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ort体育bsport体育

导航切换

联系电话:
021-66889888     1399998888

bsport体育

bsport体育

bsport体育入口校园德育活动十篇高中招生

作者: 小编 来源: 网络   日期:2023-09-10 16:35

  校园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教育的相对独立的部分。它有着和课堂教学相同的教育目的。积极有益的活动为中职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和精神追求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构建和谐的活动氛围,设计既有学校特色又深受学生喜爱的校园活动,形成独特的、立体的、多元的校园活动体系,将对职业中学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很大的帮助.而德育的有效形式往往隐藏在日常的校园活动中,深刻的教育思想可以通过细节传递,优秀的品德可以通过细节养成。有效开展青少年德育工作,应从细微处入手,从最简单的事情抓起,让学生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体会到做人的基本道理,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这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最有效的方式。

  在中职阶段的教育中,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和研究自己,明白自己的优点、缺点所在;明白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分清哪些事该做,哪些事该马上做,该怎样做;思考自己的过去,审视自己的现在,设计自己的将来。其次,目标定位要合理并切合自身实际,注意目标定位的多向性和绩效性。再次,要求学生在做到学习上进步的同时,还应加强自身能力和特长的培养,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保持严谨的生活作风等,这一切相当于要求学生在重成绩的同时,还要重德育。而适量地开展积极意义的活动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十分有利。

  学生是青少年德育工作的对象,也是青少年德育活动的主体。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充分发掘学生自身的闪光点,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各种德育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了解到道德规范的要求。只有体验才有理解,只有理解才有发展,才有道德境界的提升,德育教育的成果。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工程。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搞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应努力更新观念,积极创新内容、形式和手段,充分发挥各种校园活动的作用。

  要想使校园活动对德育教育产生积极的作用,就要把德育工作贯穿到活动的过程之中,应树立长期观念,深入持久地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活动。因为学生的德育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急于求成,应做到潜移默化,集腋成裘。应充分重视德育活动的过程,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使德育工作富有吸引力,更加适应,更加符合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趋势,从而提高德育教育的效率,使德育工作更加富有吸引力,实施更加顺利。

  校园活动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这是常规的课堂教学不能胜任的,也无法代替的。培养学生在校园活动中的实践能力,要求学校必须正确看待当前校园活动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科学地对存在的问题做出合理地分析,对校园活动的指导思想和操作手段进行改革。惟有如此,校园活动才能收到实效,学生的见识和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校园活动才能健康、稳定的开展下去,德育才能真正的渗透到校园活动中,渗透到学生心中。

  在进行积极有益的校园活动的过程中,一方面应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感悟,在感悟中不断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提升自我,在德育方面接受到正确积极的启蒙教育;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引导,把多元的教育意图巧妙地融入其中,使学生在德育的发展道路上有着正确积极的方向。这样便起到了双管齐下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校园活动对青少年德育发展的积极作用。正因为校园活动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都蕴含着巨大的育人力量,因此这要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入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在课外实践活动中融入更多的德育理念,调理清晰方法分明地得到发展德育的成果。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工程。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搞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应努力更新观念,积极创新内容、形式和手段,充分发挥各种校园活动的作用。

  从细微处入手。校园活动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都蕴含着巨大的育人力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引入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如何融入更多的德育理念,对于每1名教育工作者而言都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事实证明,德育的有效形式往往隐藏在日常的校园活动中,深刻的教育思想可以通过细节传递,优秀的品德可以通过细节养成。有效开展青少年德育工作,应从细微处入手,从最简单的事情抓起,让学生从1点1滴的小事中体会到做人的基本道理,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这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最有效的方式。

  把德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搞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应树立长期作战的观念,深入持久地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活动。当前,在青少年德育工作中还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这是与青少年发展规律相违背的。学生的健康发展是1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1役。这就要求德育工作不能搞突击,而应做到潜移默化、集腋成裘。应充分重视德育活动的过程,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使德育工作富有吸引力,更加适应、更加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从而进1步提高德育活动的实效。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首先应转变观念,摒弃急功近利的做法,真正关爱学生,把教育的着力点放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把德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让学生在充分享受丰富校园活动的同时实现全面发展。

  强化学生的道德体验。青少年德育工作的1个目标,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把健康、积极、向上的道德规范逐渐转化为学生的内心自觉和行为方式。学生是青少年德育工作的对象,也是青少年德育活动的主体。要实现预定的德育目标,就必须避免空洞的说教,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实践中的能动作用。教育工作者应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充分发掘学生自身的闪光点,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各种德育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到道德规范的要求。实践表明,没有体验就没有内化,没有内化就没有发展,也就没有道德境界的提升。道德体验的方式是丰富多样的,比如通过参观改革开放成就展,让学生体会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增强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通过成人宣誓仪式,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通过与贫困地区学生结对,培养学生的爱心;等等。在道德体验活动中,1方面应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感悟,在感悟中不断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提升自我;另1方面,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引导,把多元的教育意图巧妙地融入其中。

  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教育的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需要多种教育途径相结合,其中校园文化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途径,在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教育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校园文化活动这个教育平台,来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教育。

  校园文化是指一个学校的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的群体文化,校园文化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主要内容包括一个学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体现为以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规范,以及学生在课外生活中开展的群体性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是一种融知识性、趣味性、团体性和个性为一体的活动,它充分发挥了同学们的青春热情和张扬的个性,对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在实际操作中,建设和营造校园文化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一是以各种报告、讲座、媒介宣传为主要呈现的宣传教育活动,二是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如校园技能比赛、联谊会、文化艺术节等,三是开展的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的社会实践活动,四是大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的社团组织,在学校有关部门指导下开展活动,即社团活动,五是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大学生毕业就业开展的一系列服务性的活动。除此以外,校园文化活动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还分为不同的形式,如主流文化、支流文化、交往文化、文学文化、爱情文化、网络文化、手机文化、广告文化等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

  一个学校内优秀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文化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与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起到导向、规范、激励、调节作用,可以促使学生养成文明的举止和良好的习惯,并使学生们在学习和成长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和精神品质。

  所谓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从事某一职业活动的过程中所要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如: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团结协作等。而职业精神是指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并且能够体现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它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职责、职业信誉、职业作风等方面的要素。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可以使他们能在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方面加强认识、提高素养,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而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也不能仅靠老师、仅靠教材。而应该贯穿于学生的生活中。学生的主要生活环境就是校园,校园是他们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所以我们可以从校园文化入手,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教育,通过良好的校园文化的浸染和熏陶,特别通过有效地开展实践性和服务性的校园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把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教育内化为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能够形成内在的动力。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贯穿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是一个具有可行性的途径,而且是一个十分必要的途径。

  校园文化是一种长期的、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教育载体,是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良好的舆论环境有利于对学生的教育效果。我们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要运用各种工具和手段,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的舆论氛围。比如:可以在班级的主题班会上进行以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为中心内容的交流探讨,学校可以组织一些以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为主题的辩论会、讲座、文娱活动等,也可以通过一些职场模拟活动,让学生可以切身体验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在职场活动中的重要性。通过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营造这样的舆论环境,促进他们提高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认识,从而形成自觉性。

