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ort体育bsport体育

导航切换

联系电话:
021-66889888     1399998888

bsport体育

bsport体育

bsport体育登录:课程建设要求十篇

作者: 小编 来源: 网络   日期:2024-03-27 21:46

  高职高专网络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性工作。高职高专会计网络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它要求从专业需求出发,结合学校的建设规划,逐步建设优质的教学环境,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把网络课程真正建设为“示范性课程”。目前,对会计网络课程建设较为普遍的一种认识是:会计网络课程的建设就是把优质的教学资源通过网页或网站的形式出去,在建设过程中,以为只要相关网站建立起来,这项工作便结束了,这种认识是片面的。诚然,高职高专网络课程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实现优质的教学资源共享,但是这仅仅是一种教学资源表现形式。高职高专会计网络课程建设首先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技术手段、教育思想和教学管理制度,前期的调查研究、中期的开发建设、后期的不断优化更新维护等等;其次通过高职高专网络会计课程建设,能够促进学院相关专业的建设,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能够促进学院加大教学投入,提高教学手段、方式,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更新,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育环境。

  课程建设的内容一般应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等方面。其基本要求如下:

  (一)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根据学校的定位与特色合理规划网络课程建设,要以网络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通过网络课程建设提高学院整体教学水平。

  (二)师资队伍建设。网络课程要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主讲。要通过网络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并建立青年教师培养制度,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

bsport体育登录:课程建设要求十篇

  (三)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要准确定位网络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单门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改革的关系。教学内容改革应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大力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并积极探索用现代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改造传统教学内容的新路子,实现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同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应突出重点、难点,并留有根据技术发展及时补充和更新的“接口”,提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措施。

  (一)网上会计基础知识模拟学习与操作。网上会计基础知识模拟学习与操作是指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制作全新的、全面的会计核算的教学软件,严格按会计核算具体要求设计不同的模块,分步骤进行模拟操作;建立单项会计实验操作模块,同时设计综合的业务操作规程,使学生初步掌握会计核算的基础理论和会计业务的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和网络环境中的会计操作及要求,了解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职能的实现过程及步骤。同时,通过模拟实验操作,使同学们掌握供、产、销过程中的会计核算流程,做到全过程的会计实务一体化。教师要带领学生拓展会计专业业务知识水平,培养学生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去理解会计业务,适应信息社会给传统会计业务带来的冲击。这也要求教师一方面要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要熟练掌握互联网的运用,掌握会计软件的操作。

  (二)财务信息模拟分析与研究。财务信息模拟分析与研究是指教师模拟企业现实情景,提供财务数据、图表等实验材料,并从模拟企业情况或环境出发,设计有关财务问题;学生结合问题的性质,根据已有的会计知识,利用网络资源分析、整理相关资料,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这一教学方式,即教师设计问题,学生探索问题,其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财务问题的能力及发展学生分析、整理所需财务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不同研究阶段提供不同的指导,如在学生探究财务问题时,引导学生确定问题的重点及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现代信息技术与会计理论、方法的融合。

  课程主要是指学科存在教学目的和教学计划的进程。在教学进程中对教学质量有着一定的要求。课程也能够作为各类学校教育对象所需要学校的内容编排。课程就是包括课堂教学、课外学习等一系列学习活动的计划和规程,我国培智学校的培智课程属于国家和学校的两级管理。国家的职能视为培智课程的建设和开发提供指导性的原则建议,学校主要负责课程运作开发。建设培智课程主要有调查、制定、组织实施、评价四个主要阶段,培智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应该秉持着特殊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工作。

  培智课程建设主要有五个原则:生活化原则、功能性原则、生态性原则、个别化原则以及支持性原则。生活化原则主要就是指培智课程应该以教学生活化为基本导向,将生活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适应能力纳入课程中,将生活适应作为课程的核心;功能性原则主要就是关注学生最需要的,能够最大程度帮助其适应社会的能力的教学内容为课程核心。从而进一步满足特殊教育的实际需求。例如生活适应课程主要以活动为主,生活语文与生活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则应该选择学生需要的生活中的基本技能;生态性原则主要就是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和家庭的作用。例如可以在生活语文课程中选择“我的祖国”“我的老师”等主题的课程内容;个别化原则主要就是要充分了解学生特殊性,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需求来设置课程,课程建设应该尽量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支持性原则主要就是指课程建设和实施过程总要依靠现代化的设备和技术,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来适应学生和生活,从而提升生活品质。

