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ort体育bsport体育

导航切换

联系电话:
021-66889888     1399998888

bsport体育

bsport体育

bsport体育登录:课程建设(精选20篇)

作者: 小编 来源: 网络   日期:2023-12-18 10:16

  目前,IT行业需要大量的软件开发人员,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安徽新华学院建成服务型外包人才培养基地。发展服务外包的关键在人才,尤其是一大批高素质的服务外包专门人才。

  我院在服务型外包人才培养模式下,以培养服务型外包人才为目的进行课程群建设讨论,例如,C/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作为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结合软件外包企业的人才素质要求,对软件外包人才培养和专业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对该课程进行了改革探讨和实践。

bsport体育登录:课程建设(精选20篇)

  课程结构有较大变化,根据教学大纲进行课堂教学也有较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C语言是C++的前驱知识,以C语言为基础进行讲解,主要讲解基本语法和主要的数据结构,如,分支、循环、数组,指针,但有些不常用功能,不做过多的讲解,由教师给出学习方法,学生自行讨论学习为主。

  面向对象部分C++,是教学的重点,围绕面向对象的四大特点进行详细讲解,主要讲解部分集中在封装、继承、多态。

  以往的教学方法往是先讲语法及语法格式,再讲程序,学生先接触一个抽象的语法,根本不知道从何下手,也无法理解语法的功能。

  本次教学中,以案例带动语法的形式,先给出一个完整的、有逻辑性的案例进行设计、分析、讲解,当学生理解程序功能后,再回头讲用到的语法,很容易接受并快速掌握。

  针对学科教育培养的学生易“理论强、实践弱”,不适合应用能力培养的弊端,我院从学生入学开始,在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2],就分阶段、分层次地、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项目实践能力。

  各实践环节均遵循“学习一实践一提高”的模式进行组织,也就是先根据教师课堂上讲授的案例学习,再通过课后及实验课进行模拟实践,进行独立的设计、开发,从而实现实践能力的提高。

  在课程结束,学生有了一定的程序设计思想后,课程设计阶段就会给学生布置一个规模较小的设计作业,要求他们独立完成,进 一步提高程序设计能力。

  课程设计同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主要是讨论MFC的界面设计与程序设计结合部分,MFC是C++的综合应用部分,也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精华,可以提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动手、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C/C++加大了课程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的比例,逐步强化学生的项目实践能力。在课程设计中,我们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发完成一个较小的项目,以此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规范意识,并要求学生编写项目文档,提升学生的文档阅读水平和文档编写能力。

  另外,通过积极鼓励学生参加软件设计大赛等活动,也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2)互动式教学使学生在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表达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

  3)通过文档的编写,使学生得到初步的查阅文献、阅读相关技术资料和调查研究能力的锻炼。

  教学实践表明,改革中提倡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本项目得到了安徽新华学院校级教研基金(2011jy028)的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1]郑天虹.深化大学考试改革,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2(1):32-34.

  [2]程琴.高校考试改革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J].医学考试研究,2008(7):682-683.

  [3]杨学为,廖平胜.考试社会学问题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推行“CEC—CDIO做中学”课程模式,学校和企业需要在相同利益诉求和“双赢”的前提下,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培养岗位技能人才,在企业中锻炼教师的实践能力,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根据企业网页设计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项目和流程开发工学结合课程,提高学生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使得学生节课后便能参与实际的网页设计项目,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与企业深度合作,选取适合网页项目交由学生完成,选派教师到企业中实践锻炼,并用自己的技术服务企业。教师和学生接手一些可操作的企业实际项目,由教师带领同学在校内模拟职场环境的实训室或企业实习基地进行设计制作,通过做中学的方式学习网页设计课程,其项目的难易程度由简单到复杂逐渐过渡,使得学生逐渐从初学者过渡到职业能手,并在适当的时机让学生到企业中参与实际工作,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的同时接触实际岗位,了解职场环境,促进职业素质和网页设计岗位能力的提高。

  课程内容应放弃以知识点为基础的教学内容,采用以网页设计岗位需求为主要目标来选取和设置教学内容,选取企业岗位应用最广泛的内容,筛选典型的网页项目,并将项目由简单到复杂进行排序设置教学内容,每个项目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知识和难度递进的,保证学生从基础逐级向高级进行学习,保证学生能够在课堂中边做边学。

  课程标准的制定需要合作企业的网站开发岗位的人员与学校任课教师合作研究制定。将课程大纲改成课程标准,能够更加准确的说明课程的任务、完成每个网页项目后学生应该达到的职业标准和职业能力,而不是知识点的罗列,应该是技能和素质的要求,明确教师和合作企业的任务,合理统筹安排课堂内容和企业实践要求,明确什么时间企业人员参与,明确什么时间实训设计,明确课程的课时标准,明确课程完成后学生所掌握的技术方法。

  课程教材需要随着网页设计技术的发展而更新,在教材建设中,校企合作编写符合“做中学”和CDIO模式的课程教材,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网页设计岗位能力、素质和行业规范的培养。从合作企业选取实际典型的网页设计任务,经过重组编排后形成教材内容,在每个项目的制作中讲解使用的技术、技巧和标准,并且每个项目任务要按照CDIO的思想,按网页项目的开发周期进行编写,按照构思、设计、实现和运行测试的顺序进行,每两年对教材进行重新编写或修订工作。

  VB作为非计算机专业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以达到信息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素质的要求。由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背景,导致学生对这门课普遍感到难以理解、缺乏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分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模式,改进教学理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

  微课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具有时间短、内容精炼的特点,可以作为学生在课后的碎片时间进行自主学习的辅助教学资源,基于微课的新型教学模式对于改善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

  1.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传统教学模式中,VB课程的课堂教学按照知识点讲解、举例说明、分析总结这一模式来组织教学。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能较好地保证知识的系统性,但因知识枯燥,学生被动地进行听讲并记忆,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较差。

  2.学生基础薄弱。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基础薄弱,缺乏必要的知识背景,很难适应程序设计的思维方式,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不能顺利完成上机实验任务,因而产生畏惧心理,大大打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学时限制。VB课程知识点多,包括界面设计和程序设计两个方面,但学时有限,所以每节课教师讲授的信息量^大,对于初学编程的学生来说,跟上老师的讲授进度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学需要向课外延伸。

  1.微课的定义。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微课的核心内容是针对单个知识点或某个教学环节的教学微视频,一般是教学重点、难点或答疑解惑,其教学目标明确,主题突出,内容简短。同时,还包含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微课时间短,一般为5到15分钟,学生可以通过移动学习或在线学习利用时间碎片学习微小知识单元,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很好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更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2.微课的特征。微课是一种迎合人们学习心理的新兴网络教学资源,具有以下特点[2]。(1)目的性。微课作为短小精悍的在线教育资源,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以最有效的方式和最短的时间解决实际教学问题。(2)针对性。微课内容具有针对性,用于阐述一个知识点、解决一个问题或者掌握一项技能,主题鲜明,内容简短,适合个性化学习和按需学习。(3)趣味性。相比较课堂教学枯燥乏味的讲解,微课视频生动有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4)网络性。微课作为新型学习资源,借助在线网络学习平台实施教学活动,能够适应移动学习、在线学习、混合学习或翻转课堂等多种学习方式。

