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ort体育bsport体育

导航切换

联系电话:
021-66889888     1399998888

bsport体育

bsport体育

bsport体育入口校园德育活动外语教研范文

作者: 小编 来源: 网络   日期:2023-09-14 15:24

  bsport体育bsport体育bsport体育艺术活动是集艺术实践与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于一体的特殊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新形势下,积极开展艺术活动,充分挖掘艺术活动中的德育要素和功能,发挥其在育人中的实际功效,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早在上世纪末,教育部就把艺术教育写进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将艺术教育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艺术教育与德育从来就是互补的,许多科学家、艺术家和教育家都认为,艺术与德育的结合是未来人类思想发展的趋势,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德育与艺术教育的结合,是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

  艺术活动和德育都关系到人的精神面貌和道德风尚,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都作用于人的心灵,启迪人的情感;都统一于对真善美的培养。《乐记》中说:“乐者,德之华也。”法国一些著名学者如法兰西学院教授让·皮埃尔·尚热、前科研部长于贝尔·局里安和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都认为,经常接触艺术作品对他们的事业有很大影响,大大提高了他们与环境、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同志曾指出,美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中心内容。

  艺术起源于劳动,来自于生活,其自身既有伦理性,又有教育性;既可以动之以情,又可以晓之以理;既可以打动人的心灵,又不会使受教育者感到任何的压力。从而不知不觉、心甘情愿地接受影响。而德育更多的是突出其外在的规范性和强制性,并以大量正面典型作为模范,通过培养、说理、舆论营造,使人向往真善美,远离假恶丑。因此,艺术教育和德育在实施手段上存在着兼容和互补。

  艺术教育是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发挥其自身特有的陶冶情操、升华精神境界、提高人的修养等功能,这既是高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的这种德育功能在艺术活动中表现得更为重要、更为明显。

  凡是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优秀艺术作品,都倾注了浓重的情感和道德价值判断,这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无不产生深刻影响。它们能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带给人们心灵最强的震撼,使学生更准确而深刻地理解真、善、美的内涵,从而建立起自己的道德观。

  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树立崇高的审美人格。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旨在通过艺术活动来塑造理想的人格,使人达到音乐所创造的境界。而审美的境界来自于审美主体的修养与音乐审美体验。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审美主体去发现和感受世界以及人自身的美。学生们在观看电影、书画、舞蹈、雕塑,倾听歌曲、演奏的同时,培养了自己欣赏美、感受美的耳朵和眼睛,从而能善辨生活中的美丑,感受生活的乐趣,体察人与世界的关系,完善自身的价值观念。

  艺术可以陶冶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艺术作品往往能唤起和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这绝非是空洞的说教,更不是灌输,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例如《义勇军进行曲》,它表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为祖国的未来奋勇前进的磅礴气势和必胜信念。每当乐曲响起,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都会油然而生;人民英雄纪念碑,既是完美的雕塑作品,又是历史的见证,人们在欣赏这座艺术品的同时,更多的是一种对革命先烈的敬意和对现在和平时代的珍惜;电影《开国大典》让人们了解了新中国成立时的艰辛与波折,充分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学生们通过观看这些传世之作,可以牢记中华民族走过的光辉而艰难的历程,激励他们奋发努力去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洪流之中。

  艺术是人类的共同语言,不分国界与种族,直达人的灵魂。它可以缓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德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宽容、乐观的性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舞蹈表演中,同学们要团结一致,服从集体;在合唱比赛中,同学们要学会与其他演唱者密切配合,共同合作;在话剧表演中,同学们要根据自己的角色,有的当红花,有的做绿叶,为完成一件作品共同努力。文学大师托尔斯泰的一段话,道出了艺术的这一特性:“有时,人们相处在一起,虽然互不敌视,但彼此的情绪与情感是格格不入的。突然间,音乐像闪电一样把所有的人联结在一起,克服过去的隔阂,甚至敌视,人们感觉到团结和友爱。”三、艺术活动中的德育途径

  艺术欣赏是艺术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它对大学生的德育起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教育家卢梭说过:“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年轻人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们懂得你所讲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志它。应当使思想的语言通过他的心,才能为他们所了解。”生活是鲜活的,而大学生更是活生生的个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学会把艺术活动作为一种思想传播的载体,揣摩大学生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积极开展艺术欣赏。为此,我们可以安排一些音乐欣赏、美术欣赏、书法欣赏、戏剧欣赏、舞蹈、绘画等艺术类选修课,组建各种形式的艺术活动团体,并定期举办由专家、学者和专业教师主讲的艺术专场报告会,组织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美术作品展览、演唱会和文艺汇演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们进入一个属于个人的审美世界,通过感悟、理解、鉴别,从而获得巨大的审美愉悦,也使德育工作在教育学生分辨美丑、是非能力的渗透中找到有效的接口。

  艺术活动既是一种艺术再现,也是一种艺术创造,而艺术创造是一种精神的自由活动,它在德育向艺术活动渗透的过程中起到一个抓手的作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一些艺术活动,是对大学生实施德育的有效途径。以高校艺术团舞蹈队为例,第一,舞蹈队是艺术活动中较大的活动集体,担负着学校各类演出的舞蹈表演及伴舞任务。这些活动绝大多数以集体的形式出现,因此集体主义精神和服从大局意识的培养是舞蹈队德育渗透的首要方面。第二,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而且舞蹈队在同一场演出中上台的机会往往比较高,少则两三个节目,多则五六个节目。在演出前的排练过程中自然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汗水,何况每天还要起早练功,枯燥而艰苦,与穿着华丽的衣服站在聚光灯下的感觉完全不同,这将有效地磨砺学生的意志,教会他们懂得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的道理。第三,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作为表演者,“当事人”对作品的体会一定比观众更深刻——他们要在表演前了解作品的背景,体会作品表达的精神内涵,这对舞蹈演员来说是一个身心的双重教育。可以说,每一次艺术活动的参与都能获得审美体验,都是一次精神的旅行,而这些审美体验在不断洗礼着人的心灵,悄悄地影响着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态度。

