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ort体育bsport体育

导航切换

联系电话:
021-66889888     1399998888

bsport体育

bsport体育

bsport体育入口:bsport体育登录:道德教育活动方案范例6篇

作者: 小编 来源: 网络   日期:2024-03-17 17:53

  本次活动作为全县“扮靓徐福节、争创园林城”系列宣传教育活动之一,以“知荣辱、讲文明、树新风、我行动”为主题。

  (4)积极开展建设“温馨教室”活动,营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的班级舆论氛围。

bsport体育入口:bsport体育登录:道德教育活动方案范例6篇

  (2)组织未成年人走进敬老院、福利院等,帮助他们洗衣做饭、读书读报等,解决老人实际生活中的困难。

  笔者近三十年的从教生涯,bsport体育入口与学校德育结下了不解之缘:担任班主任近二十年,同时先后兼任德育主任、德育副校长等职。长期坚持德育管理模式的研究和实践,以期通过研究,逐渐形成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并最终实现德育工作的系列化、课程化,规范学校德育工作,开展德育创新,提升德育效果。近几年来,学校组织专人开展有关“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效果。实践证明: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是一条提高青少年道德水平和培养道德能力的重要路径,是提升学校德育实效的有效的载体。

  通过相关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并邀请省市区教育局德育研究室专家到校指导,学校建立并完善了《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活动方案》。方案中拟出的年度德育主题活动分为三个系列:七年级系列是认识自我、习惯养成教育,突出习惯;八年级系列是青春疏导、学习自信教育,突出挫折;九年级系列是理想职业、感恩家校教育,突出意志。三个年级组结合系列主题又分别进行了子方案的设计,即年级组方案。各班主任再结合本班特点设计每个主题班会方案,即班级方案。这样,就形成了“学校方案——年级组方案——班级方案”的三级方案系列。

  在各级方案设计的过程中,为明确思路,形成共识,学校组织相关人员反复研讨,共同设计和修订,并通过教师大会宣讲,分发方案征求意见和建议,使各级方案成了全体人员共同智慧的结晶,提高了方案的认可度、接受度。

  在实践德育主题活动的过程中,各班级主动优化活动方案,增加活动内容,验证活动效果,使德育主题活动形式和内容越发科学和丰富,同时,也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现在,我校德育主题活动系列方案已成为学校德育活动组织的基本指针。

  在课题的指导下,学校制定了经过充分研究并得到全体教职工认可的德育制度和工作计划;德育处出台了班主任工作制度、德育主题活动方案和安排;其他部门也有相应的德育要求。这一举措,规范了“全员德育”要求,明确了各自德育任务。

  其次,加强德育工作的检查和督导。无论是校级德育活动、班级主题活动,还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呈现,学校都有相应的检查、记录、考评、公示和表彰。周周有检查,月月有公示,每学期都有评比表彰。这项工作增强了德育活动的计划性,克服了活动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不规范行为,保证了每次活动的正常开展,激发了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的积极性,提升了活动的效果。