  3.微课建设意义。(1)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微课是围绕某一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反复观看某节微课,直到理解掌握相关知识为止,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又能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微课视频短小精悍,聚焦于单个知识点,学生可以下载到手机,自由安排课外的碎片时间观看,往往更能集中注意力,避免了长时间枯燥的教学给学生带来的疲倦感,提高学习效率。另外,丰富生动地微课资源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微课需打破原有知识结构和教学体系,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重组,这也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另外,学生观看微课之后可以直接在网上进行提问、评价和反馈,促进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1.微课选题。在课后碎片时间里利用微课进行移动学习,就要求微课选题实用准确、内容生动有趣,形式短小精炼。可选取关键概念、教学重点、难点、课后拓展等内容,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讲解清楚,而且学习者很感兴趣,容易在短时间内掌握。

  通过对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知识点进行归类、整理,设计并制作了3种类型的微课:控件类微课、语法类微课和算法类微课,形成完整意义上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可持续的个性化学习和使用。控件和语法类微课属于知识讲授型,每一个知识点均用一个微课来讲授,还未掌握该知识点的学生可以快速、有针对性地进行补习。算法类微课主要针对实际问题讲述程序设计的思路和技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些同学虽然学会了VB的语法知识,但在用计算机编程解决实际问题时,还是比较茫然,不知从何下手。学生课后可以通过学习该类微课提高自身的编程能力,同时提升学习编程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微课教学设计。选题确定后需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是整个微课的灵魂,是展开各个教学环节的重要线索。因此,制作VB微课之前,整个教学团队对教学设计展开讨论。首先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确定微课教学目标。然后设计教学实施过程,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设计,自然而然地导入知识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逐步展开教学,完成讲解。最后,并通过设问和课后作业环节,给学生以思考、消化和练习的空间,确保对知识点的正确理解和掌握。

  3.微课教学课件的制作。根教学目标进行微课件的设计制作,为了生动形象地展现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件中使用了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素材,课件组织结构清晰、明确,沿着教学主题逐步展开,突出重点。

  4.微课视频的录制。设计微视频严格遵循实用、简洁原则。由于VB程序设计课程操作步骤较多,更适合录屏软件录制微课视频。利用计算机录屏软件将屏幕显示的教学内容、教师的书写和点评、教师讲解的声音录制下来,实现微课教学过程的视频录制。在微课教学中,微视频承担重要角色,可以让学生系统化学习知识点和相关技能。依照学生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所有微视频时间都控制在10分钟以内。

  5.微课配套资源的设计制作。微课教学资源除教学微视频外还有相关的配套资源,VB课程微课的相关支撑材料包括微课教学内容简介、多媒体教学素材和课件、练习测试及答案、学生的反馈等。所有这些都围绕一个知识点,构成一个主题明确的微课教学资源包。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观看微课视频,结合资源库实现自主学习。微课教学内容简介有助于梳理学生所学知识点,明确学习思路。微练习让学生巩固专题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和举一反三的能力。通过学生的反馈,教师可以对微课进行补充完善,使微课资源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微课使传统课堂教学突破时空限制,使教学资料的展示更加灵活与生动,实现对传统教学的完善和拓展。微课能够满足不同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和深度学习需求,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我思考能力。另外,丰富生动的微课资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1]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5-13.

  [2]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4,(6):24-32.

  [3]葛丽萍,计算机专业课程微课资源建设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2016,18(1):15-20.

  [4]陈晓红,蒋峥峥.微课在《VB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无线]褚红梅,何华芬.微课设计与制作的实践与思考[J].当代职业教育,2015,(12):89-93.

  摘要: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示范性课程,是高等学校教学水平的标志之一。本文以我院《会计学原理与技能》部级精品课程建设为例,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监等几个方面总结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和要领,旨在推进精品课程建设速度、提高教育质量。

  2003 年4 月9 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国家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会计学原理与技能》课程历史悠久,是会计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我院会计专业教师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并于2006 年被评为江苏省省级精品课程,2007 年被评为部级精品课程,2013 年立项为部级精品网络公开课程,目前正在建设中。笔者参与《会计学原理与技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现仅就该精品课程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所做的工作谈一些体会。

  1.制定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规定职业院校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时间安排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材、实施教学与教学评价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总体设计思路是: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课程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以主要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为基本目标,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实践活动中学习并掌握专业知识,这不仅加强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还增强了职业岗位能力,便于学生将来的就业。

  (1)依据该门课程所涉及的工作任务范围来选取学习项目,这是选取学习项目的基本依据。在学习项目的编排上则要根据该职业所特有的工作任务逻辑关系,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关系。

  (2)依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以及高等职业学院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职业技能形成的需求,将职业认证课程的学习嵌入到课程体系当中,同时在课程设计中确定该课程的基本知识点、动手操作技能等内容。

  (3)学习项目课时数的分配要根据各学习项目的内容总量以及在该门课程中的地位来进行核定。

  (4)程度用语主要使用“了解”、“理解”或“掌握”、“能”或“会”等用语来表述。“了解”用于表述事实性知识的学习程度,“理解”或“掌握”用于表述原理性知识的学习程度,“能”或“会”用于表述技能的学习程度。

  2.自编校本教材。包括基本教材和辅助性教材,辅助性教材主要包括自学指导书、习题册、实验指导书、以及相应的参考书籍。

  要实现会计专业技能课的模块教学,首先要有合适的教材,它是实现模块教学的核心。多年来,会计专业在教材的选用上基本上是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的格局。要打破这种格局,首先,基础会计主要讲会计记账方法、会计核算过程(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及主要形式、会计相关法规等;财务会计或企业会计、成本会计则按照各个子模块的要求编写成系列教材,同时要编写配套的模拟实验题及综合模拟实习。

  我们在2005 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基础会计学》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并改名为《会计学原理与案例》一书,于2007 年8 月由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已被评为江苏省精品教材、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此书在2010 年及2012 年进行了修订;还在《会计学原理与案例》的基础上编写了一本《会计学原理与案例学习指导、习题与实训》。2009 年,我们还编写了《财会基本技能实训》,主要用于学生的综合模拟实习阶段,全面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3.编制授课计划。授课计划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制的施教计划,是指导教学工作的主要文件之一。4.编写教案。教案是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结合个人教学能力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教案的内容实质上是该课程教学环节的设计,但其中最主要的环节是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设计。

  1.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包括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要打破过去“课堂理论灌输+ 课外布置作业+ 集中模拟实习”格局,按照操作性教学模式要求,实行“理论教学+ 讲练结合+ 模拟训练与测试”、老师精讲、学生多练,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方法。

  (1)通过案例教学,把抽象的理论问题变得通俗易懂。结合教材中较难理解的基础会计专业知识、专业术语、会计方法等通过案例进行剖析和点评,能把抽象的理论问题变得通俗易懂。并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课堂互动来替代从头到尾的理论灌输。选取比较合适的章节,首先设置了一些任务,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任务,边讨论边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这种“导学式”教学,改变了传统上课时教师单调而枯燥地讲解知识、单向传递知识等“满堂灌”的弊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同时也能够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