  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必须要有一定的企业文化作背景,让学生们能够在一定的职业文化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学校要与企业合作大力引进优秀的企业文化,将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相结合。学生在了解了企业的价值观、管理理念等企业文化的同时,也就对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有了更具体的认知,能够了解企业文化的需求,从而增强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素养的自觉性。在引进优秀企业文化方面我们可以由以下方面入手:可以邀请一些优秀的企业家到学校举办讲座,给学生们介绍企业的文化理念和企业对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方面的要求;在宣传栏、教室里等地方张贴一些企业家的画像、企业道德模范标兵画像和标语,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能感受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感受到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在企业文化中的作用,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形成职业操守。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来让学生亲身参与体会,也可以联系相关用人单位,让学生到校外的企业中去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自己的亲身参与,从而明白不只是自己的专业技能对企业的工作很重要,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对企业的工作同样重要。这样学生们对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认识会更加直观、更加深刻,比在课堂上进行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更有说服力,教育效果肯定也会好很多。

  总之,校园文化活动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不断探索,努力克服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寻找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中贯穿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的新方法、新模式。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教育,从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1]何锐连.校园文化建设与高职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6.6

  [2]罗晓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7(23)

  艺术活动是集艺术实践与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于一体的特殊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新形势下,积极开展艺术活动,充分挖掘艺术活动中的德育要素和功能,发挥其在育人中的实际功效,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早在上世纪末,教育部就把艺术教育写进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将艺术教育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艺术教育与德育从来就是互补的,许多科学家、艺术家和教育家都认为,艺术与德育的结合是未来人类思想发展的趋势,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德育与艺术教育的结合,是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

  艺术活动和德育都关系到人的精神面貌和道德风尚,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都作用于人的心灵,启迪人的情感;都统一于对真善美的培养。《乐记》中说:“乐者,德之华也。”法国一些著名学者如法兰西学院教授让·皮埃尔·尚热、前科研部长于贝尔·局里安和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都认为,经常接触艺术作品对他们的事业有很大影响,大大提高了他们与环境、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同志曾指出, 美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中心内容。

  艺术起源于劳动,来自于生活,其自身既有伦理性,又有教育性;既可以动之以情,又可以晓之以理;既可以打动人的心灵,又不会使受教育者感到任何的压力。从而不知不觉、心甘情愿地接受影响。而德育更多的是突出其外在的规范性和强制性,并以大量正面典型作为模范,通过培养、说理、舆论营造,使人向往真善美,远离假恶丑。因此,艺术教育和德育在实施手段上存在着兼容和互补。

  艺术教育是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发挥其自身特有的陶冶情操、升华精神境界、提高人的修养等功能,这既是高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的这种德育功能在艺术活动中表现得更为重要、更为明显。

  凡是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优秀艺术作品,都倾注了浓重的情感和道德价值判断,这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无不产生深刻影响。它们能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带给人们心灵最强的震撼,使学生更准确而深刻地理解真、善、美的内涵,从而建立起自己的道德观。

  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树立崇高的审美人格。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旨在通过艺术活动来塑造理想的人格,使人达到音乐所创造的境界。而审美的境界来自于审美主体的修养与音乐审美体验。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审美主体去发现和感受世界以及人自身的美。学生们在观看电影、书画、舞蹈、雕塑,倾听歌曲、演奏的同时,培养了自己欣赏美、感受美的耳朵和眼睛,从而能善辨生活中的美丑,感受生活的乐趣,体察人与世界的关系,完善自身的价值观念。

  艺术可以陶冶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艺术作品往往能唤起和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这绝非是空洞的说教,更不是灌输,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例如《义勇军进行曲》,它表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为祖国的未来奋勇前进的磅礴气势和必胜信念。每当乐曲响起,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都会油然而生;人民英雄纪念碑,既是完美的雕塑作品,又是历史的见证,人们在欣赏这座艺术品的同时,更多的是一种对革命先烈的敬意和对现在和平时代的珍惜;电影《开国大典》让人们了解了新中国成立时的艰辛与波折,充分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学生们通过观看这些传世之作,可以牢记中华民族走过的光辉而艰难的历程,激励他们奋发努力去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洪流之中。

  艺术是人类的共同语言,不分国界与种族,直达人的灵魂。它可以缓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可以培养学生宽容、乐观的性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舞蹈表演中,同学们要团结一致,服从集体;在合唱比赛中,同学们要学会与其他演唱者密切配合,共同合作;在话剧表演中,同学们要根据自己的角色,有的当红花,有的做绿叶,为完成一件作品共同努力。文学大师托尔斯泰的一段话,道出了艺术的这一特性:“有时,人们相处在一起,虽然互不敌视,但彼此的情绪与情感是格格不入的。突然间,音乐像闪电一样把所有的人联结在一起,克服过去的隔阂,甚至敌视,人们感觉到团结和友爱。”

  艺术欣赏是艺术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它对大学生的德育起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教育家卢梭说过:“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年轻人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们懂得你所讲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志它。应当使思想的语言通过他的心,才能为他们所了解。”生活是鲜活的,而大学生更是活生生的个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学会把艺术活动作为一种思想传播的载体,揣摩大学生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积极开展艺术欣赏。为此,我们可以安排一些音乐欣赏、美术欣赏、书法欣赏、戏剧欣赏、舞蹈、绘画等艺术类选修课,组建各种形式的艺术活动团体,并定期举办由专家、学者和专业教师主讲的艺术专场报告会,组织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美术作品展览、演唱会和文艺汇演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们进入一个属于个人的审美世界,通过感悟、理解、鉴别,从而获得巨大的审美愉悦,也使德育工作在教育学生分辨美丑、是非能力的渗透中找到有效的接口。

  艺术活动既是一种艺术再现,也是一种艺术创造,而艺术创造是一种精神的自由活动,它在德育向艺术活动渗透的过程中起到一个抓手的作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一些艺术活动,是对大学生实施德育的有效途径。以高校艺术团舞蹈队为例,第一,舞蹈队是艺术活动中较大的活动集体,担负着学校各类演出的舞蹈表演及伴舞任务。这些活动绝大多数以集体的形式出现,因此集体主义精神和服从大局意识的培养是舞蹈队德育渗透的首要方面。第二,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而且舞蹈队在同一场演出中上台的机会往往比较高,少则两三个节目,多则五六个节目。在演出前的排练过程中自然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汗水,何况每天还要起早练功,枯燥而艰苦,与穿着华丽的衣服站在聚光灯下的感觉完全不同,这将有效地磨砺学生的意志,教会他们懂得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的道理。第三,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作为表演者,“当事人”对作品的体会一定比观众更深刻——他们要在表演前了解作品的背景,体会作品表达的精神内涵,这对舞蹈演员来说是一个身心的双重教育。可以说, 每一次艺术活动的参与都能获得审美体验,都是一次精神的旅行,而这些审美体验在不断洗礼着人的心灵,悄悄地影响着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态度。

  要引导学生在艺术活动中接受德育时,积极实现从“省”到“行”的升华。“省”是自省,自我教育是一个人道德修养上自觉能动的表现,是一种自觉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艺术活动中要进行德育渗透,只有使学生从被动状态转化为自觉主动的行为,才能收到实效。要使他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通过对比、反省,把获得的知识营养充分吸收;要引导他们在芜杂的艺术作品中,学会分辨,自省、自励,提高欣赏美、创造美的水平,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行”就是实践,许多观念只能在参与中形成,良好习惯也只能在更多的行为中培养。随着艺术活动的不断多样化,艺术传播的物质载体日益现代化,为学生的艺术实践和德育渗透提供了广阔天地,许多德育内容都可以用大家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进行传播。如flas设计比赛、主题晚会、书画展、校园歌手比赛等诸多活动,都可以让学生们自发组织、自主参与,使学生充分发挥个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提高技能。只要教师能及时给予正确引导,深化德育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耳濡目染,亲身体验,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就能培养健康高尚的行为。