  为提高全体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力,学校多次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书籍,为教师征订了多种报刊杂志。同时,共同研究和构建德育主题活动系列的过程,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师观,提高了德育工作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另外,学校把班主任培训作为学校校本培训的一个部分,并将其纳入对班主任考核的范围。学校先后进行了多次以德育工作为主题的校本培训。这些培训对提升班主任的工作技能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这些基础性工作,再辅以检查、考核和表彰等手段,使学校呈现出浓厚的德育氛围。教师德育意识增强,操作规范,还涌现出许多创新性工作案例。教学课上,“寓德于教”已逐渐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全校教师的整体德育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实践德育的提出是在反思传统知性德育和灌输式德育模式的基础上,为提高当前德育实效的一种有益探索,从其产生到走向成熟必然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从古今中外相关德育理论的研究论述来看,生活德育、劳动德育、活动德育以及社会参与德育是实践德育形成的重要理论渊源。西方传统文化对人的情感设计自古以来有理性主义与感性主义两种进路。而西方人现世生活中感性与理性的二元对立与冲突,造成在现代西方德育思想中,“认知主义流派偏重于培养道德认知能力而轻视培养道德情感,非理性主义流派放纵感望而贬低理性思维。”同时,就西方道德教育而言,西方文化重视理智德性,强调知性德育,如苏格拉底就明确主张:“美德即知识。”在以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知性德育一直是西方道德教育的主流形式。但是在我们仔细研读西方学者对道德教育的论著时,也会发现,西方人在个体的品德发展和道德教育时也未完全忽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作用,bsport体育入口特别是进入近现代以来,相关的论述越来越丰富。美国教育家杜威(JohnDewey)认为学校的社会生活是道德教育的基本要素,道德教育不能只是直接传授道德知识,学校不必专门开设道德教育课程,而主要通过学校生活来进行。他认为道德观念是在参与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因此主张通过学校一切媒介、手段、材料对学生的个体发生影响,组织儿童直接参加社会生活。以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L-Kohlberg)等人为代表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认为,“教育原则中除了包括要了解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外,更重要的是要设法引起儿童真正的道德冲突,认为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藉此向儿童揭示道德思维方式,促进其道德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良好道德行为的出现。”与西方伦理道德文化和西方道德教育大相径庭的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实践伦理,强调践行德性的重要性。在中国,传统伦理精神中强烈的入世态度决定了实践在德育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儒家思想认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深化人的德性体悟,发展人的德行能力。孔子认为,仁即“立人达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身体力行,“力行近乎仁”。在儒家看来,贯彻孝道根本做法是“行孝”,而不是口头说孝。因此,儒家在论述德育的时候多强调践履的价值。“更为重要的是,践履道德并不是要人特意去做某些行为,而只是要人将自己的日常生活处理好即可。”朱熹曾明确主张个体践履道德要在其“日用之间”进行。由此可见,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中蕴含着“生活即德育”、“美德在践履”的思想,成为当前中国德育研究可以借鉴吸收的优秀精华。陶行知先生是当代“实践德育”理论与实践的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他提出了著名的“生活即教育”论断,“主张让学生通过自治生活培养自我解决困难和问题的能力,提高评价道德行为和判断道德是非的能力,负担起自我解决问题的责任;让学生通过集体生活培养集体精神,在合理、进步、丰富的集体生活中使学生的品德和精神受到真正的陶冶锻炼,同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成为真善美的人”。

  与前文对实践德育的种种论述相对应,笔者认为:在当前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特别是今天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本文所述的实践德育是指德育工作者通过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提高其思想认识水平、政治参与能力、道德行为选择能力的德育过程;这一活动过程主张把社会实践作为德育的重要途径和过程特征。具体来讲,实践德育的内涵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实践德育主张将社会实践作为德育的重要途径和过程特征,是一种主体性德育;这是其区别于知性德育和灌输式德育最显著的特征。二是实践德育主张将社会实践作为德育的重要途径,这里实践的内涵是被严格限定的,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仍是最好的解释。三是对实践德育的正确理解,还必须理清其与“生活德育”的关系。就实践与生活的关系来看,实践是生活的下位概念,实践的内涵要小于生活的内涵。因而,实践德育的内涵也是小于生活德育的,实践德育只是主张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德育重要途径的育德模式。

  目前,在学校实践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根据实践活动的不同类型和实践活动的具体特征可以将实践德育的具体形式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生活性实践德育的提出其实是对“生活即教育”理念的进一步阐发,“认为生活与教育是同一的,是一个现象的两个名词而不是分割开的两样东西。”就生活本身的内涵而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活,指的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既包括物质活动也包括精神活动。狭义的生活是与广义的生活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一般泛指人的日常生活。从生活本身的内涵可知,一方面,生活性的实践德育主张生活可以成为其具体实施过程中的重要载体,而具体的社会实践形式应该包含生活的方方面面,依此推之,德育对象的个体日常生活活动理所当然地被包含在内。

