形成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协调一致、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为了加强领导,学校成立了以校长罗寿文为组长的师德教育领导小组。确保师德教育的组织保障。

  (三)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增强“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的意识,学校领导进一步加强对教师人文关怀,经常与教师进行沟通,真诚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困难,及时疏导教师工作中产生的心理困惑和负担,使教师能以良好心态和科学方法正确面对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切实发挥教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1.1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档案工作的应有之义。教育部和国家档案局制定的《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将高校档案界定为“高等学校从事招生、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学生、学校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载体的历史记录”。这些承载着丰富内容的高校档案真实地记录着高等教育发展变化的过程和结果,有着明显的文化特征和时代印记,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真实写照,自然也成为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从形式上看,高校档案归档的档案材料包括纸质、电子、照(胶)片、录像(录音)带等各种载体形式,可以多角度、多层面、立体地再现学校工作、学生生活学习、教学工作各方面的情况;从内容上看,高校档案能详细地记载高校在管理、教学、科研过程中形成的各类材料,其中就包含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如教育目标、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由此可见,高校档案中含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同时还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的作用和价值。档案工作在记录和传承中自然就承担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如果能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档案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和挖掘档案工作的优势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必将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

  1.2 高校档案工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总理曾经指出,应当用档案印证历史事实。档案是历史的真迹,必要时能使历史再现,是历史存在的各种现象的物质载体。高校档案资料大多记录的是本校发展史上的人和事,都是学校办学过程的真实写照。用档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档案是在教学、科研、管理以及其他各项活动中形成的,以文字、图表、声像等各种形式呈现的原始记录,是第一手资料,因此具有真实可靠性。如果作为教育素材使用,相比较课堂上较为枯燥的说教有更强的说服力,更能使大学生接受和信服。其次,高校档案资料可以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不竭动力。高校档案不仅包含着各种文字资料、图片、数据表格以及具有实证价值的实物,还有较为珍贵的录音、录像资料和数据光盘等信息记录,记载着学校办学历程中积累行程的文化根基、精神和历史。如果将档案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起来,教师就可以通过充分利用和挖掘档案资料中的教育资源,比如学校艰苦创业的过程以及师生共同努力取得的成绩等,教育引导大学生过好大学生活,并鼓励他们通过努力为学校做贡献,为未来的学弟学妹们树榜样。

  目前,不少高校越来越重视档案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和价值,比如北京大学利用档案弘扬北大精神,清华大学利用档案开发清华精神和清华校训等等,多数学校利用档案进行校史展览,师生员工共同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三观”教育。但是从总体上看,档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程度还远远不够,其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有待解决。

  2.1 档案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没有被充分重视。从事高校档案工作的管理人员认为档案工作是为学校提供相关服务的工作,自身没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当提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他们则认为那是党政工作人员、辅导员、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事情。思想政治教育者也没有充分认识到档案工作对思想政治教育巨大的促进作用,缺乏对高校档案真实生动、丰富感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利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 档案资料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不管是高校档案管理者还是思想政治教育者都没有充分认识到高校档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因此,档案资料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同时,档案资料的内容也有待丰富。目前,高校档案馆收集档案的主要依据是《高校档案实体分类规范》,按照此标准,很多生动丰富的、有纪念意义和有价值的资料不能记录进档案,特别是一些建校时间不够的学校档案资料更显得淡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利用的档案资源就更显得不足。

  2.3 利用档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不够丰富多样。虽说目前不少高校对档案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越来越多,但从整体上看,利用高校档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还比较单一,大多数高校主要是利用校史馆对学生进行爱国、爱校、自强、自立的教育,而现实中还有一些高校连校史馆都没有。相比于外国一些高校,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我们做的都还很少。比如国外高校档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会采用多种形式,有展览、资料汇编、开展文化活动、讨论会等等。如何合理借鉴国外的方式为我所用值得思考和探索。