  培智课程建设主要目标包括爱国主义、功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生活技能教育以及休闲娱乐教育目标。主要将学生培养为热爱祖国、具有基本的公德和法律意识,掌握基本生活技能以及健康的审美情况的独立个体。

  培智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和系统的工作,目前不论是在课程内容结构还是课程设计方面都存在各种问题。主要的各类问题是在试验中来总结课程设置的不理性。例如学科的比重过大、教材内容选择不合理、课后练习和问题设计不合理等。目前我国培智学校课程建设的支持系统缺失严重,这也是导致培智学校课程建设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培智学校的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功能,并不是简单的颁布指导方案就能够完成 [1 ]。其需要国家的一系列配套政策共同支持完成。2009年我国教育部、民政部等部门召开的特殊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系列的指导方针和建议。但是这些方针和建议的具体实施和操作却得不到应有的支持。落实方针的主体、流程、负责人、评价标准、监督部门等一系列问题都得不到解决。缺乏具体的操作措施,对培智学校课程建设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培智学校的课程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但是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无法提供坚实的保障,无法落实课程建设项目。即使政府的资金到位但是如何合理的使用资金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也是有待妥善处理的主要问题。培智课程的建设要得到规范性的落实就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充分发挥职能,秉持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理念,切实提高培智学校的课程建设水平 [2 ]。

  我国培智学校的课程建设已经进入了关键时期,多年以来的课程建设经验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但是要构建系统完善的体系还有待长时间的开发和总结。基于切实提高培智学校课程建设的科学有效性,首先需要充分了解国内外培智课程建设的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在对事实认真分析的情况下了解培智课程建设的过程、策略与方式等。其次,根据我国培智学校的教育对象,实践研究培智教育的理论性问题。特别是培智教育的课程理论,在总结前人经验成果的基础上,秉持着事物具有特殊性的原则,建设出与我国培智课程教育特点相符合的理论模式,从而进一步合理指导我国培智学校课程建设工作的开展。

  课程是培智学校开展教学的重点核心,其涉及到学校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在教育原则的指导下基于实现教育目标的目的开展的科学教学工作。因此培智教育理论研究者需要与培智学校实践研究者相结合,取长补短,深入探索培智课程建设,从而探索获得培智课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进而提出指导培智课程建设的价值理论与实践指导。另外,培智课程建设实践研究者也应该在理论研究者的引导下,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制定科学的、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目标 [3 ]。针对不同的学生来设置不同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从而进一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理论与实践的良好结合,形成互动灵活的管理价值是构建培智学校课程建设科学研究体系的主要目标,培智课程建设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

  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时间的工作,其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较高,对各类支持系统的要求也逐渐加深。培智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与培智课程建设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要实现培智学校课程建设高质量的开发就需要开展各项培训,切实提高教师对课程建设的认识,明确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从而提升教师进行特殊教学的专业技能和素质。培智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学习讲座、定期专业培训等方式来提高教师的能力 [4 ]。

  为了培养既有很强的专业技能又有一定的技术革新和应用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正确处理好理论适用为度和适当强化技术基础的关系。在这个关系中,课程建设至关重要,因为课程建设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性工程。课程建设不仅仅是字面上的理论授课,更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包括课程建设本身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又涉及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学科建设等。在这个系统中,课程建设是关键,抓住了课程建设这个关键,就可推动其他教学工作。