  如前所述,这里的活动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符合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理解,纯粹的认识活动,如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是不在实践德育范围之内的。在有些德育工作者那里,似乎只要走出课堂,就是进行实践活动了,这样不仅会导致社会实践在理论逻辑上出现混乱,也会使活动性实践德育走入误区,无法真正实现社会实践的德育价值。据此,笔者认为,活动性实践德育包含下述两种类型:一是校内活动性实践德育。顾名思义,校内活动性实践德育主要是通过学校内部开展的活动来实施德育,培养德育对象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方式。就当前中国校内活动性德育的实施状况来看,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其主要表现形式。校园文化活动既是学生之间进行相互学习借鉴的重要方式,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培养自身的公平竞争精神,以及为他人服务、与他人合作的品格,增强了个体对集体的归属感和遵守集体的行动规范和秩序的意识。二是校外活动性实践德育。校外活动性实践德育是与校内活动性实践德育相对应的概念,是指德育对象根据自身情况,主动选择参加校外活动,并在校外活动中践行良好个体思想品德行为的德育方式。当前存在于很多大学校园里的勤工助学活动是这一活动性实践德育的主要表现形式。

  公益性实践德育是指学校德育部门在正常的德育教学活动之外,有目的、有计划、积极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社会服务、和社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来自觉践行个体良好品德行为的育德方式。在具体实施公益性实践德育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通过公益活动,运用自身的知识、技能,为他人和社会提供帮助,逐步培养自身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另一方面,德育对象还可以通过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改变和纠正原先存在的错误观念和不良行为,树立起好的思想品德意识。

  情景模拟性实践德育主要是指德育工作者在德育活动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实现德育目的而人为地创设特定的德育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加深自己的品德认知、升华自己的品德情感,提高对相关德育内容的认知;自觉践行良好品德行为的德育过程。情景模拟性实践德育类似于德育界人士常说的行为训练法,“是指通过道德实践和对道德行为的价值领悟、策略训练、奖励与惩罚等方式进行道德教育,以形成或巩固个体的道德信念、磨炼个体的道德意志、促使个体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一种德育方法。”

  实践德育的实施过程中,德育工作者要善于根据不同的德育目标制定合理的实施方案,提高实践德育的效果。一般来说实践德育的具体实施包括制定实施方案、具体实施和进行反馈评估三个阶段。

  实践德育实施方案的制定是指德育工作者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道德品质形成的一般规律,按照德育目标的具体要求,由学校和教育者来精心设计、选择、构建系统的具有针对性的实践德育具体实施方案。生活性实践德育实施方案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家长在其中的积极辅助作用,使方案的制定有利于发挥学校、家庭的德育合力;避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活动性实践德育实施方案的制定,要严格在社会实践的范围内确定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具体形式。绝不能为了单纯追求实践形式,而忽视实践德育的本质。“公益性实践德育实施方案的制定,德育工作者要充分考虑活动实施的连续性,要让学生通过反复的公益实践活动,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切忌一站式的公益性实践活动。”最后,情景模拟性实践德育实施方案的制定。其中最核心的是“设置德育情景”。之所以称之为“设置德育情景”,是因为这一过程是真实、生动的实践活动,并隐含着通过活动来促进学生对特定品德问题的体验、某些品德问题的解决、品德习惯的养成和道德能力的增长。除了上述四种不同的实践德育形式在具体实施方案制定中的要求不同之外,它们作为实践德育在实施方案的制定中还要充分尊重德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善于倾听他们的实际需要,尽量使实践德育方案的制定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好地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价值。