  (3)模拟情景教学来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相关实训室,把会计模拟操作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通过模拟操作,力求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模拟训练与测试。

  (4)组织各种类型竞赛,增强综合性设计训练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会计基础知识大奖赛、辩论赛、会计基本技能(点钞、小键盘输入、数字书写、珠算)大奖赛等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增强学生对会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把握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2.教学手段。除了要讲究教学方法外,在会计课程教学中还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网络化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

  (1)制作精美课件完善课堂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制作了全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声像并茂的多媒体技术现代教育手段并配合传统的教学手段,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

  (2)利用校园宽带网进行网络教学,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是在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地点集中进行授课,这不仅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而且,对于每一次授课,缺少了灵活性,授课内容不能够循环使用,无法重复和再现。我们在以下三个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一是开设了视频课堂,教学资料、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全部上网,并定期更新,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二是课程实践教学通过视频、flash 动画等直观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三是在课程网站建设中,设置了在线答疑,并指定专人负责定期回答学生提问,将课堂师生互动搬到网上,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目前,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介已是常态化,但在进行会计教学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⑴结合性。要使多媒体教学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机组合,突出重点与难点。⑵必要性。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而不是追求形式,有些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中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的几千年发展的结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因此教学媒介要有必要性。(3)启发性。多媒体教学媒介演示要能够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评监包括课程评价和课程监督两个方面,是课程建设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通过对包括“课程计划、实施、结果等”诸种课程要素及参与课程实施的教师、学生等不同形式的考核来评价和监督教学效果,其目的是调整课程的教学内容,优化和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课程评监主要包括学生评价教师,教师之间互评、教学督导部门评监以及企业和社会的评监。课程评价方法要定期与不定期、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课程监督要强化课程实施阶段的日常监督和控制,同时还要加强课程设计阶段的事前监督和控制。

  当前,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迅猛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计算机网络以其承载的信息量大、延伸的范围广、传播的速度快、交互方便等优点,逐渐成为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网络教育的有力工具。网络教育不仅突破了传统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实现了教育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共享,而且冲破了学校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藩篱,带动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它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利用网络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传输特性,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展示功能,实现教师、学生、媒体多向互动,体现教学的个性化和协作化;它提供学习内容的广泛性和形式的多样性,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基础、兴趣、习惯来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网络教学实际上是网络辅助教学,网络课程是网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网络技术发展异常迅猛,而网络教育应用历史太短,可资借鉴的经验有限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不少教育机构与个人对网络课程的认识肤浅,一味随着潮流,将零散的教学资料搬到网上,便认为完成了网络课程建设,甚至实现了网络教学,从而走进了网络课程的误区,使得对网络课程的理论研究与课程建设实践处于迷茫状态。

  我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和11项试用标准简介V1.0版》指出,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因此可作如下定义:网络课程是基于网络的关于专门学科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的总和,包括按一定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两个组成部分。网络课程是网络教学的基本单元,是通过综合教学设计,以计算机互联网络为主要交流平台建设的教学科目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总和,因而它既不是一些商业网站未经教学设计所设立的吸引用户的课程,又不是一般性的辅网络教学资料。

  网络课程是一个完整的专门的教学系统,一般意义上的要素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两个方面。按照教育技术学者的观点,网络教学系统的具体要素有教师、管理者、学习者、信息资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教学组织形式、学习环境、网络平台等。概括起来,网络课程要素包括四个部分:(1)专门学科的教学内容;(2)面向学科的教学资源;(3)基于网络的教学环境;(4)实施课程的教学管理。各具体要素均可归结到这四个要素的功能模块中。

  网络课程具有计算机网络的基本运行方式,即信息在后台储存,通过网络中介传送,前台以屏幕方式呈现。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网络课程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

  (1)开放性。网络课程的开放性表现为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它不仅在技术上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而且对所有个体开放,学习者无年龄、性别、种族差异,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受网络学习。另一方面,它的结构体系和内容安排能够让课程管理者(教师)方便地进行及时调整和更新。

  (2)交互性。在网络教学中,一方面,学生通过课件可以有效地获得图文并茂的教育信息,并可进行在线练习和测试,了解自己学习的掌握情况,即人机交互。另一方面,师生可以实现个体异步学习和同步学习,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相互之间可以通过发送E-mail或在线聊天的方式互动沟通,学生可向教师反馈教学信息,教师则可根据学生随时发送的教学信息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促进教学,学生之间的交互也可以进行协作学习。这种双向交互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通过视、听手段获取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协作性。网络支持下的学习更能体现协作的优势。网络群组管理员(通常为教师)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人物,引导、促进、帮助小组成员的协作学习,成员之间的协作学习能加强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共处能力和探索精神,不仅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和知识的掌握运用大有裨益,而且能提高网络课堂的交互能力,摒弃传统课堂中单纯的人机“刺激反应”的交互形式,并且对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4)共享性。网络课程不但可以利用已有优秀教师资源、教学资源,而且可以通过网络链接等多种方式引入国内外日益丰富的网上动态学习资源,并通过网络传送把课程资源传输给每一位网络学习者,从而实现最大范围内的跨时空、跨地域的资源共享,真正地做到“全球化学习”。

  (5)自主性。自主性指网络课程以教师为主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主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学习的主动构建者,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利用网络课程教学,可以让教师、学生通过讨论、合作、竞争和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完成一个确定的学习任务,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

  加强网络平台建设是网络课程建设的基础。网络课程是基于网络技术的教学环境,需要一个运行在互联网环境下的网络教学支持系统(教学平台),包括支持网络教学的硬件设施和网络教学的软件系统。随着人们对网络教学特点的认识不断深入,网络教学系统的开发也日臻完善,一些顶级教育机构纷纷开发了各具特色的教学系统,如美国的WebCT系统和TopClass系统,Arizona大学的Polis系统,清华大学的网络学堂(网络备课系统和网络辅助教学系统)等。在开展信息化、数字化校园的今天,要开展全校性的网络教学,学校就要重视校园网络服务器和和网络教学支持系统等硬、软件设施建设,并加大投入力度,研制或引进支撑网络课程所需要的硬、软件环境,创造网络课程建设条件,推进网络平台建设。网络平台一定要上升到全校统一的高度,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对网络平台建设,要各校根据实际需要及发展来选择自主研发或引进,要坚持平台运行稳定、功能强大、操作方便、快捷原则,坚持易于更新、升级和维护原则。

  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是网络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现代教学理念下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网络课程资源是指基于计算机网络支持课程教学的相关资源,广义上讲,可以将其范围扩大到一切有助于教学活动的任何事物,是由教育者、学习者、教学资源、支持系统等四个部分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从网络课程的结构上看,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学习指导、实验指导、电子教案、电子课件、视频动画库、图形图像库、习题试题库、教学讨论、疑难解答、心得体会、网络资源链接等。网络课程资源不是简单零碎地搬到网上,而是按照学科知识体系和网络教学的特点,对各种优质课程资源的综合集成和共享。另外,课程资源建设还应包括课程资源管理建设,即各项资源以数据库形式进行网络存储,具有完善的资源分类、检索、上传、下载等功能。