  3.1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空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调动学校各部门的力量共同探索。首先,高校档案部门也应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育者”。长期以来,档案部门工作者一直把自己看成是“看馆人”,认为只要把档案接收过来,按要求整理好,并能及时地提供利用就是完成了任务。其实,新时期档案工作者应该提高思想认识,克服思想政治教育与我无关的心理,不仅要接受、保管好档案,还要用活档案资料,充分发挥高校档案的育人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把档案的育人功能落到实处。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对档案工作的认识,充分挖掘档案资料的价值和内涵,合理利用学校档案馆这一实用基地,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变“死”档案为“活”教材。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够积极主动地深入档案馆,深入挖掘档案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真实感人、生动形象的第一手资料整合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从而达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目的。

  3.2 积累素材,丰富档案资料,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按照目前《高校档案实体分类规范》的标准,高校档案馆收集的档案显得有些单薄。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高校档案还需要不断积累更多的生动素材。首先,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相当于大学生的第二张身份证,是未来走向社会的通行证。建立诚信档案将有助于对大学生进行诚信品格教育,督促大学生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关注自身的形象,警示他们要着眼于未来,力争做一名讲信用、负责任、敢担当的新时代大学生。其次,建立大学生社团档案。高校社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建立社团档案对于社团活动的开展以及社团活动的总结、评估都有重要的作用。利用社团档案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还可以记录、传承健康向上的社团组织的管理和开展活动的经验。再次,建立师德档案。教书育人,师德为先。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多次在讲话中突出强调了师德的重要性。但是一个教师的师德水平高低是看不见、摸不着也难以丈量的,所以就出现了一些地方不知如何去抓师德建设的情况。为每一位教师建立师德档案,档案可以包括教师年度师德自评、师德成绩考评和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等等,按照“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划分,评价结果作为教师年度内评优评先的依据,这样可以使师德评价由“虚”变“实”。建立一支师德优良的教师队伍,也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要条件。最后,可以通过建立心理档案、贫困生档案、名人档案等方式,丰富高校档案资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多更实用的资源。

  3.3 大胆创新,运用多种形式,营造思想政治教育良好氛围。新时期要利用档案资料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仅要利用传统的方式和方法,更要不断创新、运用多种方式方法。首先,大多数学校都采用了的举办校史展览的方式。校史文化不仅仅反映学校发展中的各种优秀传统,也展现了一所学校发展的足迹,是各高校高度重视的一种文化。运用校史展览的方式,可以使学生直接受到学校优良传统的熏陶,从而培养其积极进取、爱校爱国的精神,激励其学生为学校发展而努力的信心和决心。其次,充分挖掘档案资料中优秀资源,编辑校本教材及形象生动的教育手册。高校档案素材丰富,如果深入研究一定能挖掘出许多有效资源,比如档案中记录的本校学校精神、优良传统、发展成绩及名人事迹等。充分运用整合这些富有人文科技内涵和深厚的本土文化底蕴的资料,可以编写出具有学校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及生动形象的教育手册,这样的编写既有保存意义又有育人的使用价值。再次,新时期充分运用网络平台,建设网上档案馆,方便师生员工随时上网学习档案中记载的相关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同时,对于上传的档案内容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让“死”档案变成“活”故事,在师生间产生强烈的共鸣。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意识到做好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也为之作出了一定的努力。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以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发展和进步,已经不够理想,追赶不上现代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结合学校的实际工作,就小学生德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创新小学生德育管理工作的方法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研究和实践,下面谈一谈在工作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在确定此项工作时,我组织学校的德育工作小组通过对全校师生的调查问卷、分析调查中数据,并进行一定研究和总结。在调查中发现现阶段农村小学生德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德育目标过于抽象;二是德育教育内容的制定和实施缺乏科学性,也就是说制定的德育教育方案并不符合学生的特点和特色;三是德育方法比较倾向于“成人化”,开展的活动没有从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也就是说教师所采用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很学生不大喜欢,致使到管理者和德育教育效果并不理想。通过调查和分析,发现和总结一些存在的问题,使学校在德育教育方面有了更明确的教育方法。