  要引导学生在艺术活动中接受德育时,积极实现从“省”到“行”的升华。“省”是自省,自我教育是一个人道德修养上自觉能动的表现,是一种自觉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艺术活动中要进行德育渗透,只有使学生从被动状态转化为自觉主动的行为,才能收到实效。要使他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通过对比、反省,把获得的知识营养充分吸收;要引导他们在芜杂的艺术作品中,学会分辨,自省、自励,提高欣赏美、创造美的水平,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行”就是实践,许多观念只能在参与中形成,良好习惯也只能在更多的行为中培养。随着艺术活动的不断多样化,艺术传播的物质载体日益现代化,为学生的艺术实践和德育渗透提供了广阔天地,许多德育内容都可以用大家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进行传播。如flas设计比赛、主题晚会、书画展、校园歌手比赛等诸多活动,都可以让学生们自发组织、自主参与,使学生充分发挥个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提高技能。只要教师能及时给予正确引导,深化德育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耳濡目染,亲身体验,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就能培养健康高尚的行为。

  综上所述,艺术活动对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当德育在艺术活动的载体下,说教的色彩和教育的意图被艺术“淡化”后,德育才能接近它的本质,从而更轻松地实现它的功能。

  [1]刘慧.实施艺术教育,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2]朱复兴.试论艺术教育中的德育渗透,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3]申淑征.浅谈艺术实践活动在理工科大学校园文化中的作用,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校园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教育的相对独立的部分。它有着和课堂教学相同的教育目的。积极有益的活动为中职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和精神追求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构建和谐的活动氛围,设计既有学校特色又深受学生喜爱的校园活动,形成独特的、立体的、多元的校园活动体系,将对职业中学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很大的帮助.而德育的有效形式往往隐藏在日常的校园活动中,深刻的教育思想可以通过细节传递,优秀的品德可以通过细节养成。有效开展青少年德育工作,应从细微处入手,从最简单的事情抓起,让学生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体会到做人的基本道理,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这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最有效的方式。

  在中职阶段的教育中,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和研究自己,明白自己的优点、缺点所在;明白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分清哪些事该做,哪些事该马上做,该怎样做;思考自己的过去,审视自己的现在,设计自己的将来。其次,目标定位要合理并切合自身实际,注意目标定位的多向性和绩效性。再次,要求学生在做到学习上进步的同时,还应加强自身能力和特长的培养,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保持严谨的生活作风等,这一切相当于要求学生在重成绩的同时,还要重德育。而适量地开展积极意义的活动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十分有利。

  学生是青少年德育工作的对象,也是青少年德育活动的主体。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充分发掘学生自身的闪光点,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各种德育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了解到道德规范的要求。只有体验才有理解,只有理解才有发展,才有道德境界的提升,德育教育的成果。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工程。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搞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应努力更新观念,积极创新内容、形式和手段,充分发挥各种校园活动的作用。

  要想使校园活动对德育教育产生积极的作用,就要把德育工作贯穿到活动的过程之中,应树立长期观念,深入持久地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活动。因为学生的德育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急于求成,应做到潜移默化,集腋成裘。应充分重视德育活动的过程,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使德育工作富有吸引力,更加适应,更加符合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趋势,从而提高德育教育的效率,使德育工作更加富有吸引力,实施更加顺利。

  校园活动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这是常规的课堂教学不能胜任的,也无法代替的。培养学生在校园活动中的实践能力,要求学校必须正确看待当前校园活动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科学地对存在的问题做出合理地分析,对校园活动的指导思想和操作手段进行改革。惟有如此,校园活动才能收到实效,学生的见识和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校园活动才能健康、稳定的开展下去,德育才能真正的渗透到校园活动中,渗透到学生心中。

  在进行积极有益的校园活动的过程中,一方面应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感悟,在感悟中不断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提升自我,在德育方面接受到正确积极的启蒙教育;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引导,把多元的教育意图巧妙地融入其中,使学生在德育的发展道路上有着正确积极的方向。这样便起到了双管齐下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校园活动对青少年德育发展的积极作用。正因为校园活动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都蕴含着巨大的育人力量,因此这要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入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在课外实践活动中融入更多的德育理念,调理清晰方法分明地得到发展德育的成果。

  积极举行适宜的校园活动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启蒙及发展都有着不可或缺且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充分响应了新世纪对学生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要求,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适当地活跃了学生的成长氛围,高效地取得德育教育的成果,为教育事业注入了一股强大的新生力量。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逐渐重视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尤其是文化程度较高的大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校园文化具有无限魅力,凝聚师生力量,影响高校生活中的一人一物、一草一木,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德育共生共存,不可分割,彼此促进,共同发展,为学生的道德发展保驾护航。

  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动态载体,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第二课堂,发挥着极为重要的隐性德育功能。校园文化活动基本可分为思想引领类活动、志愿服务类活动、社会实践类活动、科技创新类活动、文明礼仪类活动、文体艺术类活动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既满足了教师及学生对课余生活的需求,也能够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凝聚思想,搭筑沟通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及学生与学生的桥梁,加强交流,构建和谐校园,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从内隐学习理论角度分析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学生内隐的无意识的学习更能满足其潜意识的学习需求。而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更多则是无意识的内隐式过程,通过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不断发展。所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动态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道德发展、思想引导等产生了隐性影响,发挥其隐性德育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作为隐性教育的载体,其影响力和说服力远大于课堂教育,更容易被学生认同和内化。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教育内化和需求满足功能是指根据高校教育目标和学生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组织策划校园文化活动,将教育内容合理融合在活动中,使学生乐于接受,真正将收获体会内化为个人自身素质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高校是一个社会文化组织机构,其中各种类型的活动都具有一定的文化性。西方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分析了人不同层次的需要后说:“高级需要的满足能引起更合意的主观效果,即更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情感需求、生活需求、人际交往需求等基础上,校园文化活动也就从主观上满足了其幸福感和内心世界的丰富感,达到了预期的主观效果,即高级需要的满足。学生能从中得到锻炼,正确认识自我,准确定位,为终生教育奠定基础[1]。