  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目的是为学习者提供所丰富的教学内容和乐于接受的学习方法,为教学者提供一种更优化的教学途径,因而网络课程资源建设要符合课程教学的需求,也要体现网络的时代特征,大力开发立体化教材和数字化学习资源,体现先进性和高效性;要坚持自我开发与引进外援相结合,体现个性,鼓励多样化发展,但又要避免重复性建设。总之,课程资源建设应做到开放、共享和提高。

  高质量网络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但需要便捷的网络平台和丰富的网络资源,而且需要课程的建设者依照学习模式和课程特点精心制作课件、组织安排教学内容。优雅的界面、生动的课件、丰富的内容无疑会增加学习者的愉悦感和吸引力,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大有帮助,这就要求课程的建设者能熟练掌握网络平台的各项功能,并具备制作多媒体课件的一般能力。提高教师队伍的课程建设水平,必须从三方面做起: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自觉将注意力投入到这方面来。其次,学校要重视加强对教师多媒体技术培训和考核,使之掌握常用图形、图像、声音等数字化文件获取和制作技术。最后,学校要注重对网络平台软件系统功能的展示和推广。高质量的网络课程不是简单地将丰富生动的课程资料的上网,而是依据网络平台系统功能和结构,科学地组织和编排教学内容,形成连贯的、系统的学习单元。教师队伍的技能培训是网络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始终坚持下去才能取得成效。

  网络课程的内涵随着网络技术、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而不断丰富,课程建设始终应坚持树立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从平台选择、课程设计、资源建设到课程管理都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加强网络环境下新教学模式的研究及网络课程的进一步开发,努力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多样化网络教学模式。

  [1]马红亮.网络课程的概念及特征[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6).

  [2]杨晓丹.浅谈网络课程的特点及设计原则[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9).

  作者简介:黄山(1980-),女,湖南长沙人,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甘肃 兰州 730070)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科技计划资助(项目编号:0916RJZA052)、兰州交通大学网络课程建设教改项目的研究成果。

  学生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课程学习和工程实践过程来完成,“建筑工程概算”课程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理解和掌握工程概预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练运用工程概预算软件进行各种工程建设投资项目的造价编制、理解大工程项目管理本质是该课程对培养高素质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定位。[1]

  通过多年的努力,兰州交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的发展和优化对学生就业及专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我们和广联达、鲁班等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多次在我校举办“甘肃省高校广联达杯算量大赛”和“西部高校工程管理论坛”,提高了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知名度,反过来也促进了工程管理专业的就业和人才培养。

  在调研各高校“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对管理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对课程建设进行了重新定位和梳理,提出“顶层设计、整体优化、突出特色”的建设思路,依据“重实践、求创新”的原则,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实践和总结,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形成系统化课程教学资源,突出课程工程特色。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完整、合理的工程实践培养体系,把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融入到课程建设之中。

  本专业开设的“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是一门知识面广,区域性、技术性、专业性、实践性、综合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课程,是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而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渠道主要集中在施工单位、建设单位、咨询单位等。因此,掌握建筑工程概预算定额的基本原理及应用,掌握建筑工程概预算的编制方法与审查方法,掌握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掌握计算机在建筑工程概预算编制中的应用,使学生具备进行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和造价咨询的基本能力,是开设本课程的主要目的。

  近年来,我们积极开展“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师资方面,形成了老、中、青的合理梯队,主讲教师都在职攻读了博、硕士学位,且都参加了广联达等专业软件的培训,并在设计院等单位参与众多的实际工程项目,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教材方面,编写了多部高质量教材。课件和教辅建设也有了一定的积累,初步形成了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实践教学方面,每年都邀请广联达、鲁班等企业讲师进校讲授实训课程,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和实习,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促进了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2]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没有一个合适的网络平台展示这些教学成果。其次是缺乏顶层设计,没有系统化整合教学资源。最后是学生实践能力还需要继续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仍需进一步优化。[3]

  结合“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建设实际现状,按照精品课程要求及内涵,借鉴国内部级精品课程建设以及立体化教学资源开发的先进经验,从顶层进行设计和规划,着眼于课程的整体优化,反映我校“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的教学特色。在组织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系统配套的改革;将授课、讨论、实践、考核、教材等教学环节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方式,将基础课程教材、专业课程教材配套建设,加强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多媒体软件、电子教案、教学资源库的配套建设;积极整合已有的教学资源和成果,补充不完善的教学资源和薄弱环节,将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及时融入教学,形成系统化的网络教学资源,从而不断发展和完善“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的建设。

  (1)“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已形成众多的教学资源和成果,形成了“重实践、求创新”的课程特色。但这些教学成果比较零散,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和优化。所以我们拟对课程的教学资源和成果进行分类,按照顶层设计、整体优化的思想,构建系统化的教学资源框架,对薄弱环节进行补充和丰富。

  (2)课堂采用教学—建模—教学的方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利用实际工程案例,在进行理论教学时,用软件建模形成工程实体。一方面,学生在建模过程中能不断充实专业知识,理解工程构造原理,通过直观效果图、算量步骤等帮助学生理解计量规则等。另一方面,用专业软件操作实际案例,可以帮助学生熟悉软件操作过程,培养实践动手能力。这样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也能把他们带入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

  (3)根据课程特性,确立以“教为主导,学为主题”的思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上台用专业软件操作实际案例工程,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以课程建设为中心,对整个资源进行优化,建设“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利用学校网络资源,及时将取得的教学成果展示给学生,构建起开放的、系统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同时,提供课程建议和教学资源补充平台,不断丰富和完善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该课程已进入校网络课程建设的第一批名单。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依照精品课程建设要求,从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建设、实践教学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建设等多个方面整合已有的教学成果和教学资料,形成分层次的“建筑工程概预算”网络教育课程。

  目前,我校已经搭建好了全校网络课程教学综合平台(如图1所示),首批资助40门课程进行网络课程的建设。“建筑工程概预算”网络课程已获批复,进行了专门的师资培训和实践,这为构建开放、系统的“建筑工程概预算”网络教学资源课程解决了技术和资金上的问题,能充分保证网络课程的建设,促进学生“随时、随地、随愿”的个性化学习。

  改变以往理论课时过多、实践课时偏少、实践体系单一的情况。以核心课程群建设为中心,构建课堂实验、专题实验、创新实验、项目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企业实习、竞赛等多层次递进式的实践培养体系。通过与企业合作、企业赠送与购买的方式,在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安装业内知名的正版专业软件,如广联达造价软件、鲁班算量软件、PKPM造价软件、神机妙算软件等。让学生参加广联达等公司在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进行的各种培训,并为他们提供参与广联达软件全国算量大赛的机会,从而形成了多层次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对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动态多因素的综合评价,需要建立一种全面的、科学的教学评价方法。

  (1)评价形式多样化。采用“开卷、闭卷相结合,安排一次期中考试和一次期末考试,每次考试采用闭卷理论考试和开卷上机考试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方式。

  (2)评价内容多元化。包括对出勤、独立完成作业、学习态度、课堂提问、回答问题、积极参与教学互动的状态、小组中的贡献等方面进行评价。

  (3)评价主体多元化。改变只有教师进行成绩评定的方法,形成综合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相互评价的多元化主体评价方法。

  根据研究和实践,建立了课程合理、多元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信息熵和粗糙集的方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全面科学的评价方法,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了动态、多因素的综合评价,有效地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通过课程建设的不断实践和发展,促进了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形成了具有鲜明铁路交通、大工程应用特色的课程建设体系,培养了一批批基础理论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踏实实干的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充分得到铁路工程、建筑工程等大型企业的认可和青睐。反过来,人才培养的认可提高了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知名度,促进了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的投入,不断完善了课程的建设,在课程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之间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在今后的课程建设中,将进一步完善“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新模式。

  [1]鲍学英,等.兰州交通大学工程管理省级特色专业建设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1,(4).