  目前我校机类制图课程建设不太符合实际要求,一个专业一门课程可能同时有多名授课教师,大家在上课内容的重点把握上会出现偏差,也不能较好地与相关专业要求紧密结合起来,这些都是由于没有明确的课程建设负责人进行整体把关和长远规划,教师在课程建设上缺乏责任心和积极性,造成课程建设滞后,与改革实际要求脱节。因此,探讨基于专业应用能力强化培养的机类工程制图课程负责制改革并进行相应改革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机类工程制图课程负责制是对学校机械类专业所开工程制图课程均指定课程负责人,由各课程负责人负责各自课程建设的各项事务。课程负责制的实行可以避免以往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可以有效规范教学秩序和课程建设。在课程负责人的召集下,课程的任课教师共同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学时分配、教学重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使用等课程建设的各项工作内容,可以使得教学管理工作变得更为有效和顺畅。同时,课程负责制使得专业建设更加有序,对专业建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结合我校现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汽车服务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和过程装备与控制等机械类专业,设五个工程制图课程负责小组,每个小组设有一名课程负责人,力争形成“任务明确,责任清晰”的课程负责制。每个课程负责小组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方法方面,都应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进行改革,着力于强化和提高学生必备的技术技能。

  遴选好课程负责人是课程负责制建设的关键,因此课程负责人应具有相关专业的背景知识,对该门课程有较好的研究和良好的基础,课程负责人的任务主要是该门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体系改革;课程负责人应提出该责任组中教师备课与讲课、辅导与答疑、批改作业、实验实习等具体要求和遵循的工作条款,使每位教师都对课程高度负责,对学生高度负责,保证授课质量。

  机类工程制图课程负责制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扎扎实实做好课程负责制建设这项工作,必须以一系列的措施保证。实行课程责任制,就是要求每门机械制图课程都有明确的教师负责建设,每门课程都要有明确的建设目标。结合应用型本科改革要求,要实施好机类工程制图课程负责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

  结合技术技能型应用本科人才培养的能力和目标要求,课程负责人要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制定好相关专业的教学大纲;分析选定或自编先进、适合的高质量的教材;结合专业发展的新技术、新理论,探讨更新教学内容,增添最新知识;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方法上根据机类工程制图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研讨式教学等;在教学手段上,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这一先进手段,达到图文并茂,使学生提高接受知识的能力;探讨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和方法,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探讨采取开卷、半开卷、闭卷、大作业等不同考核方法。

  机类工程制图课程改革要充分体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突出技术技能训练,达到高质量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就要求课程负责人进行机类工程制图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对工程制图实践教学内容进行革新。结合专业技术技能培养目标和要求,探讨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培养创新能力的实验内容、学时、实践形式的改革,提出实践教学需要的模型和教具,并与实验教师共同建设相应工程制图实验室,编写好相应实验指导书和实施计划表。

  为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工程技能,学习先进的成图技术与创新手段,课程负责人要深刻理解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积极推动意义,对培养具有严谨科学态度、深厚专业基础、掌握先进成图技术的“三创”型设计人才的重要示范作用,探讨机类工程制图课程与这些学科竞赛的相互促进结合机制,拓展工程制图教学体系,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训”,提高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提升学校现代图学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机类工程制图课程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切实增强学生技术技能。

  教育资源是教育教学所需的各种资源的统称。高校教育资源是高等学校拥有或者能够为其使用的,用于教育活动的组织、文化、信息以及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要素的总和。精品课程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优秀的教材为基础、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前提、以优化的教学内容为核心、以先进的教育技术为平台、以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为保障的课程体系。教育资源与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其中,教育资源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流的教师队伍”作为精品课程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一流的教师队伍”就是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必须把精品课程建设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利用精品课程建设这一契机,在推进课程建设中寻求师资队伍建设新的有效途径。

  首先,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的知识结构、知识创新能力和师德风貌直接决定着课程的质量和水平。因此,要培养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主讲教师梯队,并使这支队伍成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主力。可以说,没有名教师就没有名课程,名师是一所高校精品课程的形象代表。精品课程建设,其重要内容就是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名师,形成自己的名师团队。要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精品课程负责人应由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课程管理能力的教授担任。课程负责人既是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主要责任人,又是该课程的教师队伍、任务安排、教学研究以及课程教学资源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该课程的建设质量和教学质量负责。

  其次,教师的团队合作和梯队建设是课程教学可持续性的保证。精品课程要保持持续的高水平,就必须有高水平的课程建设师资梯队作保障。精品课程建设要求既要重视团队合作,又要重视梯队建设,着力培养后备师资队伍,实现优质课程的教学接力。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必须把精品课程建设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要鼓励教师积极通过参加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管理实践、社会实践和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要根据课程改革和建设的要求,有目的、按计划地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积极鼓励有较好科研背景、专业背景和较好业绩的教师上教学第一线。要在积极引进高质量专业人才的同时,把一些年轻有为的教师派往高水平学校进修,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并要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建立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从而保证优质课程教学的可持续性[1]。