  个体的思想品德结构主要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根据德育过程的规律,个体品德的形成是通过培养个人的知、情、意、行逐渐形成的[2]。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评价和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价值观具有稳定性、持久性、历史性、选择性和主观性。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品德塑造和价值导向功能是指通过活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促进师生道德认知的发展,陶冶其道德情感,形成道德意志,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另外,榜样示范作用和思想引领类教育活动将正确的价值观念渗透到师生的思想和行动中,引导其价值取向,对师生进行合理性教化,从而塑造思想品德结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校园文化建设在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能够形成很强的凝聚力,是学校发展前进的重要精神力量。校园文化活动的榜样示范和行为规范功能是指,通过活动教师与学生能够团结合作加强沟通,激发师生的兴趣和热情,使其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有荣辱心、使命感、自豪感和责任心,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产生激励力量,约束规范师生言语行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高校大学生处于思想的形成和稳定期,校园文化活动尤其是思想引领类活动以参与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实施,丰富多彩,发人深省,可以使参与者结合自身的实际体会和感悟将理论文化知识和思想哲理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力量和个人信仰,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大学生的爱校情结,一定程度上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以高度的责任心激励学生为个人、学校及社会的发展努力贡献力量。另外,大学生正处在心理断乳时期,面对一种全新的环境和生活,经常难以适应这种急剧的变化,尤其是从高中繁忙的学习生活转变为大学宽松无人监管的生活环境,他们很容易由对家长和中学教师的依赖,转向对新群体中同伴的归属需求。大学生较强的从众心理就是他们归属需求的一种突出表现。大学生极易受群体效应和从众心理的影响,不断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并使之尽快融入群体之中。这种规范作用,有助于学生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文化活动中树立的榜样示范要求自己,在学习及参与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模仿优秀榜样或大学辅导员、专业教学教师、师兄姐或同辈群体来规范约束言行,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善于逆向思考,富有创新精神[3]。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但是高校的硬件条件仍然相当薄弱,区域分配及校际分配不均衡,加之学生基数大,尽管部分高校建起了现代化的综合体育馆、活动中心、礼堂音乐厅等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场所,还是无法适应大众化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学生对活动的需求。这从根本上限制了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实施,不利于校园文化建设。另一方面,校园文化活动的资金分配不合理,大部分的经费用于学校的大型文化活动上,一般为文体艺术类活动,铺张浪费现象严重,色彩浓厚,而忽视了富有教育意义的小型活动,例如学生自发组织的读书活动或志愿援孤活动等,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组织参与该活动的积极主动性,不利于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和行为的规范,未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服务他人的需求。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实施者没有真正找到校园文化活动与教学活动的结合点,总是把文化活动与课程教学截然分开,导致两者严重脱节,从而使校园文化活动失去了与教学活动相互补益的意义。高校目前的校园文化活动很多,但大部分属于文体艺术类活动和志愿服务类活动,其中与专业结合紧密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理论研究、学术交流、科技创新活动、教学技能活动相对较少,学生覆盖率较低。一些志愿服务活动科技含量不高,只是停留在体力劳动或者募捐方面;而社会实践类活动也只是一些宣讲或者体力劳动,无法真正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产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使学习到的理论脱离实际bsport体育入口,幻化成为空壳。这不仅影响校园文化活动教育内化功能的发挥,同时也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根据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调查研究,文体艺术类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最强,志愿服务类活动和社会实践类活动对学生的吸引程度居中[4]。可见,文体型、娱乐型活动较受学生欢迎,实践实用型次之,知识型、学术型和科技创新型活动受欢迎程度一般。思想引领、学术讲座等类型的活动形式较为枯燥无味,情操陶冶、科技创新类活动门槛较高,参与机会少,所以并未真正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支柱,一定程度上限制和约束了隐性德育功能的发挥。另外,校园文化活动形式设计单一,未和广大学生进行交流,无法切实根据教师和学生的需要进行活动设计和策划,继承性过强,依赖原有的活动形式,缺乏特色和创新性,不能与时俱进,宣传力度和广度不够,导致活动参与覆盖面小,吸引力弱,丧失了活动预期的价值,不利于隐性功能的发挥。

  审视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现状,我们发现,种种壁垒影响了其隐性德育功能的发挥,活动规模具有局限性,活动方式单一化,活动内容形式化,活动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无法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因此,应从高校管理者、组织实施者、参与者、活动媒介等各个角度,寻求正确的德育路径,强化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隐性德育功能。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部门及高校应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视程度,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活动在隐性德育功能方面的重要性,保证物资配备,不能以缺少资金为由减少削弱校园文化活动的物质投入。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科学规划校园环境,为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优美的环境,符合美学要求,体现校园特色和人文精神;完备齐全的教学科研设备和活动设施,健全的文化体育活动设施,是高校校园文化活动顺利开展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礼堂音乐厅、多功能报告厅、会议室、体育场所及学生活动中心,学生工作办公区等,有利于开展学术科技文化活动和文体艺术类活动,提高活动质量[5]。另外,要合理分配活动物资,根据活动的重要性和隐性功能分配活动物资,加大对科技创新类活动和社会实践类活动的资金投入,在原有基础上相应减少对文体艺术类重形式轻内涵活动的投入比例,重视校园文化活动对师生的凝聚激励和行为规范功能及品德塑造和价值导向功能,侧重对具备该功能的活动的物资支持,通过对活动物资的分配达到引导和协调各类活动全面均衡发展、强化高校校园文化活动隐性德育功能的目的。