  学校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的意见》有关精神,按照“目标明确、改革创新、师资优化、条件先进、管理严格、教学优秀、质量一流、成果突出”的总体要求,坚持课程建设科学规划,重点突出的原则,加强过程管理,注重学生应用,多措并举,不断推进课程建设工作。现建有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21门,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师资队伍、优质的教学内容、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先进的教学管理的示范性课程。

  一是对学校在建的1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21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不断进行完善、充实,使其充分发挥带头辐射作用,不断提升课程建设质量。

  二是明确课程建设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2016年,我校制定了《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课程建设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就课程建设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建设指标、评价标准等五个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对所有达到建设周期的重点建设课程,按照此评价体系和标准有步骤、分层次的开展课程建设质量评估和课程教学质量评估工作,稳步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三是做好校级重点课程建设质量监控与指导工作。2017年,我校组织评审专家对2015年立项的16门课程进行了中期检查,充分掌握了各个课程建设项目的进度和基本情况,并提出了项目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内容。学校定期召开课程建设研讨会,帮助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组教师理清建设思路,明确建设目标。

  四是积极开展课程资源与平台建设工作。学校要求每一门建设课程都要制定明确的课程资源建设实施方案,做好教学录像、演示文稿、试题库、案例库、专题讲座库、文献检索系统等优质教学资源建设。2016年学校结合实际需求,开发了在线课程中心平台。教师依托平台进行课程建设,从完全依托线下教学,过渡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学生通过课程平台进行在线学习,基本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学习需求。

  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等文件精神,突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提出“三层次教学设计”,满足学生自学和辅助课堂教学的需要,建设方便学生自学、交互和考核的网络课程。

  创建较高水平的富有学校特色的网络示范课程,为多媒体课堂教学提供重要的辅助方式,为学生自学和选修提供网络课程资源。

  初步制定网络示范课程建设的相关规范和标准(如网络示范课程建设的基本栏目与基本要求、评审程序、合格验收标准等),并在建设过程中逐步完善和修订。该项目从网络示范课程的栏目设置着手,在以学生为中心、以三层次进行教学设计思想指导下,突出实用性,对原有精品课程的栏目数量砍掉约一半,只保留方便学生学习的10个基本栏目,并提出了基本要求;提出了“三层次教学设计”,强学内容与多媒体的充分整合;实施课程全程录像,丰富教学资源,建设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示范课程。

  笔者所在院校建设的网络示范课程均为医学类基础或主干课程,影响范围广、受益面大,教师在建设过程中注重教学设计和应用效果,为学生提供了表现形式丰富、设计科学的学习资源。

  为进一步分析建设效果,设计了调查问卷,对145名学生和多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二年级学生(在所学课程中至少有1/2主干课程上网)65名,三年级学生(在所学课程中至少有1/2主干课程上网)50名,一年级新生30名(学习的课程以基础类课程为主,全部上网),教师10名(副教授以上职称、参与教学并且主持建设网络课程)。

  (1)各学科普遍重视利用三层次教学设计进行课程建设。三层次教学设计是按照课程整体、章、节(单元)3个层面制定的教学设计。在网络课程建设中的表现形式:在课程简介中体现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在学纲中体现章教学设计,在学习纲要中体现节(单元)教学设计。调查结果表明,认为体现出“三层次教学设计”的网络课程的学生达73%。

  各学科能够充分利用文本、图像、图形、动画等多种多媒体素材与课程内容整合。大部分教学内容均按章节顺序编排,结构明晰,检索方便。88%的学生认为自学网络课程导航十分便捷。

  学习纲要栏目课程内容系统完整,并充分与多媒体进行有机整合,撰写出学生容易看懂的多媒体电子教材,结合授课录像等辅助学习,让学生较为轻松地学到一门课程的知识。有87%调查者认为网络课程能满足自学课程需要,与大多精品课程及OCW(开放课程课件)仅给出教学大纲和多媒体课件不同,学习纲要受到学生欢迎。

  (2)各学科比较重视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各学科提供了比较丰富的、表现形式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如图片、音视频、动画、名词术语、研究论文、教学案例、参考文献、专题网站等资源类型。

  多媒体课件作为课程体系中的一个“点”,学校非常重视,从2006年开始每年对全校多媒体课件进行审核,使教师制作水平逐步提高,多媒体课件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和教学管理部门及同行的认可。

  教学录像与精品课程也不同,并非仅仅录制几节示范课,而是对课程全程录像,涵盖了理论课和实验课;对重要的知识点录制问答录像;为拓展学生知识面,还录制讲座录像,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录制过程中严格把关,为防止出现“课堂教学视频化,纸质教案银幕化”,在录制前对多媒体课件进行审核,对教学时间、教师仪表等方面也做出了具体要求和规定,并且每个教学录像都设置了目录索引,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课程资源”、“课程录像”和“学习纲要”是3个最重要的学习栏目,所占比例分别达到调查者的22.70%、19.15%和16%。

  (3)网络课程教学效果得到了认可。关于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对比,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网络课程能辅助课堂教学的人数占96.05%;认为网上自学课程与课堂教学是并列学习形式的人数占61.35%,需要观察的人数占27.45%;认为网上自学课程高于课堂教学学习效率的人数占44.45%,后者高于前者的人数占33.05%,二者一样的占22.50%。结果表明,网络示范课程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多数认为网上自学课程与课堂教学可以成为并列的学习形式。

  师生充分肯定了栏目的设置,认为能突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体现课程整体、章、节(单元)三层次教学设计,凸显多媒体学习纲要和课程录像两大建设重点,实现自学、交互、自测等功能,总体评价:基本成功、比较满意、值得推广。网上自学课程是与课堂教学并列的一种教学形式,对于学分制、弹性学制的实施和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有重要意义。

  (4)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相比的优势。与精品课程相比,网络示范课程从学生视角出发,简化栏目设置,方便学生学习;课程录像包含全部教学内容,不同于精品课程仅展示少数几节示范课;重视多媒体课件制作和学习纲要设计,不是精品课程和开放式课件(OCW)中课件和教学大纲的简单罗列。

  笔者所在院校有专门的精品课程录播教室,课程录像采用自动录播设备制作,将教师视频、声音、教师电脑屏幕同步录制生成“流媒体课件”,具有制作周期短、分段导航、临场感强、降低对网络带宽的需求等特点。但是,出现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具体表现在:部分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在录制过程中因不需要学生参与而缺乏激情,课程录像的互动效果不如真实的课堂教学;教学录像时间太长,与课堂教学不同,学生长时间面对电脑屏幕,容易疲劳,注意力分散,学习兴趣下降。