  根据上述问题的存在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在我们农村的德育管理中确实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特别是在学生习惯养成方面,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快乐的成长和全面发展。故此,创新一定的德育管理方法,成为了时代赋予学校管理人员神圣的使命,也成为了需要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在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开展中收效的好与坏,都与学校管理者制定和施行的教学体制、管理方案和考评机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学校管理者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力量,教师在实际课堂中对学生德育方面关心程度的高低,所以,要想创新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首先就需要学校管理者能够改变既有的以学生成绩为重的管理思想,将学生德育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位置。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当学生具有更高的德育素养之后,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必然有所提高,其学习成绩和学校效果也就能够有明显的提高了。因此,在实践管理的过程中,学校管理者需要加强与班主任沟通交流的力度,从班主任那里获得学生更多的讯息,在更深入、细致的了解学生之后,积极的与班主任沟通过交流,并规划和制定出更好的学生德育管理方案。

  可以说,德育工作开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一个有效的氛围中不断的熏陶,在得到管理者有效引导的基础上,使得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习惯,使其终身受益。因此,就需要学校管理者能够以此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来优化既有的德育管理方法。一是将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要求教师对于学生德育教育的开展能够从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出发,让学生自己意识到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并能够在参与学校或者班级组织的各项德育教育活动中体会到快乐和幸福;二是为学生创造有效的提高自身德育素养的情境,可以是游戏、竞赛活动、故事导入、生活案例分析等等,让学生在情境交融的氛围中感受到德育的存在,并深深的认识到自己应该怎么做,真正的实现德育管理和教育工作能够从“强压式”到“引导式”的转变;三是加强教师的德育修养。在工作中,学校加强班主任和所有的任课教师能够在实际教育教学的工作中注重学生的德育素养,做到时时的引导和指导,例如,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主动帮助,当学生难过时要主动安慰,学会爱自己、爱别人,学会尊重别人、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让更多的学生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德育习惯。

  当今时代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潮流,加强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以最大程度的提高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因此,就需要学校管理者能够从以下几个基本的方面着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切实的做好德育管理工作的创新工作。1)创新德育工作管理的模式学生档案在德育管理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学校管理者完全可以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施行档案电子化管理,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使得学生的档案管理工作更加正规、科学和系统,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的负担,还能够便于信息使用者从中提取信息,更多的了解学生,可以说,能够为学生德育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力量。而这就需要管理者注意的是,在运行电子档案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历史性、系统性和规范性三个基本的原则;此外,学校管理者利用德育软件,例如“班级与学生量化管理软件”等现代化的软件来优化德育评价工作;同时,还可以倡导各个班级的班主任创建班级博客,来使得学生、家长和教师能够实现时时沟通交流的基础上使得德育管理工作迈上新的台阶。2)在学校搭建自己的德育工作平台学校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构建属于自己的德育管理工作平台,以确保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能够从自己的平台上掌握更多的德育管理方法,及时的获知最新的德育管理方向和要点。因此,学校的德育管理平台可以包括上级部门的德育网站、德育专题网站、校园德育网页等几个基本的组成部分,以便于管理者和教师们之间能够经常交流互动,探讨德育工作过程中的得与利,例如我们学校开通的学校网站,能直接地联接区教育信息网站和区内的其他学校网站,给教师创建一个交流的平台,以达到一定的学习、互动的作用。3)拓宽既有的德育教育活动途径学校要引导教师创新既有的教育教学方法,让任课教师能够通过多媒体、校园网、远程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来改变既有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有效的教学情境中潜移默化的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利用多媒体技术组织开展各种德育活动,例如,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动画、影片,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创设教育虚拟社区,为学生组织一系列的德育实践活动等。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站,开展各类竞赛活动。例如电子小报,调查活动等等,以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德育素养。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化社会中,德育工作更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支持。所以加强与家长沟通交流的力度,能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加顺利地达成与促进。我们可以通过电话、手机、QQ、微信群等通讯,与家长加强联系。我们可以运用这些现代通讯方式对家长进行教育宣传。例如学校有什么德育教育活动,以校讯通或微信群发出,达到宣传效果。这样可以先让家长了解学校开展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并从中知道教育活动的内容以及活动的操作,然后通过家长的配合,完成每次的德育活动,并在家长的督促下加以强化。长此以往,就能够对家长起到一个潜而默化的效果,最后达到家校合作,从而进一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使整个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德育教育工作是促进小学教育教学工作高效开展的重要推动因素,也是确保其实现更好发展的内在力量。所以,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一定要改变思想,创新方法,不断研究和分析。使农村小学的德育工作以正确的办学思想为先导,以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改变思想,突出德育为首,以实际活动为行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注重行为习惯培养,避免空洞的说教,强化活动实践和情感体验;随着社会发展要丰富德育的活动内容;要创新方法,加强与社会、家庭等沟通合作,使农村小学德育工作才能真正取得实效,进而使得更多的学生得到更好德育思想渗透。