  实践德育具体方案的实施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关键步骤,具体包含三个主要环节:首先是“操作体验”,它是在教育者的宏观指导下由学生微观自主进行实践的过程,有控性、自主性、有序性是其主要特点。其次是“分析评价”,这是对品德实践活动的总结、升华阶段,是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讨论中,鼓励学生进行综合反思,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教师的提问、诱导、建议等方式,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珍视的东西,包括对品德需要、德育价值及其意义的认识、对品德规范与品德生活原则的意义之理解、对品德推理方式学习与提高的需求、对品德践行的快乐体验等,最终将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引领到理性阶段。最后是“验证内化”,它不是将某一具体的德育实践重复地进行以检验上一次获得的经验、体会、结论的正误,而是将以前德育实践中所获得的体验或理性认识通过新的德育实践一再地加以运用,并在这种不断的实践中使学生对原有的品德信念进一步获得发自内心的认同,以彻底消除其各种品德疑虑。同时,也使个体的思想品德推理能力及其运用的熟练程度更臻完善,从而为过好完全自主的品德生活提供良好的品德迁移能力,使品德生活体现出灵魂的自觉。上述三个方面实际上是个体品德形成过程中,知、情、信、意、行的统一,它与传统的德育“四要素论”不同的是,品德认知不是以灌输为主导来实现的,“道德情感虽与道德认知有关,但主要不是因对道德知识的深刻理解而产生,它们都是在操作体验、分析评价中获得,并在验证内化过程中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和意志,从而导向更好地选择和珍惜自己的道德行为。”

  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对一个案例的描述、分析,总结归纳出所要讲授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能够增强德育课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学生具有诱导、激励作用和协调作用。

  在高职德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教学任务、教学目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案例教学法,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必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在高职德育课的教学中具有以下作用。

  (一)案例教学法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单项知识传授,学生被动学习的学习方式,采取的是师生互动的双向知识的学习,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积极参与的主动学习,师生之间有了充分的交流沟通空间,学生的参与度加大,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紧紧围绕教材内容,花费更多的精力,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选择具有正能量的典型案例。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分析,与学生一起探讨,相互提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能够增强德育课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德育课的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应该是被动的,更不是一个机械的接收教师传授知识的接收器,而是具有独立思考、健全人格、丰富生活阅历的活生生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教育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纠正不正确的认识等等。案例教学法是一个增强德育课吸引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一个案例是现实社会或现实生活中有血有肉的真实事例,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有的凝聚了正能量,有的可以吸取反面的教训。通过对案例的描述、分析,能够吸引、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生活阅历、经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等等。

  (三)案例教学法具有诱导、激励的作用。一个活生生的德育课教学案例,不但可以唤起学生的心理注意,增强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课堂互动的热情,保证教学秩序有条不紊的进行。而且能够诱发学生深入思考案例反映出的道德问题和包含的人生哲学,思考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明确自身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四)案例教学法具有协调作用。选择符合教学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课案例进行教学,既能消除德育课教学给学生造成紧张不安的心理,又能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德育课教学,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进行互动,进行真挚的情感交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般都会产生紧张不安的心理,另外,德育课本身有着与其它课程不同的特点,有的问题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浓,而案例教学法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营造了和谐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消除了学生紧张不安的心理,发挥了协调师生间关系的作用。

  在高职德育课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运用案例教学,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要完成教学内容、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正确运用案例教学,必须在案例的收集、选择、运用的方法上进行探讨。

  1.资料收集。资料收集就是指教师通过阅读大量的与德育课教学有关的资料,进行案例收集的方法,是常用的、间接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案例收集方法。教师通过阅读大量的图书、报刊杂志、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等,进行案例收集。尤其要注重收集在社会上、理论界、学术界引起人们高度关注思考的、有争议的案件,是德育课教学的最好案例。这样的案例不但能够说明一般的理论问题,而且能够让学生发现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的盲点,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和探讨意识、兴趣。