  一般认为, 网络教学资源是指网络上所有可能对教学活动有帮助的信息资源。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角度看,网络教学资源在支持教学发展和改革的进程中需要经历信息共享、教学支持和特色构建三个阶段。

  校网络示范课程对教学资源的应用还处于第一阶段,课程中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料,随着建设的深入,各学科积累的素材种类繁多、数量庞大,教师缺乏规范管理与设计,缺少对学习资源的特性分析(如针对性、 启发性、整合性、扩展性等),对这些素材的质量、难度等级和技术标准没有进行有效的分类,个别课程还存在着只求数量不求质量与效果的现象,另外由于缺乏资源数据库的支持,师生上传和检索资源也受到限制。

  网络课程建设需要长期、不断更新,需要不断完善管理机制与激励机制,积极改善网络辅助教学的设施和条件,以满足师生的教学需求。笔者所在的院校已初步建立了网络课程建设和运行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制定网络课程建设规划,完善评价体系和激励措施,鼓励、引导教师开展网络课程建设。除了对网络课程有经费支持外,建议网络课程建设应用成果与传统课堂教学成果同等对待;选设一些公共课程或选修课进行网上学习与考核,给出相应学分,促进教师建设课程的积极性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建议学校与其他院校、企业联合,共同建设、使用网络课程,从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更大范围的共享;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并非提供给的资源越多,学生学习效果越明显。资源太少,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资源太多,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

  建议通过校园广播、电台、学生社团活动等多种方式加强网络课程的宣传推广,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促进网络课程的广泛应用。对建设效果较好的网络课程面对社会开放,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广泛传播,服务社会。

  [1]陈文捷,王永波,王涵,等.三层次教学设计在生理学教学中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3).

  [2]蒲善荣.高校网络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探讨[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0(5).

  [3]李俊生.高校网络课程建设研究[J].电脑开发与应用,2011(5).

  [4]张润芝,张进宝,陈庚.网络课程质量评价实践及学术硏究评述[J].开放教育研究,2011(4).

  自IBM公司宣布Java成为其程序开发的主导语言开始,Java语言作为一种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青睐。为了满足企业对于高效、实用代码开发的需求,更多新的理论和方法被引入到Java语言中,这进一步促进了Java语言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与Java语言体系的膨胀性发展形成鲜明的对比,高校在Java语言内容讲授方面呈现出缓慢发展的趋势,这进一步拉大了企业需求和高校教学内容间的鸿沟。如何弱化甚至解决这个鸿沟,已经成为Java语言教学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该问题,沈阳工业大学软件学院Java程序设计课程组提出了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建设目标。总体思路是:以课程内容的建设为主线,追踪Java语言的发展动态,对课程内容进行动态的调整;按照企业需求,对课程内容进行局部调整;完善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增加实践环节,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对知识的掌握;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促进学生巩固知识。建设目标是:培养掌握Java基本内容,具有一定程序开发基础,基本适合企业需求的学生。本文将根据总体思路和建设目标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对Java程序设计课程建设的研究成果和未来构想进行阐述。

  课程内容建设是Java程序设计课程建设的核心,是影响企业需求和高校教学内容间鸿沟的关键因素。课程内容的建设主要包括内容的动态更新和内容的局部调整。由于Java语言的开源特性,在SUN公司被收购之前Java语言的更新来自于几个方面:SUN公司完成的内容更新、一些研究组织完成的内容更新,甚至所有从事Java开发的工作者完成的内容更新等。这使得Java语言从诞生之日起其内容就急剧膨胀。早期的内容侧重于通用程序的开发,而今天的内容开始针对不同的具体用途的应用程序开发,以适应应用程序开发周期缩短的需要。针对指数性增长的Java语言内容,如何采集信息,如何整理信息,如何选择信息,以及向学生讲授哪些信息等成为内容更新的重要研究内容。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造就了一个网络时代,通过网络可以搜集Java语言的最新材料,例如在SUN公司被收购前登陆其主页可以取得JDK(Java开发工具包)的最新版本,可以下载一些测试程序,可以取得一些最新研究成果的电子文档等。通过对一些知名数据库的搜索可以了解Java语言的最新发展动态。通过著名的搜索引擎,如Google、Baidu等输入特定的关键字也可以搜索Java语言内容的电子材料。此外,通过最新出版的书籍可以了解Java语言的发展动态,以取得Java语言的最新内容。目前,课题组对Java语言内容进行采集的主要途径就是网络和书籍。

  从Java语言内容采集阶段取得的信息是庞大而且种类繁多的。若逐一整理、归类,则势必浪费大量的时间。毕竟课题组教师的人数和时间是有限的。课题组提出了全局整理和局部归类的方法。所谓全局整理就是构造一个服务器组,按照Java语言内容的来源存放所下载的内容,例如从SUN公司主页下载的内容就存放到SUN的目录下,并且可以通过建立子文件夹进行内容管理。所谓局部整理就是根据目前的需要,建立主题文件夹,该文件夹包含主题相关内容,后期的内容选择和归纳针对该文件夹进行。

  大学本科教育以讲授基础内容为主,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辅。遵循着这样的一种思路,在对Java语言内容整理的基础上,利用开课前的半学期遍历拟更新主体的文件夹。内容的选择需要考虑到内容的基础性、前沿性、先进性和完整性,使学生不仅仅了解该内容,而且能够使用所学内容去解决实际问题。

  在进行Java语言内容的选择后,围绕着已经积累的内容和所选择的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局部调整,然后完善相应的教学材料,例如讲义、教案等。在开课学期,把研究的内容讲授给学生。

  完成Java语言内容的动态更新仅仅是一个开始,为了弱化甚至解决企业需求和高校教学内容间的鸿沟,还需要考虑到企业的需求,毕竟学生毕业后需要到企业中去。目前,获取企业需求的方式主要包括:通过与企业中使用Java进行应用程序开发的程序员沟通、通过登陆企业需求网站了解企业对Java语言的需求等方式。根据所取得的企业需求、学校对学生的要求、Java语言发展的未来趋势等通过Java语言内容动态更新阶段取得的内容进行局部调整。

  课程内容建设是Java程序设计课程建设的核心。然而,如何建立课程团队,以更有效地实现课程内容的动态更新;如何把研究成果讲授给学生,同时取得较好的效果等也是Java程序设计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弱化甚至解决企业需求和高校教学内容间的鸿沟起到重要的作用。下面阐述课程团队建设、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成果。

  在早期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着这样的一种概念,针对一门课程而言,课程团队中的教师应该是教同一门课的。这种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合理的。然而,就Java课程而言,正如这种语言所倡导的开放源码一样,需要的是相关学科的不同思路的引入。从这个角度上讲,要求课程团队中的教师应该是教同一门课的观念有些陈旧,甚至可以说是不符合时代的潮流。就Java程序设计课程而言,研究组以教Java课程的教师为主,还包含C++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软件测试,以及数据库等方面的教师。这种组成结构从外观上看是拼凑,然而通过课程团队内的沟通可以有效地解决很多问题:(1)从面向过程编程到面向对象编程的过渡问题;(2)如何从应用的角度,如数据库开发、网络应用程序开发等,使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Java语言;(3)采用Java语言开发的软件的测试问题;(4)探索不同的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的异同,便于学生学习其他的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