  [1]廖容.论如何创新小学德育教育工作.[J].《中华少年》.2016(32)

  1、开设形势教育大课堂。各中小学要利用两课教学、班团队会、业余团校和业余党校等时间,开设形势教育课,集中向学生宣传党的精神。要列出课时计划,组织学生观看教育部下发的形势教育课光盘。要结合学生实际,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2、开展校园主题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报、宣传栏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党的精神,营造学习氛围。通过开展时事讲座、征文、小记者调查、座谈等活动,深化学生对精神的领会与认识。

  深化“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教育效果,进一步加强学生文明素质养成教育工作。要把工作重点放到贯彻落实《守则》、《规范》上,把组织学生尤其是新生学习和贯彻《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市教育局制定的“十要十不要”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常抓不懈。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

  活动载体:“十要十不要”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全市征集和网上投票,市教育局制定了沈阳市中小学生“十要十不要”。各校要认真组织好对学生的宣传教育活动。具体安排见《“十要十不要”宣传教育活动方案》。

  要建立学校在校常规要求,形成符合学校实际、具有本校特点的德育管理制度,大力推行学校一日联检制度,使学生在学习、班级内务管理、文体活动、课余活动等各个方面都有指导、有监督、有检查、有通报、有整改,真正使学生时时刻刻都处在有效的监管下,并逐渐把文明用语、文明行为内化为自己的习惯。

  活动载体:第五届德育巡礼活动。本届德育巡礼活动包括两个方面,即德育督导和班主任技能大赛。

  (1)升旗仪式,各校要按照要求和规定步骤认真组织好每周的升旗仪式,要做好各种材料的积累工作。

  (2)检查常规管理工作。主要是学生在校一日常规和每日联检制度的落实情况。

  1、加强德育主任队伍建设,实行德育主任月例会交流制度,推广“一校一品”。轮流在各校召开主任例会,为主任提供学习先进经验的机会,进一步提高德育主任的工作能力。组织德育主任培训,提高德育主任的理论水平。

  2、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建立班主任培训、考评机制,举办班主任培训班,对全区优秀班主任进行培训。

  (2)班主任技能大赛。班主任技能大赛将分四个内容进行,分别是教学技能、主题班会、案例分析、经验介绍。具体要求见活动方案。

  1、推广普及国学示范校的先进经验。通过国学教育现场会、特色展示等形式,大力宣传国学教育示范校的成功经验,普及以固定时间诵读为基础,以校本课程、思品课为主渠道,以特色活动为载体的国学教育模式。

  2、结合传统美德教育示范区创建工作,各校尤其是国学教育示范校要认真梳理国学教育经验,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国学教育体系,争取成为传统美德教育示范区创建工作骨干校。

  (1)国学教育工作调研。根据创建示范区的工作要求,德育科将组织调研小组到各校进行国学教育工作调研,为创建示范区收集资料、bsport体育积累素材。

  (2)传统节日经典诵读。各校要利用传统节日等有利教育时机,举办校内国学经典赏读会。通过赏读会使学生进一步领略国学经典的魅力,激发学生学经典、读经典、用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经典素养,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和文学修养,为将来的学习、生活奠定基础。2009年,教育局将举办国学经典赏读会,希望各校能够在下半年积极筹备、组织经典赏读会,选拔优秀节目,为区内经典赏读会做好准备。