  2.网络收集。网络收集是指教师通过不同的网站进行案例收集的方法。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给人们提供了学习的平台。是教师收集资料、备课的最有效的渠道。由于网络信息多,内容更新快,教师可以通过网路收集到最新的典型案例,运用到德育课教学中,增强说服力。

  3.实践收集。实践收集是指教师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进行案例收集的方法。每个人都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德育课教师也不例外。深入社会、深入实践、深入生活进行调查研究,是德育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德育课教师通过在社会实践中收集案例,通过收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实故事,并把收集到的案例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更能生动形象地说明问题,更好地体现理论联系实际,收到较好教学效果。

  选择符合教学内容,准确反映基本原理的案例。通过资料收集、网络收集、实践收集到的案例,并不一定都适合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因为,德育课的内容包含了许多基本原理,德育课教学所选择的教学案例,必须要包含或者准确说明德育课中的某一个基本原理或知识点。同时,德育课中的许多基本原理贯穿于不同的章节中,因此,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某一个基本原理,作为德育课教师,不但要精心阐述、论证德育课中所涉及的基本原理,而且要通过案例的具体描述、分析进行说明,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这就要求德育课教师,对收集到的案例进行深入地思考,分类选择。选择那些与教学内容联系密切、具有说服力的、准确反映基本原理的案例。

  选择案例的原则。如前所述,德育课教学内容包含了许多基本原理,有的还贯穿于不同的章节中,德育课教师在对收集到的案例进行分类选择时,必须坚持以下原则:目的性原则、科学性原则、针对性原则。

  1.目的性原则。所谓目的性原则,就是依据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案例选择。选择案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德育课的内容和基本原理讲清楚,让学生全面掌握所学内容,准确理解和把握德育课所讲授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案例选择,做到有的放矢,切记脱离教学内容和实际的纯粹的选择案例。

  2.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选择案例要始终坚持以科学思想为指导,从现实社会和生活中选择真实的故事,也就是以事实为依据。德育课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教学,德育课是培养学生做人做事、具有高尚思想道德情操的课程,选择的案例必须要准确说明德育课的基本原理,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必须选择具有科学思想、聚集正能量、使学生能够产生正确思想认识的案例,杜绝选择具有非科学思想的案例。

  3.针对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是指选择案例要针对德育课教学中某个章节、某个基本原理、某个知识点,尤其是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选择适合教学内容的案例。案例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教学内容,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所以案例的选择不能脱离具体的教学内容,如果案例选择脱离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再好的案例也不能说明教学内容,更谈不上什么教学效果。

  (三)案例的运用。运用案例教学是为了说明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一种方法,所以,运用案例教学要跳出案例看案例,正确运用案例。

  1.案例的运用以具有正能量的案例为主。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应以运用具有正能量的案例为主,那些反映社会阴暗面的案例对学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尽量不要在教学中运用。另外,运用的案例既要简单,又要说明问题,复杂的案例,最好不要运用,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2.案例的运用在精不在多。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离不开案例,但是,并不是运用的案例越多越好,过多地运用案例,不但占用了课堂教学时间,而且会影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讲授,对学生是不利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过度地运用案例,要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有意识的运用即简单明了,又能说明问题的案例,突出一个“精”字。

  3.案例的运用要适时更新。任何一个案例都有特殊的适应范围和时限,即使同一个案例能够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都能运用,也不能反复运用,如果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一味地反复运用某一个案例,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所以,根据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案例,要适时更新,每一个案例最好运用一次,说明一个基本原理或知识点,最多使用两次。

  [1]王跃.浅谈案例教学法在德育课有效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4年08期

  [2]陈钧芩.浅谈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如何运用案例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3年19期