  课堂的时间是宝贵的,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向学生讲授Java语言的基础知识。在内容的讲授中采用强调“知识涵盖和重点突出”的方式,不仅仅使学生了解Java语言,而且掌握Java语言中的核心内容。在第二个阶段,给学生留出自学内容,这些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Java语言中的核心内容。教学过程中通常存在着一些现象,如有些同学对本次课所讲的重点内容没有完全掌握;有些同学即使掌握了,在下次课也没有印象。这个阶段的存在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在第三个阶段,在下次课进行提问,以了解学生对上次课重点的掌握程度,以及给不自觉的学生起到督促作用。有些学生宁肯教师站在讲台上从头到尾地“喋喋不休”,也决不愿意自己看十分钟的书,或动手做几道题,这个阶段的存在可以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在第四个阶段,充分利用上机时间使学生深入地掌握Java语言中的重点和难点,以便进一步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第五个阶段,安排时间对Java语言中的核心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中国有句古话,学而时习之,不易乐乎。Java程序设计教学模式正是遵循着这样一种思想,并且体现着以人为本思想。课题组在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后,发现收效是比较显著的。

  教学方式的合适与否需要通过教学效果来确定,从Java程序设计课程开设至今,研究组已经尝试了多种教学方式,如“课上理论教学+上机实践教学”方式、“课上理论+课上部分实例演示+上机实践教学”方式、“课上理论和实例结合+上机实践教学”方式等。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确定了“互动+欣赏”的教学方式。通过互动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种互动遵循着“课上理论和实例结合+上机实践教学”方式,通过鲜活的实例使学生能够参与思考,以变被动为主动。针对Java程序设计而言,一个鲜活的实例胜过长篇大论。此外,通过欣赏方式增强学生学好这门课的信心。课程组在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后,发现效果是较为显著的。

  近几年来,很多高校对本校的课程搭建了网络平台,例如Java程序设计网络平台、数据库网络平台、数据结构网络平台等。这些网络平台的搭建增加了教师与学生间的信息交流,使学生在课后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巩固所学内容,并对相应课程有更深入的掌握。经过了这些年的发展和完善,可以不夸张地说,网络平台不仅是教师和学生间信息交流的窗口,更是“辅助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在进行了几年的建设后,沈阳工业大学软件学院的Java程序设计网络平台已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不仅包含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等教学材料,而且可以允许学生上传作业、通过留言板完成教师和学生间的交流等。然而,作为辅助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用于弱化甚至解决企业需求和高校教学内容间鸿沟的手段,尚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如教学引导、教学内容扩充、案例扩充、教师与学生间交流方式的丰富、资源站点推波等方面。

  对于刚开始学习Java程序设计的学生而言,网络平台向他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新奇的,一些具有较好自学能力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学习更多的知识,而另外的一些学生可能因为早期的学习陋习不能从网络平台获益或者获益很少。因此,教学引导应成为网络平台建设的重中之重。其内容包括:针对具有不同Java基础的学生,应该遵循的学习路线;学习内容的连续性;所学内容与企业需求间的联系等。

  在课堂上,教师会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内容的局部删减。然而,删减的内容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出现,以便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自学,或者与教师进行私下沟通以扩充知识。此外,提供与每堂课相关的大量电子材料,以便使学生不仅仅掌握基础知识,而且知道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在课堂上引入案例教学是有效的教学手段,然而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可以对每堂课的内容添加一些相应的辅助案例。通过逐步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使学生从熟悉Java、掌握Java,到热爱Java。

  目前,在教师与学生间交流方面,网络平台主要采用的是在线答疑、E-mail沟通以及在线作业的提交和审批等。在线答疑的缺陷是教师不可能24小时在线,E-mail沟通的缺陷是缺乏实时性,而在线作业的提交和审批的缺陷是交互性差、周期长。实际上,今天网络提供给了我们很多的交流方式,如BBS、视频聊天等。这些方式经常被用于用户间的沟通,一些学校也在尝试着把它们应用于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这些方式的采用不仅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间交流,而且通过学生间的信息共享可以有效地解决早期方法的缺陷。

  随着越来越多的从事Java编程、或者热爱Java编程的人的加入,与Java语言相关的资源站点与日俱增。如何使学生更多地了解Java语言,向他们介绍一些经典的资源站点就成为一种迫切的需求。

  总之,Java程序设计从课程内容的选择到课程内容的教学,作为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有很多需要丰富、发展和完善的地方。特别是随着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出现,给Java程序设计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获取Java语言内容、如何把这些内容教授给学生,甚至如何推动Java语言的发展,已经成为Java程序设计教学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该问题的解决将直接影响企业需求和高校教学内容间鸿沟的弱化甚至解决。

  [1] 张刚,薛海龙.《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探索[J].沈阳工业大学高教研究,2009.

  [2] 张刚,牛连强.大学教育应以人为本[J].沈阳工业大学高教研究,2007.

  [5] 张刚,牛连强,等.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J].沈阳工业大学高教研究,2008.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往只有业界专业人士才掌握的网络、网页制作技术逐渐推广普及并被一般大众所掌握。网络课程制作与教学就是基于这些技术,利用Web上多媒体资源的良好交互性,从而进行的一种新型教学形式与实践。由于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需要借助大量的多媒体资源来进行拓展教学。网络课程的建设,就是要借助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优势来进行音乐专业课程教学与现代化技术的整合。这种基于技术、基于资源的教学对提高教学的效率与效果、促进音乐教育教学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当前利用各种技术、设备辅助教学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利用传统的电视机、录音机等类型的教学设备和相关教学资料来开展教学;二是利用Powerpoint或Authorware等软件来制作教学课件进行教学,这两种教学模式在辅助教学方面具有各自的特点。而网络课程在面向整个课程的课件建设、涉及大量的教学拓展资源实时应用的教学实践中,除了具有前两种教学模式的所有优点外,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容量大,通过网络可以实现资源、信息的交互应用和实时传播,不仅可以辅助教师的教学,而且可以支持学生的学习。

  下面通过表格对三种模式进行比较,我们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出网络课程所具有的优势。

  网络课程教学的实质是以现实课程为主要教学内容,依托网络技术,利用计算机对图、文、影、音等媒体的控制和处理的优势进行教学的一种新型教育的教学模式。整个网络课程建设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课程建设准备阶段、课程制作实施阶段和课程教学检验阶段。

  网络课程的教学实践是紧紧围绕着课程内容来展开的。因此,课程内容的精选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教师在准备建设自己的网络课程前,应选择适合的教材,根据教材的框架和内容来构建网络课程。在网络课件制作过程中,教学内容录入要按照Web页面的特点来排版,拓展内容和多媒体资源的应用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利用链接的方式进行树状存放,这样的安排不仅适合网络浏览习惯而且有利于学生明确所要掌握的学习内容,并运用线形(连续性)与非线形(跳跃性)相结合的方式来学习。