  校园文化活动和教学活动相辅相成,紧密相关,两者在形式、内容、手段、途径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却有绝对的相关性即教育目标一致,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的第二课堂,是教学活动的延伸和补充,学生通过教学活动间接地获得文化理论知识,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而校园文化活动则以文化活动形态的扩张力来消解教学活动面临的障碍,将所学知识立体化、饱满化,巩固深化教学活动成果,为教学活动的进一步拓展提供动力保障和实践支持。在知识的立体建构上,文化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将自己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检验和完善,从而获得新知[6]。所以,校园文化活动必须结合专业特色组织开展,例如心理学专业学生深入军队、监狱、医院、太阳村或灾区进行团体或个人心理咨询,既将所学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时间过程,也塑造了助人为乐、传递幸福、为人民服务的人格品质,规范自我行为,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另外,校园文化活动还可弥补教学活动的不足,通过丰富多彩的人文教育活动激发理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之亦然。

  首先完善师德建设,加大教师参与、指导校园文化活动的力度,使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凝聚师生的桥梁。加强完善师德建设,使教师群体树立全面科学的育人观,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注重言传身教;教师应积极参与和指导校园文化活动,既可以丰富教师的课余生活,又能为学生的发展成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帮助,还能凝聚师生力量,构建和谐校园;另外,教师应将科研学术贯彻到文化活动中,树立教学活动和文化活动相结合的观念,使学生灵活学习,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其次加强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及团支部、班委会等基层组织的管理,使学生充分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应负责活动的组织策划、实施等环节,突出活动的思想教育意义,减小形式性,注重活动的创新性,与时俱进,结合时事政事开展相关活动,使参与者及时了解和认识社会现状,保证活动质量。同时学生党员及骨干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注重个人素质的提升和完善,其榜样示范作用在潜移默化中也发挥着隐性功能,影响他人的行为和思想动态。

  首先,校园文化活动不能流于形式,要挖掘参与者的内在需求,知道参与者喜欢什么,想要什么,能够接受什么,从而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实施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满足其内在需求,使参与者能够主动将所闻所见真正入耳入心,进行思考并内化成个人道德认知,激起道德情感的认同,并在模仿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个人的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真正发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德育功能;其次提升参与者组织参与活动的层次。参与者不能仅仅局限于锻炼能力、扩大人际交往、增强个人竞争力等参与动机,还要以塑造品德和价值观、规范行为、凝聚思想等为目标参与到活动中,善于思考和总结,真正适应并融入社会,既能培养优秀人才,达成育人的显性功能,锻炼组织者和参与者的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科技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同时也能强化德育隐性功能的发挥和落实,满足教师和学生的显性及隐性的双重需求。

  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校级报刊、校园广播站、校园电视台、校园宣传栏的作用。首先对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进行前期宣传和后期汇报总结,扩大活动的宣传力度,使师生能够了解活动,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使更多的人受到活动的影响,最大程度上发挥活动的隐性功能,使隐性功能显性化,激发师生参与活动的热情,还可以对学校及品牌活动进行宣传,扩大影响力和美誉度,将活动的作用辐射到社会层面;其次利用齐全的媒体设备提高活动质量和层次,将媒体设备运用到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增强活动效果,多角度、全方位、形象化、直观化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隐性德育教育,使媒体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另一种载体,发挥活动的各类功能;再次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尤其是新媒体,加强网络管理,拓宽校园文化活动的渠道。高校应基于互联网的交互性、开放性和适时性等特点,利用网络平台开设、组织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师生之间进行互问互答,释疑解惑,平等交流,把网上的虚拟与客观的现实联系起来,使网络真正融入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起到凝聚人心和传播文明的作用[7]。总之,高校是文化组织和学术场地,高校校园文化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塑造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引导力,塑造师生人格品质,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认识观和价值观,能够习得规范的行为方式,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同时,参与者能够陶冶情操,增强审美能力,提高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将精神力量辐射至社会中。所以,强化校园文化活动的隐性德育功能刻不容缓,希望各高校高度重视,能够真正做到寓教于境、寓教于乐、寓教于理、寓教于心,促进校园文化活动的全面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培育适应社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1]杨林玉.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及其强化对策探析[J].南方论刊,2011(7):65-67.

  [2]肖玲.论大学校园文化与德育渗透的几个问题[J].咸宁学院学报,2007,27(4):151-153.

  [4]王继强,李华涛,贾斌,等.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力现状与对策分析———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2(02):138-139.

  [5]邹志强,陈锦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和载体浅析[J].高教研究,2006(2):46-47.

  [6]彭巧胤,谢相勋.再论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J].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2011(05):45-46.

  [7]王德勋.试论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及实施策略[J].教育理论与研究,2007,27(5):17-19.