  摘 要: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对会计工作效果产生重要影响,高职是重要的会计专业培养摇篮。高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很多不足,制约了高质量会计人才的培养。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会计专业是我国高职院校普遍设立的课程,虽然会计教育实现了较快发展,但是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方面还有亟待改进的地方,如果职业道德教育开展滞后,将影响高职学生在就业后的职业生涯,对社会的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教师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低,职业教育的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会计专业技能上,教师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讲解只是停在表面的陈述,对职业道德教育效果不重视,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教学评估体系不合理。

  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非常大,高职学生在学校的经历能影响其职业生涯的专业水平和职业价值判断。因此,教师对敬业精神和诚信观念、职业道德及文化教育的缺失,直接导致高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效果的低下。

  财会专业的学生普遍不关注职业道德教育,一些学生将其等同于思想政治课,认为与本专业没有直接关系,不知道许多职业会计提供的信息失真情况都是和职业道德水平有关的。一些学生不了解基本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因此,影响了就业后对会计职业道德的正确认识,往往容易做出影响职业操守的行为,对会计信息的有效提供埋下隐患。

  我国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急剧扩招,造成生源迅速增长,素质下降,同时却不能及时扩充会计专业的师资队伍和办学条件。一些高职院校的会计课程选任教师时,往往将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分配给会计专业技能课程,因为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不很重视,往往选派年轻刚毕业的教师或者非专业转岗的教师,他们大多数缺乏工作经验,说服力不强,很难对职业道德教育进行深度挖掘,只进行理论性的泛泛而谈,自然降低了教学效果。

  针对高职院校重技能轻道德的错误教学理念,要加强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应该在课程体系上做出努力,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高职教学体系中落到实处,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效果。首先,可以专门设置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经济法和税法等课程,让会计专业学生熟悉财经方面的制度法规,了解会计应该遵守的道德底线,明确诚信的重要性。其次,在高职的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电算会计等相关会计课程中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在会计课程中结合相关专业内容和案例分析,进行职业道德的渗透。最后,进行职业教育专题讲座,聘请社会上会计专业或者管理专业的人才或者专家,强化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

  案例讨论法指在会计专业课堂教学中,模拟职业案例进行具体分析的方法。学生模拟案例中的角色,创设真实案例场景,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增强了职业真实感受,同时学生又是案例讨论的主体,让学生在分析和决策中提升对职业道德的理解高度。案例讨论法给学生创设了一次处理实际问题的机会,使课堂更加生动与真实。会计职业道德案例教学中,要锻炼学生对现有会计准则的准确运用,同时又为会计人员将来在决策中面临各种困境和突发事件时,能良好地处理复杂的关系和矛盾。会计学科与自然科学不同,它在会计信息的提供过程中,面临着多种会计方法的选择,会体现出主观能动性,这意味着会计工作者在决策时有很大的自主选择性,这种选择会影响到很多方面的利益,例如,领导、同事、客户、公司的效益。高职学生通过对会计案例的分析和总结,能提高他们自觉树立职业道德的觉悟。

  会计专业有很强的应用型与实践性特征,我国高职教育开展“双师型”教育多年,但是真正做到这点十分不易。因为受我国教育行业招聘制度影响,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都是高校毕业生或者在岗教师直接招录,有会计实践经验的人员很难再进入教育领域进行专职的教学活动。针对高职会计专业教师缺乏实践工作这一弱点,高职院校应该聘请企事业单位会计人员或会计师事务所中的注册会计师兼职授课,用自己的实际工作经历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正确的职业道德导向,还可以聘请律师、法院和检察院系统的专家,对学生进行会计违法案例讲座或分析,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法制化教育,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

  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不能仅依靠说教和强制,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美育课、人文课等课程,让学生接受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高尚情操的陶冶。同时要开展各种文化艺术活动、职业道德演讲活动、娱乐演出活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活动等,让学生感受到人文主义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意识,树立远大理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学校要将学生日常操守和诚信记录归入档案,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高尚的情操。