  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所用的材料,是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载体。教材的特色与创新成为精品课程特色与创新的基础,是课程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教材建设同样对精品课程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第一,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工具。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学内容,而教材则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教材就是课本,人们常说课本乃一课之本。古人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实际上“传道、授业和解惑都离不开教材。一门课程的一本(也可以是几本或一个系列)好教材不仅要传授本门学科的知识(授业),还应析明学理、辨明事理,并尽可能兼及为人处世和行事的道理(传道),还要能从学术研究的新动态中引发问题、分析问题和回答问题(解惑)。编写和使用优秀教材是推动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突出课程优势和特色的重要体现,理所当然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第二,教材建设作为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一流的教材”,要以新的教学体系为基础,内容体现先进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体现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同时,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集纸质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资源库、教学参考书等于一体,形成以纸质教材为主、电子和音像教材相托的“立体化”教学包,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教育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计算机网络是自主计算机通过网络互联的集合,其最大的功能是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传播,是影响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技术,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基础。精品课程要展示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并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就必须借助先进的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

  其一,计算机网络是精品课程的技术支撑。由于当代高等学校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创新性,传统教材已不能完全概括与反映其内容,特别需要借助计算机网络作技术支撑。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师生互相促进的作用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教学技术带来的学法与教法改革,也需要计算机网络的技术支持。精品课程只有上网才能实现课程资源跨时空不间断的交流,没有计算机网络平台,没有可资利用的课程网络资源,就没有真正的精品课程。

  其二,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学生自主学习目标的有效实现。教育部要求精品课程必须通过网络向所有使用者免费开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这种开放性无疑会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一场深层次革命。这就要求精品课程建设单位要大力加强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并根据不同性质的课程教学要求积极推广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技术、虚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精品课程还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教学辅导网站,将课程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实习指导、参考文献资料等上传到网上,以供学生自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涉及观念、师资、内容、条件、方法和手段等于一身的系统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需要环境,环境资源建设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环境需要营造,资源需要发掘。环境资源既包括“硬环境”(经费投入、图书资料、实践教学等),也包括“软环境”(教育理念、教风学风、教学管理等)。目前,尤其是课程的建设理念、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立体化”环境资源,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与推动作用。

  一是创新的教育理念和独特的课程特色,是精品课程的主要生成要素。勇于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阶梯,只有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才会有新的成绩。特色缘于创新,创新是精品课程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守持创新理念,才能形成特色效应,才能成为示范性课程。我们所讲的“精品”中的“品”,主要是指富有特色,具有辐射和示范效应,它是精品课程的主要生成要素。精品课程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衡量一门课程是否精品必须通过一定的特色和标志性成果体现出来。特色是精品课程独有的风格与不可替代的内涵,是其存在的价值和水平的体现。看一门课程是否“精品”,其关键是“特色”二字。因此,高校应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整合教育资源,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地域特色和学校特色。以创新为抓手建设精品课程,就是要发掘潜在优势,拓展现有优势,创造新的优势。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同时也要求教师要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

  二是先进的实践教学和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是精品课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实践教学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活动,也是一种寓教于“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热情,在精品课程建设中,高校要加快实验项目的改革与更新,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性、研究性实验,积极推进多形式、多层次的实验室开放,建成一批覆盖多学科、多专业的校级教学实验中心,确保整个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根据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加强与行业、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建设一批稳定的、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基地。要统筹教学、科研等教育资源,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加教师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等活动。

  三是科学的教学管理和规范的管理机制,是精品课程的重要条件。教学管理是沟通教与学的中介。教学管理建设包括观念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环境建设等多个方面。精品课程建设是动态的,有一个建设过程,不是一劳永逸的。要随着知识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而发展,因而完备而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是不可或缺的。“一流的教学管理”,指的是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精品课程的教学管理除了包括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实践教学的安排、学习成绩的评定等教学环节的管理外,还包括师资队伍的配备、课程建设过程的管理、教学保证条件的建设等。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完善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保障,规章制度的执行是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而规范完整的教学档案,是科学管理的重要体现[2]。