  六、开展主题教育月活动。认真落实《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组织开展9月份的民族精神教育月活动,加强对学生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

  (1)组织收看《圆梦2009》。为了给中小学提供教育资源,中国教育电视台于9月1日开设空中课堂《圆梦2009》,作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的全国启动。各校上网查找《圆梦2009》并组织学生收看学习。

  (2)奥运精神教育,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中国强大的国力和完美的组织能力,也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文明、和谐、友善,展示了体育健儿顽强的拼搏精神,各校要组织学生学习奥运会所展示的中国精神,使学生在文明礼仪、拼搏精神、奉献精神方面受到教育。

  (3)感恩教育,教育学生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朋友,组织开展“感恩与成长”征文活动。征文活动在9月底结束,各校在此之前将十篇优秀征文上交德育科进行评选。

  七、传统美德教育示范区创建工作。根据市教育局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进行我区创建工作的调研、规划和骨干校设立、方案制定等工作,争取在三年内创建传统美德教育示范区。各校要积极开发和整合现有资源,争取成为传统美德示范区创建工作骨干校。

  在全区评选十所德育特色校、百名优秀德育工作者、千名文明学生。各校要积极申报德育特色学校,并进行相关准备活动。申报材料在九月末上报德育科,德育科将根据学校申报在德育巡礼中进行验收考评,以确定最终入选学校。具体要求见活动方案。

  1、开设形势教育大课堂。各中小学要利用两课教学、班团队会、业余团校和业余党校等时间,开设形势教育课,集中向学生宣传党的精神。要列出课时计划,组织学生观看教育部下发的形势教育课光盘。要结合学生实际,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2、开展校园主题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报、宣传栏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党的精神,营造学习氛围。通过开展时事讲座、征文、小记者调查、座谈等活动,深化学生对精神的领会与认识。二、狠抓常规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文明素质

  深化“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教育效果,进一步加强学生文明素质养成教育工作。要把工作重点放到贯彻落实《守则》、《规范》上,把组织学生尤其是新生学习和贯彻《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市教育局制定的“十要十不要”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常抓不懈。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

  活动载体:“十要十不要”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全市征集和网上投票,市教育局制定了沈阳市中小学生“十要十不要”。各校要认真组织好对学生的宣传教育活动。具体安排见《“十要十不要”宣传教育活动方案》。三、狠抓常规管理,全面提高学校德育管理水平

  要建立学校在校常规要求,形成符合学校实际、具有本校特点的德育管理制度,大力推行学校一日联检制度,使学生在学习、班级内务管理、文体活动、课余活动等各个方面都有指导、有监督、有检查、有通报、有整改,真正使学生时时刻刻都处在有效的监管下,并逐渐把文明用语、文明行为内化为自己的习惯。

  活动载体:第五届德育巡礼活动。本届德育巡礼活动包括两个方面,即德育督导和班主任技能大赛。

  (1)升旗仪式,各校要按照要求和规定步骤认真组织好每周的升旗仪式,要做好各种材料的积累工作。

  (2)检查常规管理工作。主要是学生在校一日常规和每日联检制度的落实情况。

  1、加强德育主任队伍建设,实行德育主任月例会交流制度,推广“一校一品”。轮流在各校召开主任例会,为主任提供学习先进经验的机会,进一步提高德育主任的工作能力。组织德育主任培训,提高德育主任的理论水平。

  2、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建立班主任培训、考评机制,举办班主任培训班,对全区优秀班主任进行培训。

  (2)班主任技能大赛。班主任技能大赛将分四个内容进行,分别是教学技能、主题班会、案例分析、经验介绍。具体要求见活动方案。五、固本培元,深化国学教育

  1、推广普及国学示范校的先进经验。通过国学教育现场会、特色展示等形式,大力宣传国学教育示范校的成功经验,普及以固定时间诵读为基础,以校本课程、思品课为主渠道,以特色活动为载体的国学教育模式。