  综上所述,艺术活动对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当德育在艺术活动的载体下,说教的色彩和教育的意图被艺术“淡化”后,德育才能接近它的本质,从而更轻松地实现它的功能。

  [1]刘慧.实施艺术教育,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2]朱复兴.试论艺术教育中的德育渗透,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在深化德育改革多年后的今天,对传统德育实效性的反思使越来越多人逐渐认识到,只有在学生的现实遭遇中,在学生的生活体悟中,在其内心灵魂的价值冲突中,才蕴藏着弥足珍贵的教育契机,才能挖掘出学生道德人格生成与发展的魅力源头,德育回归生活成为人们的共识。学校的德育工作是以活生生的文化方式存在的,生活德育的实施与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内在统一性。

  生活德育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源远流长。陶行知先生就曾说过:“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想。

  所谓生活德育是指学校和教师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按照一定的品德规范来生活,从而养成一定品德的教育。它注重的是在生活中培养道德的主体性与自主性,用人文的精神,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道德,真正领略到道德的内涵、生活的本质、做人的意义和对他人关心爱护的重要性,达到知情意统一,表里如一,把道德要求内化为道德品质,达到高尚的道德人格境界。

  校园文化,归根结底是指学校这个特殊场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向主体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着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制形成并与之共享的,以文化冲突与精神情感为表征的文化系统。它不仅体现在包括校园建筑、文化设施和环境布置等有形环境上,更多地则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文化生活、集体舆论、心理气氛以及校园群体观点、信念等无形环境中。而校园精神和校园价值观等德育观念形态的东西则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和核心内容,对于整个校园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指导意义。可以这样说,贯彻着德育内涵的校园文化就像校园的神经中枢和潜意识,是其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

  校园文化建设坚持育德方向不是让道德空泛化、德育说教化,而是让道德具体化、德育生活化。对学生而言,最基本、最普遍的生活就是校园文化所反映及承载的生活,以生活德育来指导校园文化建没,加强校园文化的育德、育人实效,是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生活德育是全面渗透、全时空覆盖的德育,必然是囊括学生在校生活方方面面的载体;必然是“教、学、做合一”从而实现知、情、意统一的载体;必然是关注集体生活、社会交往的载体。校园文化作为生活德育的载体恰恰是最富有生活气息的,文化生活几乎涉及学生生活的每时每刻,并且由于其生活性、生动性、参与性、广泛性和同龄化,其影响方式具有强大的潜在性、渐进性、渗透性,能在熏染中完成同化。

  校园文化的德育渠道不仅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课,也包括了其他所有课程;不仅包括了第一课堂教育,也包括了学术科技文化活动等第二课堂教育;不仅包括了教学育人,也包括了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不仅包括了被动的接受承载,更包括了主动的探索实践。

  生活德育不是把人当作一种有生命的“材料”,可以任由他人雕琢和剪裁,而是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和独特发展的基础上,以塑造健全人格为目的。

  在参加校园的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活动中,学生可以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发挥自己的个性潜能。作为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学生社团活动和课外活动,对满足学生交际、结伴、归属的需要以及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开阔知识领域,完善认知结构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自由、活泼、新颖为特征的文化娱乐活动,能起到调节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健全学生的心理平衡机制的作用。

  生活德育是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结合的德育。在多种复杂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并存的今天,没有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就可能失去方向。人的品德的社会化过程,实质上是人对各种社会品德规范不断选择的过程。解决好品德规范的选择问题,也就解决了品德教育中的关键性问题。

  校园文化大都是教育者按照社会需要有意构建和创设的。当其一旦形成,就会建立起自身系统的价值体系和规范标准,对学校整体和师生个人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产生引领和规范的作用。当个体成员的价值取向、行为取向与校园文化主导价值观念对立时,个体在周围文化环境的强烈影响下就会与主导价值观念逐渐趋同。在潜移默化中选择并接受共同观念,使个体与周围的价值取向逐渐和谐一致。

  在实践中开展品德教育,是由学生的“反教育性”和“受暗示性”特点决定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伴随着自主意识的增强,会产生一种对外部教育的抵抗心理,这要求我们的教育要淡化人为设计的痕迹。同时,人具有可暗示性,即与他人交往时有一种下意识地模仿别人的语言或行为的倾向,使得群体背景下的行为带有明显的依从性。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体现在师生共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产品中,更体现在师生参与和创造校园文化的交往活动中。校园为学生提供了各种表现自我的舞台,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亲身参与实践,通过效仿、体验、感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教育状态,使品德规范要求悄然进入学生的心灵。真正做到教育目标的内隐性和过程的无形性。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灵魂。传统德育主要是通过品德课、思想政治课、班会课等显性德育课程来实施。在如今经济全球化、文化价值多元化的复杂时代背景下,中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变得复杂化,仅仅依靠传统的显性德育课程很难取得满意的效果,隐性德育课程以它在德育中的优势日益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校园文化本身蕴涵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对学生品德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因此,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对提高德育效果具有切实的意义。

  隐性德育课程是隐性课程和德育课程的下位概念。1968年,美国教育家杰克逊在其著作《课堂生活》中首次明确提出了“隐性课程”。杰克逊认为,学生不仅从学校生活中学到文化知识,而且从学校的章程制度、活动等非学术课程中获得价值、态度、动机和心理上的成长,他把这种“非正式的、潜在的一部分的、暗默的文化传递”称为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隐性课程”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又称“隐蔽课程”、“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作为广义的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隐性课程是相对于学校显性课程(也称为常规课程或正规课程)而言的一个概念,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即学校教育中除了正规课程以外的,其他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因素。

  隐性课程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性的影响,和德育有着天然的联系。和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班会课等显性德育课程不同,隐性德育课程没有明确的课程大纲、课程计划等要求,不是学科意义上的课程,它是教育者为了实现德育目标,通过一定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非特定的心理反应使其获得良好品德经验的教育因素。学校德育课程中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有直接和显性课程的地方,就有隐性德育课程存在。隐性德育课程以间接、内隐的方式潜在地隐含在各种显性教育背后,渗透在各种学习活动、环境氛围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具有潜在性和无意识性、累积性和迟效性、稳定性和持久性。它可以避免直接、显著的德育课程可能导致的逆反心理,具有真正的“诱导”特性,有助于加强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联系,促进道德品质的内化。

  中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大脑结构和功能发展迅速,独立性和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但心理发展仍不成熟,而这一阶段是他们思想、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他们进行品德培养尤为重要。校园文化不仅是学生接受知识文化教育,更是接受行为规范教育、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