  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德育的重要载体,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多样化呈现出教育内容和参与者这两方面都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广西大学在“5.25”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中开展了“同参与,共发展”十佳班级心理辅导评选、现场心理测验、辅导员老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团体心理辅导、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等丰富的活动。

  广西大学“5.25”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开展过程中,大学生无意识地主动学习了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并且在过程中乐于分享,将这种积极的情绪传达给周围的同学,形成一种良好的“第二课堂”的教育活动氛围。在这种学习与教育的环境里,大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大学生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自然地完成受教、自教、施教的过程,提高了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校园文化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保证内容的新颖和时尚是提高大学生参与率高的重点。广西大学“5.25”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中加入了现场心理测验、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等活动。这些活动在明确主题的基础上加入了时尚的元素,深受学生的欢迎。现场心理测验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树立了正确的心理健康标准和达到健康心理的积极理念,在游戏中学习到了心理健康的知识。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大学生专业上面的理论基础,还塑造了合作观念和健康的竞争意识。

  校园文化活动的构建和实施过程中,校团委都进行了强力的管理保证活动中大学生接触到健康、有效的教育活动。5月17下午,我校研究生导师、辅导员心理健康工作专题培训举行。材料学院、商学院等学院的研究生导师、党委副书记、研究生秘书、研究生辅导员共70人参加。广西大学在“5.25”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开展了“同参与,共发展”十佳班级心理辅导评选、辅导员老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由校团委管理负责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保证了在大方向上的一致性和上下一心的对象全面化。

  “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是对课堂教育的补充和拓展。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德育重要的载体,运用好这个载体对高校德育建设有巨大的价值。在构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首先考虑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德育发展的要素,注重载体建设的思想性适应德育工作的内在要求,并在活动的设计中将德育理论知识蕴含于活动之中,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强调德育的主导地位和功能的实现。广西大学“5.25”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将德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强调突出,鲜明地表现出德育主导性与先行性。

  历届广西大学“5.25”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内容和形式都不落窠臼,推陈出新。仅仅讲求趣味性是远远不够的,将校园文化活动的实用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升华自己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真正掌握技能。在此届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中,通过收集学生的评价,大家普遍认为在此次活动能够让大学生更能在生活当中注意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如何去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使校园文化活动真正达到育人的功能,具有实际的价值才能保证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前大学生主要是“90后”,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部分学生从小在单亲家庭长大。不同的成长环境形成了每个学生的不同性格,在校园文化活动的选择上会受到个性和功能需求的影响。广西大学“5.25”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根据这些具体的情况开展了三种不同的活动,现场心理测验活动参与的人数最多,面对的对象范围最广;其次是团队辅导和大学生心理健康讲座,这两项活动参与的大学生多是具备基础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概念,渴望在活动中获得心理健康方面更深入的了解和学习的机会。最后是心理情景剧大赛,这项活动对于心理健康知识和综合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大学生通过自己选择剧本、确定剧中角色和刻画表演人物全面地深刻地完成了一次短期的心理健康知识之旅。

  广西大学“5.25”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从第一届到第八届,每年长达一个月的活动都是有声有色。在第七届“5.25——我爱我”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期间,广西大学举行了“阳光心语”传递、“心情演绎”校园心理情景剧比赛、“心海拾影”心理电影展播、“心栖云端”心理健康讲座、“心翼互助”团体辅导活动、“画言心语”心理漫画展、“手舞心语”手语歌比赛、“心海畅游”班级心理方案评选、心理委员工作坊等系列活动。第八届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继承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中心,孜孜不倦地大胆创新,因此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和好评。

  大学校园是传授知识、培养全面综合人才的圣地。广西大学“5.25”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通过开展系列活动以丰富的内容和创新的形式间接地普及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通过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活动,广泛地宣传了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要性,帮助大学生提高对心理健康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广西大学“5.25”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时间持续一个月,大学生在活动开展的气氛环境中会在潜意识里受到心理、行为和思想上的影响。这次活动中的心理情景剧大赛在帮助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积极的心态方面产生了很好的人格培养效果。从教育的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理论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德育一直在都是在寻找互动的教学模式,追求“对话”、“交往”的教育模式。但是这样的模式是需要建立在平等的人格基础上才能较好地实施。作为教育主体、客体的大学生,如果心理不健康、人格不健全,就会阻碍教育的顺利进行,给德育效果大打折扣。广西大学开展的心理健康系列活动一定程度调节了校园紧张的学习生活,为德育的高效性铺平了道路。

  大学生最终都会进入到社会这个大熔炉,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远远不足以处理初入社会面临的所有问题。大学校园教授的是文化知识,在教授文化知识的背后是“受之鱼,授之于渔”的技术和能力。大学生逐渐形成个体独立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游刃有余。校园文化活动是以隐性教育的方式给予大学生思想观念、道德观念、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影响。校园文化活动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活动的参与中逐渐地培养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组织和管理的能力等等。现在社会需要的是理论与实践“两手都硬”的高素质人才,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陶冶和提升,可以为社会输送更多综合性人才。

  以广西大学“5.25”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为例,活动的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是“5.25”——“我爱我”。将大学生意识的着眼点由他人、社会转向自身上面,提醒大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关注自我,这一口号明确响亮,直指人心。大学生是兴趣广泛、充满活力的群体。把构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点放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趣味性强,才能激起广大大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获得更多大学生的关注与参与。

  但是,系列活动进行过程中,单个活动的宣传力度远远达不到理想当中的学生覆盖面。在单个活动与系列活动的整体性与连续性的宣传处理得不够细致和连贯,部分学生对于系列活动保持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感观印象。高校在举办校园文化活动时应当更新运作程序,引进项目化管理机制。将各种资源合理、有效地整合配置,从而达到一种项目设计最优的状态。在项目化管理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与社会上企业的沟通、谈判与合作培养了自身的独立性、工作积极性,锻炼了自己的创业实践能力;同时让社会、企业能够更直接地与这些学生进行交流和了解,对于他们选择储备人才起着堡垒作用。通过项目化管理,校园文化活动能够得到更多的校外资源,能够在经济基础与管理技巧方面得到更多的支持和保障,使校园文化活动的资金与智力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创新与发展起到了坚实的扶持作用。

  [1] 侯丹丹.浅析高校校园文化活动[J].思想教育研究,2009(6).

  [2] 张科,佘万斌.高校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7).