  网络课程所利用的拓展资源主要是指根据网络技术规范进行分类的文本、图像、动画、影音等资源。这里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有:一是资源的内容和质量必须严格把关,以保证整个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教学的效果;二是资源的链接点设计必须合理并能有效链接;三是资源的存储格式应遵循目前国际网络资源格式的通用标准以及我国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

  网络课程教学设计是网络课程教学顺利展开的重要保证。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网络课程教学设计不仅要参照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安排、设计,同时,还要合理考虑对网络技术、工具的有效应用和安排,以更好地展现教学内容。

  目前网页制作的软件有许多,bsport体育入口相对来说,利用Dreamweaver软件来制作网页,并使用相关的一些高级技术可以让网络课程建设更具专业性;利用Word来制作页面是最方便最简单的方法。Frontpage是微软公司专门为具备初级网页制作技术的用户设计的软件,其技术难度界于 Dreamweaver和Word之间。

  网页制作模板主要是指各种没有实际内容的网页制作母板。利用模板进行网络课程建设不仅可以获得良好的页面视觉、具有稳定的技术支持而且可以节约大量的网页制作时间。因此,这种网络课程制作方式应该是广大音乐教师制作网络课程的首选。

  在有了很好的网页页面框架后,就可以进行文本的录入和教学拓展资源的添加了,资源的合理存放是保证今后获得准确查找的关键。

  链接是体现网络课程交互功能的重要技术,正确的链接可以保证各知识点之间有效地进行连通,让知识点逐步串联起来,以便于教学双方对知识点的梳理和掌握。在面对众多的资源进行链接时,应该保持制作思路的清晰以确保链接的正确。

  在所有课程页面制作结束后,建设者要对所有页面进行全面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并作好修正。

  这是网络课程从准备到最终完成的最后一步。在教学实践中对网络课程的实践检测主要是对网络课程的应用和教学设计的检验。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最初的建设和教学设计是否符合教学实际,适时地发现前期设计的不足和缺陷。所有的网络课程建设和设计都应该从实际教学需要出发,只有通过教学实践检测的网络课程才能算是最终完成的网络课程。

  网络音乐课程的建设是一个新的课题,更是一个新的实践。在实际的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对建设者的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技术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这就要求音乐教师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另外,就所处专业技术领域而言,网络音乐课程建设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音乐的交叉领域,而目前国内相关人才是十分匮乏的。按照当前音乐教师的基本知识结构,要完成网络音乐课程的建设,需要取得相关技术人员的大力支持,或者与技术人员合作,共同来开发网络音乐课程建设。随着网络音乐课程建设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发展,网络音乐课程的实践势必在将来的音乐教育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教学管理领域中的应用得到了迅速发展,产生了全新的管理体制—基于Internet/Intranet网络的教育体制,在这种体制下,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不受应用软件的限制,通过计算机网络可扩展至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甚至是全世界,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式管理。在基于Internet环境下,为方便学校对信息的与管理,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有效资源。精品课程建设对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有很大的帮助,在学校课程建设中起到示范的作用。《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的建设目的在于教师为学习者 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能更好地激发学习者的动机、主动精神和保持学习兴趣;以及能引导学生加深对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等。使学习者能够充分利用开放性的资源,同时在有限的条件下进行网络学习,以达到使内地院校与农牧学院对学习C这门课的资源共享,借鉴其先进的学习方法。所以,《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对大学学生学习C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

  本系统设计的目标是使教学更加方便,方便学生在家或寝室自己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也节省学生、老师的时间。本网站操作方便、更新及时、易于维护和管理,其功能分为:动态新闻、网上答疑、课程教学等。学生进入后可根据系统功能对该课程进行信息浏览,查看课件,查看动态新闻,提出、查看问题及学习等;教师进入后也可对课程的一些信息进行浏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回复;据此,要求系统需要有以下的功能:为使用户操作方便,要求有良好的人机界面。学生查看新闻,下载课件,网上提问等。教师查看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进行回答。

  本系统主要划分学生操作、教师操作2个大模块。其中学生操作模块包括查看动态新闻,在此模块中学生可以及时的查看C这门课的一些最新动态等;课程教学,该模块包括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大纲、考试大纲、电子课件、单元实践、单元测试、网上提问,此模块学生可以将自己在学习当中遇到的不懂的问题在网上提出来,老师浏览并回复后,学生可以及时的查看回复;查看基本信息,该模块主要包括该课程的一些基本信息,如:教学队伍,教学条件(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网络课程,参考文献),教学效果(企业评价,专家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以及政策支持等等这几个小模块。教师操作包括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网上答复、查看新闻、浏览课程信息等模块。通过上述各模块的介绍,确定了系统需要完成的主要功能,本网站系统的功能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回复信息实体:id(自动编号),q_id(提问编号),name(姓名),email(邮箱),body(内容),subdate(回复时间)。

  该系统创建了四张表,依次是:answer表:记录别人提出的问题信息。dayi表:记录老师回复学生提问的信息。new表:记录新闻动态的信息。zliao表:记录资料信息。

  系统中的有些功能实现需要连接数据库,这里把连接数据库的代码写在conn.asp,然后在需要连接数据库的里面用把其包含进来即可。连接数据库的代码如下:

  本网站使用ASP、CSS技术,以MS SQL Server2000为数据库存储资源,通过本网站,能够实现在线查阅有关课程的最新信息、下载课程的课件、观看课程讲座,并可以进行在线答疑等功能。通过此次网站建设,大大方便学生、老师、家长间的信息交互,使学生能较好地运用开放性资源,并能及时地将对这门课程的建议,这门课程的不足之处等信息反馈到学校相关部门,老师通过交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作出正确地回答,让学生更能全面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此门课程的积极性,保证教学质量。

  [1] 姜兆瑞,张璇.网页设计师完全手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夏邦贵,郭胜等. SQL Server数据库开发入门与范例解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为了充分了解济宁学院大学英语教学以及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我们对该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我们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征求各专业学生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看法和意见;同时,深入到各教学系,和各专业负责人进行座谈,了解各专业对大学英语的需求情况。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了如下问题:

  由于高校扩招,以及受招生政策的影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学生入学时的高考英语单科成绩以及入学测试成绩表明,他们的英语基础普遍欠佳,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而且缺少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没有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在实际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班额过大,学生的英语程度不一,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效果不佳。

  目前我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基本上沿用的是传统的课程模式。课程设置以英语基础课程为主,主要开设大学英语读写课和听说课,但是以读写课为主,听说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种传统的课程模式重视对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跨文化知识的学习,导致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差,跨文化交际能力,特别是母语文化英语表达能力不强。同时,这种单一的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学生英语学习的个性化需求,不利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由于学校办学经费紧张,教学设施投入有限,《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要求达到的“建设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还不能完全实现[1]。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平台尚未建成,网络化教学难以实施,大学英语自主学习难以开展,制约着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四)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教师是课程建设的关键因素。由于教师参与课程开发、课程设置、教材选用、课程讲授、课程评估等多个环节,因此,大学英语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的成败。王守仁教授指出“大学英语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教学能力有三个部分组成:英语能力(Englishproficiency)、研究能力(academicperformance)和教育技术能力(computerskills)。其中,研究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的‘瓶颈’”。[2]这一点在新建本科院校中尤为突出。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忙于上课,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教学研究,缺少问题意识和反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