  中小学校园文化是指在中小学校特定的育人环境中,在长期教育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全体教师、学生所认同的带有本校特色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道德规范、教学原则、培养目标、学校传统等因素的综合。它是以广大师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核心,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的多方面、多类型的文化活动,几乎全方位地反映了校园生活并渗透于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教师和学生在学校教育活动的思维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校园文化在内容结构上由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三个层次构成。校园物质文化主要是指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规划格局,学校里教学设施和生活资料,包括教室、实验室、办公室、图书馆、运动场、宿舍以及校园的花圃、树木、道路等物质环境,是校园文化外显的物质形态。校园制度文化是是指学校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这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制度文化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手段,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但是它所体现出的校园文化,却有重要的引导、激励和约束功能,发挥着育人的隐性作用德育活动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在中小学校德育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中小学校园文化的隐性德育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导向功能。校园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教师言行及所形成的校园环境、文化氛围、价值观念等使学生耳濡目染,无声无息地影响着学生,引导着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等。在如今价值多元化的社会大背景下,学校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就显得更加重要。

  (2)情感陶冶功能。健康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创造一个陶冶心灵、丰富情感的场所,一方面,以校风班风、人际关系、心理气氛等方式表现出来的一种观念形态,对学校的各方面起指导性的作用;另一方面,与其观念体系相适应的优美、整洁、有序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以及精神氛围,又对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起着陶冶情操的作用。这种指导作用和陶冶作用是无形的,又是无所不在的,对人的影响巨大而深远,甚至影响人的一生。

  (3)行为规范功能。学校的条例、守则等行为准则,虽然是以显性课程的方式强制着校园人的行为。但当这些准则成为既定的规范被广大师生认可并认真遵守后,就会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习惯,形成一种浓厚的精神氛围,反过来又无形地规范着校园中的每一个人的行为。

  (4)人格健全功能。健全的人格是学生品德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对学生进行健全人格的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健康丰富的校园文化为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空间。校园优美怡人的环境、规范有序的生活、积极向上的的风貌、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及和谐融洽的气氛,能让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发展兴趣特长,探索知识领域,从中不断认识到自我的价值,发挥自己的个性潜能,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小学校园文化强大的隐性德育功能要求学校重视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挖掘其巨大的德育价值,提高德育实效。

  当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还没有真正地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上来,学生的学科竞赛、统考成绩以及升学率仍然是衡量学校综合水平的重要标准,学校重智育,轻德育,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文化活动开展不多。即使开展一些活动,也不注重实际效果。有的学校的管理者则把校园文化仅仅理解为校园环境的美化,往往花费大量财力打造所谓“形象工程”。于是,学校校舍越来越漂亮、现代化,教学设施越来越完善,但对代表精神文化的校风建设、价值观念、学校精神等却关注得不够。因此,学校要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识,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把校园文化建设当作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首先,学校管理者要增强校园文化建设意识,如设立校长论坛,举办校长培训等,使学校管理者理解校园文化的内涵与作用,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树立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其次,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研讨活动,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增强教师的校园文化建设意识,使教师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者。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其建设状况对校园文化有着直接的影响。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教科书,它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启迪智慧。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从学校的实际条件出发,把校园建成一个环境优美、气氛协调的场所。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学性。校园的建筑要要整体规划,合理布局,教学区、活动区、住宅区要相对独立,各有特色;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尽可能完善各种校园设施。二是教育性。物质文化建设要注意它的隐性德育作用,寓德育于物质文化建设中,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成为育人的课堂,如张贴著名科学家和学者的画像,著名治学和教育的名言,催人奋进的标语,设置校园文化墙,教师、学生风采展示,师生活动剪影等;加大校园的净化力度高中招生,使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要保持洁净、卫生。三是艺术性。建筑的设计装饰,花木的栽种,物品的陈设,都要富有艺术意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学生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得到了心灵的净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它要集中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特色和精神面貌,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

  (1)培养优良的校风和学风。校风、学风的优劣,是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主要标志。校风是构成教育环境的内在因素,体现了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从一个学校的校训、校歌、规章制度等可以了解到一个学校的校风。良好的校风极具感染力,能使一个人在做不符合规范的事情时,感受到无形的压力,从而自觉地接受规范;能增强每一个校园人对学校的感情,激励人心,催人上进,自觉不良的心理和行为,抵御外界不良的诱惑。学风是学生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如生活、学习、卫生等方面的习惯和表现。优良的学风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品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对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校风和学风的形成,需要学校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保障规章制度的完善和严格执行。

  (2)加强校园教风建设。教风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工作作风,是教师知识技能、教育理论和道德品质等素质的综合体现。良好的教风是良好校风建设的基础,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本身就是一部无时无处不在被学生阅读的“活教科书”,教师的言行举止及所表现的品德修养具有巨大的榜样力量,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是任何教科书都不能替代的。学校管理者勤政廉政、实事求是、严谨高效的工作作风,教师敬业爱岗、开拓进取、认真负责的教风,能在学校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引导和激励学生养成积极向上、勤奋踏实、遵纪守法等良好品格。

  (3)构建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校园人际关系是指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校内人际关系能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使广大师生合作协调,团结一致,促进各项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和教育目标的实现。教师之间热情与宽容、团结与互助的融洽与和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与老师及同辈的关系。师生之间民主与平等、尊重与信任、理解与合作的和谐关系,能拉近学生与教师的心理距离,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一个可以信任的朋友,“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对老师的教育会自觉地接受并内化。同辈群体之间的融洽关系让学生心情愉快,容易消除紧张心理,克服不良情绪,对于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但在课堂教学之外,应充分有效地利用现有条件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要富有吸引力,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生动多样,既要做到思想性和知识性,又有兼顾娱乐性和时代性。如各种主题的演讲、征文、朗诵比赛,节日庆祝的文艺汇演、游艺活动,实践性强的志愿者服务活动、植树活动以及定期的书画展、体育比赛和赈灾、义卖等。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组织,主动参与,积极投入,让学生在增长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思想观念逐步提升。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从点滴做起,坚持不懈,传承创新,构建起充满活力、健康向上、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其巨大的隐性德育功能,促进学校教育工作的稳步发展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校园文化建设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的培养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今的学生与以前的学生有着较大的差别,更加的活跃,接触网络上的信息比较多,所以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思想政治的教育要比培养他们的专业能力要重要的多。如今的学生缺的就是正确的引导,凝聚力不足,综合素质不高,所以高等院校要从思想政治教育抓起,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校园文化是以一种全新的形式为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建立的。时代在进步,学校的教育工作也要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的思想道德有着质的提升。

  我国对高等院校学生德育教育长期是以课堂的形式开展的,然而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学模式的单一、死板,这些都是造成我国高等院校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效果不佳的原因。对此,我国在近些年来,对德育教育进行了多次的改革,对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究,并在不断的尝试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根据现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的成果不难看出,传统的课堂教育很难提高德育教学的质量。当代的院校应从多方面入手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

  (一)校园文化建设对高校的德育教育的培养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校园中的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以及制度文化对校园的德育教育起到推动作用,间接的影响着高等院校学生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止。校园文化是以精神环境和文化的氛围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和培养,从而提高学生们的思想道德。在院校的德育教育的研究中,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对院校学生的心理教育、思想教育以及院校教育目标的实现都有着不可代替的影响。校园文化在作为德育教育重要补充中,不断的发挥着作用。