  德育发展是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与教育各个环节存在密切联系。如今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的主流趋势。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但青少年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较少,在成长中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因此,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使他们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校园各类活动是教师根据学生发展需求组织、设计的各类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相契合,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使学生在其中受到道德熏陶。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社会政治、文化等均发生了变化,学生作为校园主体,其思想观念等也随之改变。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学生德育工作更是难上加难。校园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现实生活贴近,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如在学生节时,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准备自己设计的产品,然后组织学生到社会上进行售卖,换得相应的报酬,体会父母生活的不易;或者进行爱心募捐、义卖等,围绕需要帮助的人群开展活动,学生集思广益,将筹集的资金用于帮助他人,可以让学生在付出中收获更多。

  教育学家认为,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素质等,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如学校组织的国防教育基地参观活动,可在现代技术的支持下,让陈列品具备视听功能、感应功能等。学生正处于求知欲较为旺盛的阶段,喜欢新鲜事物,在高科技手段的辅助下,增强体验式信息传递,改变以往单一的展示方式,能使展品更具时代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讲述过去的峥嵘岁月,以增强学生印象,发挥历史教科书的作用[1]。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树立国防意识,且能够逐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生活。

  与传统时代不同,现阶段的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凝聚力,合作意识较差。而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合唱比赛、军训、“一二九”历史短剧演出等各类活动中,可以使其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并学会与其他同学合作。如当学生参与军训时,在为整个队伍荣誉努力的过程中,可以促进其集体观念、团队精神的培养;学生之间互帮互助,也能够逐渐增强其对班级的归属感。另外,学校组织的励志合唱比赛和“一二九”历史短剧演出等活动,还可以在班级之间营造竞争氛围。学生为了获得优异的成绩,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合唱,从而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校园组织的各类活动最大的特点是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其某些品质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可以让学生自主参与和组织支教、募捐等活动,将募捐到的书籍、衣物等物品寄往贫困地区。同时,学生还可以利用寒暑假业余时间到困难地区进行支教,将自己积累的知识传递给这些地区的孩子。这样在给困难地区的孩子带去知识的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通过此类活动,学生能够对比感受到自己的幸福,从而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并逐渐养成良好的品格;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身也是快乐的,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2]外语教研。除此之外,低碳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学生也不例外。校园活动还应当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让学生注意自身的日常行为,通过共同努力来建设美好的校园和家园。

  中学德育教育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及阻碍因素的增多,对中学德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实践中,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活动,发挥其德育教育功能,如军训、支教等,在实践中强化学生品格的形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1]戴维书.论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对学校德育的影响[J].教学与管理,2012(24):39-40.

  素质教育要求学校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跨世纪的高层次的人才,把德育放在了第一位,可见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校园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富的容量和体育精神更具有教育功能。校园体育活动是校园文化活动中最活跃、参与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开展最广泛的、对人产生极其深远影响的文化活动。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就像跨入到一个小型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他们学会了与人交往、遵守纪律与规则、克服困难、公平竞争、积极进取、团结合作等,对他们学会如何做人有直接的教育意义。

  小学校园体育活动的内容非常丰富。根据《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加强学校体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主要方面,确保学生“每天校园体育锻炼一小时”。 其活动内容的选择应结合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各学校实际进行,做到既有规定项目,又有学校特色,同时,所开展的各种运动项目应达到一定的运动密度和强度,真正起到锻炼效果。

  2.大课间:学校应在每个星期至少安排一次30分钟的课间操,即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

  3.体育课:小学1-2年级每周为4节体育课,小学3-6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

  5.课余训练和运动竞赛:学校每年应举行一次运动会,选取一部分具有运动天赋或具有运动特长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系统的训练,代表学校参加比赛,为国家输送体育后备人才。

  小学校园体育活动以其特有的公平竞争、团结协作、自强不息的体育精神和魅力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小学生具有爱玩,好动的天性,他们非常喜欢上体育课。体育课堂中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着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为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一定要做到关心和爱护学生,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思想品德教育的经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体育教师要以身作则。体育教师应着装得体,举止大方,谈吐文明,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利用榜样的激励作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给学生讲述我国运动健儿在奥运赛场上的辉煌成就,讲一些孩子心目中的偶像的故事,如姚明、刘翔,他们在赛场上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美好形象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发现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机会,实时实地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队列队形的教学,要求学生在同一的口令下整齐协调地完成动作,从而培养学生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集体主义精神,发展反应迅速,动作准确、协调一致的应变能力。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他们会不自觉地将一些不良的习惯带到体育课中来。体育教师应对在队列、队形练习中表现不好的学生进行教育,指出他们的这种表现会造成整个队伍不整齐,影响集体。教育他们在练习中要刻苦认真、遵守纪律,做到“快、静、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

  体育教师应精心设计好每一节体育课,把教学内容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利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在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提高思想品德。例如:30米加速跑的教学用接力赛的形式,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比赛。各组成员为了赢得比赛的胜利,不仅会发挥出自身的最大能力,而且会和队员团结合作,为自己的队伍加油。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再如:两人三足的教学,教师先不讲方法,让学生两个人一组,自己去探索怎样才能协调一致?怎样才能提高速度?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思想品质。

  大课间体育活动作为现今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对思想品德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项目活动,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以大课间体育活动特有的趣味性、竞技性、协作性和娱乐性,使学生的潜能得到解放,使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能力、品质和性格在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进而焕发出蓬勃向上的朝气和青春的活力,为满足学生多方面的精神情感需要提供条件,也给校园体育文化注入勃勃生机。大课间体育活动不仅能起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所崇尚的一种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道德理念能得到体现;在活动中形成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自强不息、自信不止的道德品质,形成的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的精神正是学校应追求的人文精神。

  小学在每年都会举行各种项目的运动竞赛,课余训练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田径、乒乓球、足球、篮球、跳绳、30人31足等项目的训练。开展课余训练对于推动全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培养体育骨干,发现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在课余训练和运动竞赛中如何提高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体育老师正确的教育和指导起到关键的作用。