  2、结合传统美德教育示范区创建工作,各校尤其是国学教育示范校要认真梳理国学教育经验,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国学教育体系,争取成为传统美德教育示范区创建工作骨干校。

  (1)国学教育工作调研。根据创建示范区的工作要求,德育科将组织调研小组到各校进行国学教育工作调研,为创建示范区收集资料、积累素材。

  (2)传统节日经典诵读。各校要利用传统节日等有利教育时机,举办校内国学经典赏读会。通过赏读会使学生进一步领略国学经典的魅力,激发学生学经典、读经典、用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经典素养,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和文学修养,为将来的学习、生活奠定基础。2009年,教育局将举办国学经典赏读会,希望各校能够在下半年积极筹备、组织经典赏读会,选拔优秀节目,为区内经典赏读会做好准备。六、开展主题教育月活动。认真落实《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组织开展9月份的民族精神教育月活动,加强对学生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

  活动载体:(2)奥运精神教育,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中国强大的国力和完美的组织能力,也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文明、和谐、友善,展示了体育健儿顽强的拼搏精神,各校要组织学生学习奥运会所展示的中国精神,使学生在文明礼仪、拼搏精神、奉献精神方面受到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德育课的主要任务是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生涯和职业理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德育课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应该说主渠道是德育学科的教学,因而课程教学也就成了学生接受系统的德育理论和培养思想品德主要渠道,也就成了教师完成德育大纲所规定教学任务的主要形式。因此德育学科的教学改革,应该从课程教学改革抓起,变教师满课灌为学生群言堂,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由说教式向民主实践式转变。

  现在的中职学生,虽然文化素质相对于普高学生是差一点,但其能力和水平还是可以自主地阅读德育学科四门课程的教材,(但也有极个别连阅读都有问题),如《职业生涯规划》,教材图文并茂、体例活泼、语言浅显易懂。正文深入浅出、贴近中职生的语言表述,其中设有互动项目,配有图表或漫画的“课首案例”和“学以致用”,学生完全可以读懂教材的文字,因而每堂课前均可布置学生先行预习,但要提出相应的要求以交流与形式。要求学生通过预习,提出自己的疑问,上课时,教师要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的多少,问题设计的知识深度、广度来加以辅导。并给与相应的评价。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而且改变老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把课程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使她们成为线、结合案例,提出问题,组织讨论

  现在的中职生,正处于身心不断成熟的时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完善,现行德育教材,特别注重针对性、实教性和时代感,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各门教材均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配了不少主动、典型的案例,如《职业生涯规划》,书中就有大量的课首案例,可以让学生讨论分析案例,并有“人生启迪”、“问题聚焦”、“查一查”、“读读想想”的“温馨提示”,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通过参与得到感悟,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因而在课堂上教师一方面要运用好教材所选案例,适时、适量、适当地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说一说、议一议、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本地、本校、本班的实际,补充适当的案例,并提出相关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采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主题辩论、小组讨论、调查研究、社会实践等教法调动学生参与性。这样,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动口动手既可打破教师独占课程的一统天下、又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提高了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何乐而不为。

  现在的中职生,便是未来的劳动者,从其进入职业学校起,就与一定的社会职业产生一定的联系;再者,社会的各种职业,也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一定的联系。这是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别之一。如今的德育课程教学安排,从学生一进校开始就学习《职业生涯规划》,接着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二年学习《经济政治与社会》最后学习《哲学与人生.》,可以说这是完全符合职业学校自身特点和学生成长规侓的,是利于学生从学生角色到社会劳动者角色的转化。因此,教学中可根据需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情景,尽可能多地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光”、“色”、“声”、“变”等独特优势,制作科学的精品课件,创设情境,引发思维,启迪思想,碰撞火花,加深理解,悟出道理,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在课程上让学生交流看法,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并联系生活实际,活用理论、交流心得、活跃课堂气氛,与教师共同同探讨问题,达到教学相长,相互促进。

  总的来讲,职业学校德育课新课改正在逐步实施,德育新教材课堂教学怎样做到新颖、独特和工巧,更符合课改理念,我们也只是处在初步探索阶段,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