  总之,教育资源与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教育资源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精品课程建设对教育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四种资源尤其对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其中,人才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教材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网络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支撑,环境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推力。

  教育资源是教育教学所需的各种资源的统称。高校教育资源是高等学校拥有或者能够为其使用的,用于教育活动的组织、文化、信息以及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要素的总和。精品课程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优秀的教材为基础、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前提、以优化的教学内容为核心、以先进的教育技术为平台、以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为保障的课程体系。教育资源与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其中,教育资源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流的教师队伍”作为精品课程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一流的教师队伍”就是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必须把精品课程建设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利用精品课程建设这一契机,在推进课程建设中寻求师资队伍建设新的有效途径。

  首先,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的知识结构、知识创新能力和师德风貌直接决定着课程的质量和水平。因此,要培养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主讲教师梯队,并使这支队伍成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主力。可以说,没有名教师就没有名课程,名师是一所高校精品课程的形象代表。精品课程建设,其重要内容就是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名师,形成自己的名师团队。要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精品课程负责人应由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课程管理能力的教授担任。课程负责人既是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主要责任人,又是该课程的教师队伍、任务安排、教学研究以及课程教学资源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该课程的建设质量和教学质量负责。

  其次,教师的团队合作和梯队建设是课程教学可持续性的保证。精品课程要保持持续的高水平,就必须有高水平的课程建设师资梯队作保障。精品课程建设要求既要重视团队合作,又要重视梯队建设,着力培养后备师资队伍,实现优质课程的教学接力。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必须把精品课程建设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要鼓励教师积极通过参加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管理实践、社会实践和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要根据课程改革和建设的要求,有目的、按计划地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积极鼓励有较好科研背景、专业背景和较好业绩的教师上教学第一线。要在积极引进高质量专业人才的同时,把一些年轻有为的教师派往高水平学校进修,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并要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建立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从而保证优质课程教学的可持续性[1]。

  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所用的材料,是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载体。教材的特色与创新成为精品课程特色与创新的基础,是课程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教材建设同样对精品课程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第一,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工具。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学内容,而教材则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教材就是课本,人们常说课本乃一课之本。古人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实际上“传道、授业和解惑都离不开教材。一门课程的一本(也可以是几本或一个系列)好教材不仅要传授本门学科的知识(授业),还应析明学理、辨明事理,并尽可能兼及为人处世和行事的道理(传道),还要能从学术研究的新动态中引发问题、分析问题和回答问题(解惑)。编写和使用优秀教材是推动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突出课程优势和特色的重要体现,理所当然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第二,教材建设作为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一流的教材”,要以新的教学体系为基础,内容体现先进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体现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同时,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集纸质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资源库、教学参考书等于一体,形成以纸质教材为主、电子和音像教材相托的“立体化”教学包,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教育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计算机网络是自主计算机通过网络互联的集合,其最大的功能是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传播,是影响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技术,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基础。精品课程要展示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并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就必须借助先进的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

  其一,计算机网络是精品课程的技术支撑。由于当代高等学校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创新性,传统教材已不能完全概括与反映其内容,特别需要借助计算机网络作技术支撑。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师生互相促进的作用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教学技术带来的学法与教法改革,也需要计算机网络的技术支持。精品课程只有上网才能实现课程资源跨时空不间断的交流,没有计算机网络平台,没有可资利用的课程网络资源,就没有真正的精品课程。

  其二,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学生自主学习目标的有效实现。教育部要求精品课程必须通过网络向所有使用者免费开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这种开放性无疑会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一场深层次革命。这就要求精品课程建设单位要大力加强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并根据不同性质的课程教学要求积极推广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技术、虚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精品课程还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教学辅导网站,将课程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实习指导、参考文献资料等上传到网上,以供学生自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涉及观念、师资、内容、条件、方法和手段等于一身的系统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需要环境,环境资源建设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环境需要营造,资源需要发掘。环境资源既包括“硬环境”(经费投入、图书资料、实践教学等),也包括“软环境”(教育理念、教风学风、教学管理等)。目前,尤其是课程的建设理念、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立体化”环境资源,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与推动作用。