  (二)校园文化对院校学生德育教育的促进作用。院校文化的建立是通过环境以及氛围的方式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的建设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们产生良好的影响,潜移默化的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校园文化是高等院校德育教育先进文化的源头,也是现在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院校的文化建设中,院校文化对学生的凝聚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以及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都有着推动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通过文化的氛围对学生起到引导的作用,弥补了课堂教育存在的缺陷,有助于德育教育的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载体,通过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和教育活动填补了课堂教育的死板和单一性。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要求对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在当代高校的建设和发展中已经明确的提出了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要遵循文化的发展规律,保持院校的良好风气,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有着导向的作用。此外,在院校文化的建设中,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很好的促进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以及文化素质的提高。

  (四)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教育相联系促进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开展。校园文化的建设是和德育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因为校园文化的开展才得以促进学生德育教育的快速发展,德育教育的发展也间接给校园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土壤。校园文化通过对学生行为的规范以及思想上的指导起到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院校文化的建设过程就是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以及意识起到影响作用,通过一些形式来实现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中的培养。

  校园文化建设的划分是经过学校的批准,根据学生们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发展的方向进行设立的。在由学生们自愿的前提下,所进行的集体性活动,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有效途径。它不光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兴趣爱好、也能对学生知识方面有所提高、开阔视野、加强了个人的交际水平、能够提高个人的修养、对思想教育更是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许多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从校园文化活动中可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人文素质以及专业素质。

  人这一生无非就是做人和做事,只有先做好人,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尤其在当代影响高校学生的因素多种多样,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对个人的思想进行教育。传统的教育太过死板,说教的成分太重,尤其一些高校的学生们好动却静不下心来,很难学好思想政治理论的课程,对其也不抱有太大的兴趣。因此校园文化所建立的相应的马克思主义列宁思想的研讨会,或组织一些辩论的活动,正好迎合了当代学生的特点,增加其动手的能力,在活动中逐渐影响着学们的思想,对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隐形的提高。

  职业的素养需要从业人员具有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特点,是从业人员对完成工作的质量,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技能以及职业人员心理方面素质的具体表现。高等院校对学生的专业操守是要提高上岗的能力,对所从事的工作能够具备综合的能力,在思想上要求进步、文化素质有较高的水平、能吃苦耐劳、积极进取的心理素质。校园文化建设中所采取的社团活动不光是在迎合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在动手中能够提高他们的思想意识。尤其是在专业方面的活动中,既对专业的知识进行了实际的操作,又在教育中所掺杂的思想课程让学生们无意间的接受了。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专业素质的培养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政治教育就是引领学生们走正确的道路,高职院校的学生所要具备的专业素质也是思想教育的重点。校园文化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也在积极的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以后的从业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模式也使得高等院校的学生们逐渐的树立了一种对自己严格要气的态度,学生们在娱乐中渐渐的提高思想政治方面的领悟。

  校园文化是集体性的活动,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一部分,这就需要团队协作的能力,校园文化中的一些活动能够不断的培养着学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团队协作精神需要凝聚力、合作的意识。思想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好的品质,以此能够更好的适应当代的发展。而人文素质中的团队协作正是当今社会最需要的能力。校园文化虽不能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培养,但它的存在很好的弥补了思想教育方面的不足。

  怀化市钟秀学校创建于2011年9月,位于怀化市中坡森林公园南麓。占地68.9亩,目前有在校学生2700余人,教师135人。学校秉承“养孝道美德,育灵秀学子”的办学理念,将弘扬孝德作为立校之本和文明校园建设的重要载体,把多彩生活课程打造成孝德文化的有力支撑,力求通过生动活泼的素养教育、生活教育,培养当代“灵秀”小公民。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校园”“全国三八红旗优秀集体”“湖南省德育课程教学与研究实验学校”“湖南省生态文明校园”“怀化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样板校”“怀化市平安校园”等多项荣誉。2017年11月17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自被授予“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以来,学校借全国文明校园表彰之东风,乘势而上,全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环境,营造更加良好的文明校园氛围,开展了一系列文明校园建设活动,将文明校园建设与市、区政府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有机融合,通过“小手牵大手,文明家家有”等活动,由校园文明辐射到社区文明、家庭文明,促进良好家风建设。在原有的全国文明校园创建的基础上,进一步夯实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主阵地的基础工程,拓展了文明创建的途径和方法,继续创新文明校园建设活动,想方设法全面提高学生文明道德素养,并以此为怀化市“三城同创”做出应有的贡献。

  学校全面落实党中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始终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位。学校孝德教育已经深深扎根在师生心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培养出了黄杰等数十名最美孝心少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校先后表彰的孝心少年近2000余人次。孝德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一个人优秀的品德是源自于对自己家人的爱、对长辈的关心。在继续扎实推进孝德教育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将孝德教育上升为道德教育,将学校教辅楼顶上的办学理念“做个有孝心的人”更改为“做个有道德的人”。由此,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从孝德教育拓展为道德教育。将孝德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接地气、有效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寻找到了孝德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衔接点,从而引申到诚信教育、爱国教育bsport体育入口、友善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法治教育等领域。用国旗下讲话、黑板报、手抄报等宣传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内涵;细抓文明礼仪培育,进一步加强学生养成教育,提高学生基础道德水平,使学生在核心价值观沐浴下健康成长。

  同时,我校开展了寻找身边的“钟秀好人”的活动。发动全校师生和家长去发掘身边好人的线索,营造“学好人、做好人”的舆论氛围。通过全校师生推荐,学校德育处审核,每月评选出“钟秀好人”,将他们的优秀事迹,推送到钟秀学校公众号进行集中展示,广泛面向学生、家长、社会,开展投票活动,评选出大家心目中的年度“钟秀好人”,对群众认可度、事迹感人的“钟秀好人”进行表彰。让“助、勇、诚、敬、孝”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深入人心。

  我校道德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学校师生没有出现一起违反道德和法律等严重问题。我校至今共评选出孝心少年、文明少年、礼仪少年、诚信少年等共2000多名。不断涌现的先进,不断激励着全校师生努力争做“钟秀好人”。

  学校领导班子素质较高、作风优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2017年下期,我校党建工作被省党建工作检查组抽查,并被作为全区的先进典型获大力表扬。2018年,市、区两级的基层党建工作检查中,对我校的党建提出表扬。对于学校领导班子的建设,立足于清正、廉洁、勤奋、诚信、阳光的原则,认真开展党建活动,组织好党建学习,服务于一线。目前着力打造思想道德建设队伍,除了优化班主任和中队辅导员队伍建设之外,还正式成立了学校德育处和钟秀学校老教师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抓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深入开展了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认真学习了全国教育工作大会精神和中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了党中央对新时代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和要求,加强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教育,严守鹤城教师“十不准”,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广泛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组织青年教师进行师德比赛活动,其中党支部副书记、副校长单丹还代表第二督学责任区参加2019年全区师德师风演讲活动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学校开展了师德标兵表彰活动,建立师德师风激励机制,在职称评审、优秀评选等中予以优先。先后表彰了师德标兵30名;市区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18名;校级优秀教师90名;在学校微信公众号先后发出十五期学校优秀教师的宣传报道,共推介宣传了近100位优秀教师。很好地宣传了学校优秀的师德师风和优秀的教师队伍,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好评。

  近年来,学校陆续更新了一批校园文化建设。如新修建了毕业学生为学校捐赠的“跪羊图”、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石碑;新建了学校花廊,在花坛中建亭子、铺卵石路。根据学生表现,重新认定了一批学校孝德之星,充实了学校孝德之星长廊,学校孝德之星长廊里的孝德之星人数已经达到了2000余人次。学校将弘扬孝德文化与倡导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让学生形成从爱家、爱亲人,到爱国、爱社会,以“小孝”博“大孝”的良好品德。