  首先,不断增强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就小学生的年龄来看,大约在8~13 周岁,在家受到父母的宠爱,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老师应该努力发现学生的优点,在训练中利用“定强度、定量”的方法不断增强其体能,同时要积极鼓励学生,不断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其次,体育老师要适当从严要求,对学生一视同仁。例如:在1000 米长跑的训练中, 体育老师应该分析有些学生不能跑完的原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一些故意不跑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让他们真正理解坚持不懈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再次,体育老师应该优化教学方法,运用巧妙的策略提高学生的德育能力。比如,在1000 米长跑的训练过程中,看到有些学生坚持不下来了,老师可以给学生放一些富有激情的歌曲,例如:《奔跑》、《怒放的生命》。同时,老师可以让落后的学生手牵手,慢慢地跑到终点,让学生们知道“坚持就是胜利”。

  在运动赛场上,体育老师要教会学生讲文明礼貌,遵守比赛规则,尊重裁判,做到“比赛第一,友谊第二”,与对手之间要互助互爱;在比赛当中培养学生为了集体的荣誉坚持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在落后的情况下,激励他们要紧牙关,不要放弃,一点一点地追赶上去;在失败的时候,多一些安慰,鼓励他们不要气馁,失败是成功之母;在成功的时候,给予表扬的同时教育他们不要骄傲,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辉煌。

  体育培养人的坚强意志、永不服输的精神, 体育能协调人际关系、提高心理调节能力以及能培养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 对承受失败的心理能力也有重要的作用。体育给德育提供理论实践的场地, 德育又可指导体育促进体育更好发展。体育与德育从来都是在教育活动中相互渗透, 相互影响的。

  [1] 张国琴.大课间体育活动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J].科教纵横,2011.02

  [2] 徐水明.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微[J].课程教育研究,2012.5

  [3] 袁小武.关于校园体育作为未成年人德育养成教育载体的思考[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8.08

  “亲爱的同学们,下午好!很高兴能在这个温馨的午后,大家准时收听‘听故事,学普通话’节目,我是普通话测试员老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的美丽故事是……,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是安徽省淮南师范附属小学广播站每周三下午信息课播出的“听故事,学普通话”广播节目,由校内省级普通话测试员老师自编自播。自从开办以来,“听故事,学普通线个春秋。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每期节目都讲述一个精选的蕴含丰富人生哲理和人生智慧的短小精悍的故事,把德育和推普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孩子们在一个个美丽的故事中学会做人。实践证明,这个广播节目深受学生和老师们的喜爱,开辟了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有效阵地,有着积极向上、深远的校园影响。

  2004年9月的推普周,学校要搞一个推普活动,于是校长找到几个测试员老师,和她们商量推普事宜,并希望淮师附小的推普活动不走形式,能持之以恒,并且利用好校园广播这一渠道,把推普工作和学校德育工作有机地整合起来,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的德育阵地作用。怎么整合呢?大家考虑到小学生年龄小、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于是“听故事,学普通话”这一校园广播节目也就应运而生了。虽然每位测试员老师都有自己班级的教学任务,但是对于这项崭新的工作,老师们表现出高度的热情和责任心。找故事,确定普通话训练重难点,提取思想品德教育精华,细细碎碎,精心准备,力求广播节目的高质量、高水平。小故事的育人价值、老师们的发音吐字,力求精益求精;故事中引发学生对于人生的思考,生命智慧的汲取,力求历久弥新。

  素质教育直至今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的任务和使命,“德” 育是教育的核心,而德育的根本就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形成健全的人格。现代画家丰子恺先生把人格比作一只鼎,而支撑这只鼎的三足就是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这三者和谐的统一,就是圆满健全的人格。而对真、善、美的追求,缺一不可。否则这只人格之鼎就站立不稳,显示的人格就缺损,就低下。

  如何在每期的“听故事,学普通话”节目中,引导孩子们既学会说纯正标准的普通话,又学会做人,形成健全的人格,让孩子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升华为人一生的追求?这是我校每一位节目编播老师不断思考的问题,也是她们不断尝试着的课题。老师们把节目分为几个层次: “一、导语;二、讲故事;三、提示语;四、教师带读词语;五、结束语”。 为了提高节目质量,我校编播老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故事选材要过关。老师们注意选定的故事,符合儿童年龄和心理特征,至真、至善、至美,短小精悍、积极向上。为了让故事的德育涉及面更广、更全面,根据当前社会状况和学生实际,老师们商议出每月确定一个主题,由一位老师负责,并查找大量的资料和书籍。当播音老师讲故事时,全校3000多名学生都能细听,一个个小故事犹如一碗碗鲜美的心灵鸡汤,最大限度的滋润着学校每一个孩子成长中的心灵。

  其次,故事中育人精华的提炼要准确到位,德育引导要适时。每位编播老师在选定故事后自己要把故事读透,领悟其精神内涵,提炼成德育重点。节目播出时,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述完一个故事,总要问学生“你从这个故事中懂得了什么道理?”引发学生的思考,当学生的心灵有所触动,似乎悟出点什么时,老师再进一步点拨,通过“提示语”的形式将故事中的德育精髓提炼出来,让学生明明白白地听故事,在一次次地感动中受到人格教育。学生中常常发出“哦”的感慨声,可见孩子们领悟到了故事中的真、善、美。

  再次,德育渗透和普通话训练有效结合,力求双丰收。一个个耐人寻味、精心筛选的小故事是学校德育渗透的载体,同时也是普通话训练的载体。一个节目两种功效,两手都要硬。“提示语”之后,老师会把故事中容易发音错误或容易发音缺陷的词语集中在一起,给全校学生进行诊断性训练。3000多名学生在那一刻同时训练,态度认真,声音整齐,效果良好。

  一个有意义小故事的魅力会比你最富有鼓动性的言词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会让你得到预想不到的效果。举两个例子说:

  如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它震垮了房屋和校舍,却震不倒全中国人奋发向上的意志和大爱无边的情怀!我校在当月周三的“听故事,学普通话”节目中播出了面对灾难系列,《救命稻草》、《在那生死一瞬间》让学生感到处于人生困境时,不要放弃真理和求生的欲望,尽力做到镇定、勇敢。哪怕是一个信号、一只小鸟,只要能给我们带来一线生的希望,都要为之做最大的努力;《废墟中的亲情》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血浓于水的父子亲情、浓浓的伙伴友情,人性的善良和真挚折射出的美丽光芒,使很多孩子都流下感动的泪水。

  再如,针对部分学生学习浮躁、心不静的现象,节目播出了《小知了学本领》、《心躁与心静》、《经营梦想》等故事,《小知了学本领》讲了一个一只想学本领的小知了,由于不专心,三心二意,最终一事无成,什么都没学到的故事;《心躁与心静》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讲矿工被困矿井中,由于心静找到出路而逃生;另一个是讲木匠干活弄丢了心爱的手表,他的孩子静心地听手表的滴答声,最终帮助木匠找到手表。这两个小故事,让学生感悟到在很多情况下,心躁是前进路上的绊脚石,而心静才能成功。《经营梦想》讲了台湾著名散文家林清玄为了儿时想去埃及看金字塔的梦想而奋斗一生,最终梦想成真,自己也成为一个成功人士的故事,教育孩子们为了美好的梦想,要敢于刻苦努力,坚持奋斗,梦想终究会成为现实。

  德育工作早已不仅仅是班主任、思品老师的责任,是所有老师的责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工作也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需要共同努力的长期工程。7年来,我校把每学期每一期的节目如实记录,捧着沉甸甸的记录本,一种厚重而踏实的感觉油然而生;翻看图文并茂的每一页记录,字里行间都凸显着我校德育工作无处不在、扎实有效。德育作为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教育,在我们日常德育工作中,往往过多的依赖于说教,教师常常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但学生由于缺乏感性认识,缺乏内心的感触,也就缺乏内心的共鸣,收效甚微。故事是教育者和青少年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一种理想的媒介和桥梁,以校园广播为载体,让学生在一个个美丽的故事中潜移默化地学会做人,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是指在较重大的节日期间,由学校组织,以学生为主体,以节日为载体,以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为核心,以具有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由学生参与的系列文化活动以及通过活动所反映出来的校园文化理念、师生的价值观念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因为根据需要层次理论,学校德育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之上,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广泛关注和参与,才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性。积极开展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以及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而且本身这种注重实践的德育模式也是与青少年身心发展相契合的创新德育模式。

  校园纪念日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亚文化,具有以下特点。

  学生能从各种校园纪念日活动中汲取丰富的多元文化价值,而且通过了解和熟悉各种国际性节日及我国传统节日及纪念日,可以使学生在感受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形成对历史文化及多元化的世界文化的认同,也为中外优秀文化的传承提供了良好契机。

  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纪念日活动中蕴涵着一定的智力价值,在这些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阅读、欣赏、参与、表演、实践等多种方式,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视听觉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及创新能力。

  由于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主题鲜明且内容丰富,不同主题的纪念活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学生的价值理念、思想意识、心智及人际关系的发展,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健康人格的培养。而且作为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亚文化,其或多或少受着主流文化的影响,因此也可以促进主流文化的推广与发展。

  学校纪念日文化活动由于其形式和内容都与学生较为贴近,因此可以使学生多渠道、多角度进行道德实践和情感体验,使学生在高品位的艺术欣赏、文化感悟中净化心灵、丰富情感以至提升人格。

  通过对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的德育功能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可以充分挖掘并利用各种纪念日本身存在的德育因素,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其将德育内容渗透到纪念日文化活动之中。教育工作者要深刻挖掘和利用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中的德育因素,切实将德育渗透到纪念日文化活动中,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校园文化的构建离不开传统节日及纪念日活动。因为这些节日本身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的信仰和思想观念,整合各种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使优秀传统文化能发扬广大。因而,作为政治象征的节日、纪念日便成为当代青少年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2.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社会公德教育

  传统民族节日活动中蕴含着民族传统的道德风尚、伦理思想以及审美情趣。在学校开展以传统方式庆祝纪念民族节日的文化活动,如端午节、中秋节等,既能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又能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德育工作者正确组织、引导学生开展纪念日文化活动,既可以与传统的优秀文化紧密联系,弘扬民族精神,又有助于公民道德规范教育实现生活化、大众化、行动化,体现时代精神。

  由于部分纪念日和传统节日是具有历史意义的,通过这些纪念活动可以尊重历史、追忆历史和缅怀先烈。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还原历史场景,使青少年穿越历史时空,置身历史的长河,触摸历史,感悟历史,这也是一种留存历史记忆的重要方式。而且大多数的纪念日往往是为纪念那些值得人们学习的人、值得举国庆祝的事件而设立的,在追忆、缅怀这些人和事的同时可以挖掘那些启人心智的道理,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视域、新要求、新境界指导纪念日文化活动不断创新,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健康乐观的心理品质和积极上进的精神风貌,对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一定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建设优良的校风、班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营造健康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要始终贯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精神教育这条主线,发挥团队、班集体“实践育人”、“活动育人”的主阵地作用,引导学生以体验教育、感受教育为基本途径,用纪念日的文化内涵激励、鼓舞、引导学生,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学校德育工作一定要从大德育观出发,组织和开展纪念日文化活动需要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全员参与、整体实施。在此项活动中,首先要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理解和把握纪念日文化的科学内涵,充分考虑其蕴含的德育内容。其次要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借助各种载体,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力争做到“全员关注纪念日,人人参与纪念活动”,这样才能真正践行大德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