  现阶段,我国中职德育教育一直都没有受到很多关注,中职德育教育课堂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呢?才能改变中职德育教育课堂教学现状呢?这都是现今中职德育教育课堂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所以,解剖中职德育教育课堂现状,挖掘行之有效的教学新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这对我国中职学校的学生德育素质教育教学效果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今我国中职德育教育的主要课堂教学内容有《法律基础与道德修养》《哲学基础》《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等。按照现阶段我国中职教学教育大纲来看,中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时是要学生在“三个代表”重要指导思想下,运用唯物辩证主义观念去学习基本的德育教学课堂知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学生通过中职德育教育课程的学习,灌输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跟世界观。

  现阶段我国中职德育教育教学模式,仍旧是以教师为教学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中只是被动接受教学所教授的课堂知识。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单一、缺乏创造性的教学模式极其容易使得课堂沉闷枯燥,使学生失去对德育教育学习兴趣。中职德育教育课堂本就是一门重视理解、实践课程教育,教师在课堂上过多教授知识使得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不能达到中职德育教育课堂的目标。

  一些中职德育教育的教师觉得,中职德育教育课堂所教授的知识,并不能为学生今后找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所以很多教师在进行课程教授的时候会产生敷衍情绪,只是按照课本的要求进行教授,空谈课本上的大道理,并没有将这些课堂理论与实际进行结合,使得中职德育教育课堂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中将知识进行讲解,使学生完全没有思考的机会,最终导致教师在课堂讲的热火朝天,学生在低下听的昏昏欲睡。这样的情况使得中职德育教学效率低下。现阶段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及时调整自己在教学中的地位,牢固树立新课程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主体,学会尊重学生、欣赏学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的活动中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讨论,在主动学习过程中获得应该要学会的知识。教师可以适当进行教学任务的分配,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根据实际的任务,创造性完成教师所要求的任务。学生带着问题、教学任务进行学习,就会提高学生学习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的去学习,最终掌握他们所要学习的知识,从而提高中职德育的教学效果。

  中职德育教学长期以来的教学考核办法是,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知识然后划出考试的重点,学生课下复习知识点,考试考查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教师阅卷中评知识点,最终决定学生德育课程的成绩。这种考评方法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教学课程的标准要求。学生的德育课程成绩评定应该是要以学生的知识还有能力的结合为标准,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考查。教师需要使学生进行开卷跟闭卷相结合的办法,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教学中具体的调查报告研究、论文讲解等等。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发挥中职德育教育的教学作用。

  在中职德育教育课堂中,学生与教师必须在课堂中进行有效互动,以提高教学的效果。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最大限度使学生和教师进行结合,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就是以基本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简单来说就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假设出一个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小组中进行积极的讨论分析,最后进行问题的总结归纳,使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进行锻炼思考,最终培养他们认真思考、积极参与学习探讨的习惯。案例教学的教学办法,使得学生与教师能够在教学活动同的分析案例,有效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较好解决了教学活动中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还有教师都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作用,教师通过学生之间的的讨论,会使得教师的思维得到一些启发,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能够有效进行交流沟通、增进感情,真正的实现了中职德育教学的目的。

  多媒体辅助教学因为其特殊的声音、画面优势,深受学生的喜爱。多媒体教学对于调动学生学习中职德育教学课程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德育课程兴趣,拓展学生学习德育课程的范围等等,都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完全融入德育课程学习之中。对德育课程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教育离不开生活,教育为生产生活服务。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些理论为我们阐明了生活和教育的关系。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中职德育课教学应遵循“贴近生活”的原则,因而中职德育课教学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实施生活化教学。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围绕学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组织教学,就会让德育课脱离枯燥的道德说教,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得到提升,课堂就会焕发光彩,课堂教学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

  总之,在中职德育教育的课堂中,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对教学进行的改革,善于运用新兴的教学手段,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在中职德育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提升德育课堂的教学实效,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职业道德能力的形成。

  [1]邹芬.中职德育课学生学业评价的探索[J].学园,2014,(9):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