  为实现传统文化熏陶人的教育目标,学校文化建设紧紧围绕中华传统美德、孝德文化、廉政教育、健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校务公开等主题,构成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24字”张挂到楼房的外墙上,矗立在绿色的花坛中,张贴到教室的墙壁上,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内化于学校的管理中。根据小学年龄特点,组织编辑《钟秀学校孝德行为图》,让学生看得懂、做得到,促进良好家风建设。

  我校创建于2011年,学校规划合理,教学区、办公区、运动区布局规范。学校始终把校园安全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构建平安校园环境。安全领导机构健全,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完善。重视安全教育宣传,每期开展安全疏散演练。加强门卫制度,不断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排除各种隐患,确保师生安全。

  校园环境干净、舒适。学校德育处狠抓校园环境卫生,少先队环保小卫士、文明礼仪监督岗促进学生文明礼仪、卫生习惯的养成;70%以上绿化覆盖率,让全校师生置身于氧吧中;周末、假期的校园运动场地,又让周边居民有了最好的健身场所。

  近年来,学校争取项目资金,将学校少年宫的地板、墙裙等全部修缮一新,改善了学校活动场地的环境。并且新修建了学生篮球场等运动场所。抓好了绿化,更新、添置了绿植。每到栀子花开的季节,学校大面积的栀子花开了,学校是真正的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名副其实的钟灵毓秀。在此基础上,学校深入开展了一系列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并于2019年获湖南省“生态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通过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道德与法治等课程,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用好显示屏、宣传栏、黑板报等宣传主阵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宣传。学校认真抓好了道德讲堂建设,以道德讲堂为依托,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形式,每个学期至少开展两次以上的道德讲堂活动,邀请了社区的先进个人和学校优秀师生进行主讲,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学校建立了家长义工组织,邀请了40名热心的家长组成了钟秀学校家长义工团队。这些家长在学生安全维护、上下学秩序维护、保护学生安全、支持学生活动、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中表现出色,赢得了广泛的好评,学校公众号多次推荐这些热心家长志愿者的感人事迹。同时,学校还建立了党员教师志愿者组织,组织党员进社区,参与社会公益劳动,赢得了社区群众的高度好评。学校下一步还将组建党员带队员的少先队员志愿者组织,参加一系列志愿者活动,并在此基础上推优入团,推荐优秀少先队员加入团组织。

  学校切实抓好了各项文明校园的建设活动。把德育活动作为文明校园建设的重要阵地。结合怀化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活动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向全校师生、全体家长发出《开展“三城同创”建设甜甜的怀化》倡议:率先垂范,争做文明卫生的传播者;身体力行,争做蓝天绿地的守护者;凝神聚力,争做文明风尚的践行者。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家校联系平台,让文明出行、文明交通、文明餐桌等理念,辐射进家庭、社区。

  学校重视传统主题教育。先后举行了清明祭扫先烈活动、五一劳动者之歌、三八妇女节我给妈妈说句心里话活动、六五环境宣传日活动、教师节感恩活动、国庆节我为祖国唱之歌活动、我和长辈过重阳等等活动。同时,学校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将孝德文化建设上升为以道德教育和礼仪教育为主的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了一系列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我校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获得了社会的重视,2019年,我校被评为“怀化市传统文化教育示范校”。学校还结合春节等传统节日,开展了“寻找最美家风、家训”评比活动,号召学生和家长一起读《傅雷家书》《曾氏家风》等书籍,小手牵大手,一起学习古今中外优秀家风家训。这是我校将孝德教育与家庭家风建设相融合的新举措。将道德教育从校园延伸到了家庭和社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怀化电视台特意播报了我校家风建设的新闻。

  创新新生入学教育。九月一日,家长、新生携手共同走过“启智门”,预示着他们从懵懂少年,开启了智慧之门;来到签名墙,与家长共同签名,按下七彩手纹,印下庄严承诺。

  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全面依托“知心屋”建设,培养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邀请了社会心理辅导师入校进行师生心理健康讲座和辅导,建立了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单亲家庭儿童、多动症儿童等特殊人群的心理辅导档案,并有针对性地深入开展了心理健康辅导,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全面关怀特殊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开展班级心剧表演。依托湖南省“知心屋”和心理健康校外辅导员,我校师生共同表演的心理剧《爱就在身边》,荣获2019年湖南省“知心屋”心理剧一等奖。2019年,我校成功创建为“怀化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

  进一步抓好了学校少年宫建设。2018年,在原“运动与健康”“经典与素养”“交往与合作”“艺术与审美”“生活与创造”五个维度73门小课程的基础上,又新增了航行天下、爱上泥巴、武道无限、且听花呤 ,新增添无人机18台,电窑一台,拉胚机2台。“航行天下”的无人机航模课程为怀化市开办的第一所学校,“爱上泥巴”荣获怀化市2018年艺术展演工作坊一等奖。

  【摘 要】学校是落实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随着国家对学生德育水平的重视,学校也有必要开展更为切实可行的教学来尝试提高德育水平。基于这样的考虑,打造书香校园的概念得以提出。书香校园是一种通过构建更为良好的读书氛围和阅读环境来为学生提供深刻的德育认知,帮助学生树立德育价值观念的新尝试。打造书香校园,贴合校园的文化建设和学习氛围,突破了传统教学观念的局限,有很强的实践操作和指导意义。

  书香校园的建立,先要深入探讨书香校园的可行性,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预设,并提供解决方案,降低书香校园执行的风险。通过这样的准备工作,可以确保书香校园发挥预期的效果,对提升德育品位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1.现状与隐忧。一位第一次来中国的法国人问身边的朋友:“为什么中国人都在打电话或玩手机,没有人看书?”朋友一看,确实如此:人们都在打电话(大声谈话)、低头发短信、刷微博或打游戏,或喧嚣地忙碌,或孤独地忙碌,唯独缺少一种满足的安宁。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在中国各地,中小城镇最繁荣的娱乐业就算麻将馆和网吧了,一万多人的小镇,有几十个麻将馆、五六家网吧是常事。不管是在网吧,还是在大学的电脑室,我们都可以看到,大多数都在玩游戏,只有少部分在聊天,在网上和图书馆查阅资料、读书的学生少之又少。读书,似乎已经变成了学者的专利,这确实让人担忧。

  2.问题背后的因素。笔者认为,当前国人不爱读书的原因基本有以下四个方面:①国民文化素质偏低;②从小没有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③“应试教育”,让学生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读课外书;④好书越来越少。

  3.打造书香校园的深远意义。打造书香校园,提高德育教育品位,这是学校应对教育体制改革和德育教育政策的一种新尝试。有学者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阅读能植根多深;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由此可见,读书不仅影响到个人,还影响到整个民族、整个社会。要知道: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开展书香校园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突破了传统的德育教育只靠教师言传身教来进行的局限。书香校园将构建起德育教育的另一条重要途径,通过书籍为学生构建一个更加自由、宽松的德育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这也是学校响应国家号召、构建学校文化的一个尝试。可以说书香校园具备多重利好,有很强的实践价值。

  1.符合国家构建和谐、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的要求。书香校园的构建,其前提就是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书籍,而且是超越了学校普通教材的书籍,这才能达到“书香”的要求。通过大量引进各种书籍,提高学生在校的文化氛围,尽力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这是构建校园文化氛围的重要一环。调查发现,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除了高校有更多自由的时间和丰富的藏书可供学生阅读之外,其他各级学校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满足学生阅读需要方面还没有做到位。如果可以引进大量书籍并提供给学生阅读,这首先就为校园文化的丰富多样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提高了德育素质培养的自主性。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都有一定的自主学习潜力和意识,但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潜力和意识。学校在落实书香校园工程之后,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潜能找到了发泄的途径,打开了学生自主学习德育知识、培养德育素养和品质的通道。

  在书香校园的全面落实之下,阅读成为学生在课余时间放松心情的重要途径,再加上学校有所甄选地为学生提供德育辅导读物,这就更进一步固化了德育读物的传播效果,让学生更容易获得德育知识方面的普及和认知。这对于激发学生从潜意识中认识德育观点,并认同和实践这些德育主张都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将德育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校园生活中。当前,素质教育多以具体的课程、言传身教为特征:学校会组织相关的德育教育征文,印制德育教育口号、标语、宣传册;教师会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关注一些传统美德之类的内容,这种纯粹的教导和要求容易被学生忽略。而书香校园则是将德育理念和内容融入到书籍知识之中,让学生在随意地阅读中获得相关的认知,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形式,它没有强烈的指向性要求学生如何去做,而是给了学生自主选择和了解的空间。这种方式让德育教育的内容成为一种文化氛围,是逐步渗透到读者的内心世界的,更容易形成深刻的印象,从学生的心底建立起了道德、品德的标准和轮廓。

  1.基于广泛的德育标准和概念选择书籍。德育教育本身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它涉及的内容很多,如传统美德、思想品德、社会公德、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在构建书香校园的过程中,应该放宽对书刊、杂志等内容的筛选范畴,将眼光放到教辅类书籍之外,引入一些思想境界更高深、透彻,具有指点和探析功能的读物中。要注意读物的思想深度,注意这种读物涉及到的内容的广泛性和话题的深刻性,可以允许其中存在一些争议性的内容或话题,可以存在一些批判性的内容。通过此类读物为学生构建一个更为全面的思想环境,让他们通过自主地思考去了解,并作出判断。

  学校在进行书籍杂志报刊的引入过程中,应尽量少提供教辅类读物,否则,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可以考虑以类似《读者》、《意林》等心灵鸡汤式的读物和反观历史、社会、人性、文化、道德现象等内容的读物为主;加上一些趣味性较强、可读性较强的小说作品,国内外的名人传记等,从而为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多样的德育素材。

  2.将书香校园活动全面推广到班级之中。书香校园的构建需要真正落实到每一个班级之中,这是突破传统书籍阅览室的模式,是落实书香校园活动的重要突破口。在班级内设置图书角,交由班干部或教师对书籍进行管理,让学生可以在课余活动中随机阅读那些读物,这才能起到书香校园应有的效果。如果依然像往常一样将书籍放在阅览室或图书馆,那学生就没有机会随时享受读书的乐趣,这就起不到鼓励阅读、传递德育思想和文化的作用。理想的书香校园构建方式是将图书馆与各班级的阅读角联合起来,也可以考虑在学生宿舍设置书籍借阅处,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通过类似的方式,将阅读资源全面分配到校园的各个活动场所,在科学、规范的管理之下给予学生最大的阅读权限和自由,从而确保他们可以尽情享受阅读的乐趣。

  3.将书香校园德育教育与日常教学行为相关联。德育教育不能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脱离,书香校园也不能仅作为一个图书馆或阅览室来发挥作用。要将书香校园的德育内容、成果联系到实际教学活动中,就需要学校和教师在课余活动安排、课堂话题讨论、课后作业布置和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广泛探讨一些与德育内容有关的话题。学校要将书香校园提升到校园文化、校园风气建设和传播的角度,通过多种形式为学生普及这类内容,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书香校园的意义和价值。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对书香校园的正确认识,学校还可以考虑在常规考试活动中出一些与德育内容或书香校园有关的题目,让学生阐述自己的学习心得,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将书香校园计划提高到与日常教学活动同等的地位,让学生、教师都充分地认识到积极参与书香校园的重要性。

  4.领导责任制下的书香校园成果研讨小组。要确保德育教育的有效性,需要有严谨的组织机构和人员负责对相关的课题进行研究和讨论,考察书香校园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策略。学校要有主要领导担任书香校园工程的责任人,直接负责对书香校园的各项事务进行监督管理、组织人员建立书香校园工程研讨小组、协调学校各单位、各部门为书香校园活动的进行提供支持。

  学校要抽调专人和学生代表一起建立书香校园课题研讨小组,针对书香校园建设之后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商定更为合理、可行的改进方案。小组还要参与书香校园书目的制定和书籍的审核、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商讨如何建设更为全面的校园阅读文化氛围等。学生代表要尽可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在书香校园工程建立之后各班级学生的表现,教师也要认真了解书香校园中各项书籍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交与书香校园教学相关的教案和总结报告,帮助校园领导层、管理层对书香校园的成果进行评估。

  书香校园是一项大工程,涉及到整体教学规划的调整、整体教学资源的重新配置、各部门工作任务的重心转移以及教师队伍教学理念和方式的改进等多方面的内容。学校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以科学、规范的组织架构和制度来落实书香校园的德育目标,确保书香校园发挥实际效果。

  [1]陈笑萍,汪艳红.搭建支架引领校本研究——湖北省黄石市武汉路小学“支架式”校本研究巡礼[J].新课程研究,2006,(5).

  [2]陈培瑞.校本研究:学校腾飞的翅膀——同中小学校长、教师谈校本研究[J].山东教育(中学刊),2005,(Z1).

  [3]岳乃红,王永燕.亲近母语书香校园——扬州市维扬实验小学“书香校园”的建设与发展[J].语文教学通讯,2005,(1).

  [4]张荣伟.阅读:让我们的教育美丽起来——知名教育专家呼吁打造“书香校园”[J].校长阅刊,2005,(6).

  作者简介:农晖(1972―),女,壮族,广西天等人,湖南省桂阳县士杰学校校长,中学高级教师,省级骨干教师。

  德育即道德教育,它是主体有意识地将社会规范、社会要求、社会思想道德内化为自身德性的过程,是在社会主体所认同、接纳的价值观念、行为意识的刺激下,通过主体内在信息加工,最后付诸实践的过程。现代德育是以促进人的德性现代化为中心,以主体自我发展、自我实践为宗旨的德育,是教育者、受教育者能动地自主建构思想品德的活动;是教育者的启发、引导、指导与受教育者的认知、体验、践行的互动;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教育与自我教育,教学相长,品德共进的活动。其实现的前提是认知,标志是践行,关键是内化。内化的格调与韵味必然如同“随风潜入夜”般无声、自然和温馨。

  一般而言,学校德育传统模式往往是做报告、赛演讲、升国旗、唱红歌等。如何适应现代德育对德育主体的要求,如何探索现代德育?这是一个既重要又紧迫的大课题。

  士杰学校是既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又非常年轻的学校。位于湖南省桂阳县县城北郊,是城乡结合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素质参差不齐,摘花、踩草、乱丢乱扔、四处涂抹等现象极为严重。学校老师对此非常重视,专门对个别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指出破坏公物的恶劣行为,进行了严厉的处罚。但是收效甚微,类似破坏行为还是屡禁不止。

  于是我们决定改变教育方式,分班级进行了一项比赛活动。活动主题为“我与小树交朋友”。内容和要求为:把校园花草树木分给各班管理,各班再把每棵树派给学生,一月内按树木保护状况评出先进班级和个人。由于活动设计新颖,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课间经常看到学生轮留给小树浇水、松土并值日守候。有的还给小树挂上树牌,标明科目,写上励志的话语;有的给小树取昵称,如“芙蓉姐姐”“沙沙妹妹”“小哪吒”“大智慧”等,真正成为了小树的好朋友。校园花草树木长势喜人,原来那些损坏行为从此几乎绝迹。没有“不准……”、没有“严禁……”,没有说教、没有惩罚……这次活动,宛若一夜春风滋润了学生的心田……

  该案例突破了传统的德育模式的束缚,初步解释了何谓现代德育,如何进行现代德育,以及现代德育对德育主体的要求等德育中的重点问题,体现了主体自我发展、自我实践的主旨及师生认知、体验、践行的互动,对新课程理念下的德育模式提供了某种借鉴。

  士杰学校创办于2003年,当时是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的民办学校,2008年8月被政府收购,改为六年制公办小学。学校规划气派典雅、造型大方考究、建筑美观实用,走道宽敞,回廊开阔,绿树成荫,环境幽雅,是理想的育人之所。

  士杰――陈士杰也,系今湖南省桂阳县泗洲乡泗洲村人,是清末兵部侍郎,曾任山东巡抚,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卸职还乡后致力于教育,鼓励同乡们勤奋读书,敢于创新,成就事业,回报乡亲。陈士杰的第五代子孙、深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陈秉安投资兴建了士杰学校。

  植根乡土,立足本土与传统文化,挖掘本土德育元素,学校把“士杰精神”概括为“勤奋”“创新”和“感恩”,把它作为校园文化的源头,并建造了“勤奋石”“创新广场”“感恩亭”,又提炼了符合教师团队精神的口号“士气高昂、杰俊辈出”,引导与帮助师生认知、抉择、实践、内化,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相互教育与自我教育交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进的多维成效。

  基于现代德育理念和本土德育资源,士杰学校精心构建了“书香校园、成长家园、生活乐园”的“三园育人”德育管理模式,推出了一系列的德育载体与活动,从三方面夯实德育工作:

  知书才能达理。校园充满书香是德育建设的基础,校园有了书香,学校就有了灵气,学子才会静心啃读。在士杰学校,处处是教师勤恳工作的身影,处处是学生努力学习的情景,充分体现了“勤奋”这一精神。“士杰人”坚持以文化影响人、以文化教育人、以文化管理人的理念,努力创设校园文化,构建了师生的精神家园,全面提升了师生的整体素质。如开展“六个一”活动:一天记一句名言警句;一周背一首古诗古词;每月读一份报刊书籍;每月出一期校报;每班成立一个图书角;每期举办一次读书主题活动。寒假期间我们给老师们发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教师节,校长送给老师的礼物是窦桂梅的《玫瑰与教育》;我们的“红领巾书市”活动、读书漂流活动深受学生欢迎。活动的开展加强了对青少年的道德牵引,加深了青少年对道德观念、道德行为的认识。

  再如,营造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办公室成为教师心灵的家园,让走廊成为无声教育的殿堂,让年级文化展板成为学生展示才艺的舞台,让宿舍、食堂成为德育阵地,让班级成为发展学生个性的绿洲,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充盈生命的鲜活与灵动,让校园的每一个细节成为陶冶学生情操的立体画、无声诗。再看阶梯楼道的文化标语、LED中经常更新的中英文警句、各班级个性化的班训与班歌等,这些校园文化的创设无疑给学校德育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在士杰学校抬头侧身目之所及皆有文化,徜徉漫步四方八面都有书香。浓郁的书香、勤读的氛围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莘莘学子。

  案例中,护树教育的创新来自对学生认知特征和爱游戏心理的把握。人,终身离不开的是家园。学生,成长环境之最高境界是家园一样的校园。学生成长家园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士杰学校围绕办学目标和育人方针,努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整体功能,用“创新”来实现高效益。笔者认为,士杰学校精心构筑的学生成长家园就有着很好的推介价值。

  一是优化德育工作主力军。学校要求全体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必须牢固树立“五个第一”的思想,即把学生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学生的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学生的安全当作第一前提,把学生的满意当作第一追求,把学生的发展当作第一目标。同时,积极树立“六像”德育工作者形象:即对待学生的日常生活像慈母一样关爱,对学生行为训练像严父一样认真,帮学生心理疏导像姐姐一样亲切,与学生讨论问题像朋友一样真诚,改正学生错误像奶奶一样耐心,传道授业像哲人一样博学。

  bsport体育登录

  二是筑牢课堂教学主阵地。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和主体,课堂当然也就成了德育工作的主阵地。我们要求每位教师把握学科特点,根据学生年龄阶段特征和当时思想活动情况,认真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案,在完成智育过程中渗透德育,在实现三维任务和目标时突出德育,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增强思想性、生动性、针对性。

  三是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爱国是最基础的道德,爱班、爱校、爱家乡是爱国的最起码体现。从爱家、爱班、爱学校再提升到爱国层面,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我们积极开展“五个一”爱国教育系列活动,进行立体式的爱校、爱国教育。即开学第一堂课讲解国旗知识,第一堂美术课画国旗,第一堂音乐课教国歌,第一次主题班会进行国旗教育,第一个晨会训练升国旗。

  四是构建德育工作长效网。对孩子的德育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把德育工作分解、融入了日常行为规范之中。如,卫生区域责任到班,每天两大扫一小扫,并采用两查一督的方式实行保洁。开设“社会实践”体验课,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再如,积极开展以学习、礼仪、守纪、卫生、安全(五项常规)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班级”评比活动,积极培养学生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等良好的行为习惯。此外,充分利用学校德育网络和德育队伍狠抓安全。注重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几乎覆盖了所有课程,“悄悄话”咨询室一学期要接待学生上千人次。还比如,架起“家校联系”合力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了教师和家长之间教育的互通、互补,创造了和谐的育人环境。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在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各个阶段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就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案例中学生与树苗、小草的感情,形成一种家庭般温馨的互相爱护、双向感恩的渗透教育效果。士杰学校以“感恩”教育为主线,每期举办大型感恩教育专题报告会。对学生而言,“感恩”是最重要、最好把握又最难补救的教育主题。此外,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锻炼才智,培养兴趣,陶冶情操,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实践能力。通过实施“雏鹰小队活动”“老师小帮手” “开创学农基地”“清除公园白色垃圾”“为敬老院的老人献爱心”“假日小交警”等活动,精心搭建学生的活动乐园,让学生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社会、感恩大自然,引起、唤醒、激发学生潜在认识,激起学生已有道德认识并进行更高层次的重新建构,为学生的德性现代化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德育活动是一个“认知─抉择─实践─反思─再认知─再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主体发展性的德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坚定不移地以学生为根本,促进学生主体德性的发展,这是德育的新要求和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