  一是创新的教育理念和独特的课程特色,是精品课程的主要生成要素。勇于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阶梯,只有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才会有新的成绩。特色缘于创新,创新是精品课程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守持创新理念,才能形成特色效应,才能成为示范性课程。我们所讲的“精品”中的“品”,主要是指富有特色,具有辐射和示范效应,它是精品课程的主要生成要素。精品课程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衡量一门课程是否精品必须通过一定的特色和标志性成果体现出来。特色是精品课程独有的风格与不可替代的内涵,是其存在的价值和水平的体现。看一门课程是否“精品”,其关键是“特色”二字。因此,高校应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整合教育资源,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地域特色和学校特色。以创新为抓手建设精品课程,就是要发掘潜在优势,拓展现有优势,创造新的优势。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同时也要求教师要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

  二是先进的实践教学和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是精品课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实践教学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活动,也是一种寓教于“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热情,在精品课程建设中,高校要加快实验项目的改革与更新,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性、研究性实验,积极推进多形式、多层次的实验室开放,建成一批覆盖多学科、多专业的校级教学实验中心,确保整个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根据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加强与行业、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建设一批稳定的、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基地。要统筹教学、科研等教育资源,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加教师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等活动。

  三是科学的教学管理和规范的管理机制,是精品课程的重要条件。教学管理是沟通教与学的中介。教学管理建设包括观念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环境建设等多个方面。精品课程建设是动态的,有一个建设过程,不是一劳永逸的。要随着知识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而发展,因而完备而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是不可或缺的。“一流的教学管理”,指的是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精品课程的教学管理除了包括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实践教学的安排、学习成绩的评定等教学环节的管理外,还包括师资队伍的配备、课程建设过程的管理、教学保证条件的建设等。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完善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保障,规章制度的执行是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而规范完整的教学档案,是科学管理的重要体现[2]。

  总之,教育资源与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教育资源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精品课程建设对教育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四种资源尤其对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其中,人才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教材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网络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支撑,环境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推力。

  我校是建国后最早(1951年)创办的石油高等工程专科学校,油气田开发工程是我校58年办学的优势学科及专业,《采油工程》是石油工程学科及油气田开发专业的主干专业课。在我校“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被教育部命名为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的总体要求下,准确定位特色专业的建设方向、目标与方案,实质上集中体现在《采油工程》的精品课程建设之中。设计好《采油工程》的建设方案,对保证我校油气田开发工程部级特色专业的建设方向及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尽管我校的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办学已有近58年的历史,其主干课程《采油工程》的教学经历了大专――中专――大专――本科多层次的变革,课程建设与改革一直都紧跟石油工业发展的需要,取得了许多教学改革成果,如“油气田开发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获得了教育部的示范称号。但是,随着我校石油工程学科建设的发展,油气田开发工程本科专业办学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特别是新时期人才需求规格的变化,作为体现石油工程学科及油气田开发专业特色的主干课程《采油工程》需要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特别是主干课程的教学如何体现我校石油工程学科建设的特色目标――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此,本文从专业特色出发,探索《采油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的方向、目标及方案。

  我校58年来的办学一直是紧紧围绕中国石油工业的建设和发展目标不断改革,形成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在国内外石业中享有良好声誉。在高等教育发展迅猛的中国,把我校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是符合我校的发展要求的。但在普遍追求上层次、建设高水平本科大学的形势下,准确定位优势学科及专业的办学特色,以及如何建设精品课程是众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型普通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开展《采油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就是要追求新的水平和特色,紧紧围绕我校油气田开发工程特色学科的目标。为此,我校《采油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的方向及目标是:在3~5年内,建设一支一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系统完善的教学内容和工程技术应用特色的教材、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高水平的实验室、具有综合性与先进性的实训基地、实习基地,以及体现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教学管理体系。

  特色专业下的主干课程建设方案首先要体现专业特色,只有有了自己特色的精品课程建设路线,才能把握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线。主要建设要求有:

  1.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个“团结、和谐、学术、实践”的双师型教学梯队是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也是课程建设的一个长期目标。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不仅需要教师具有高学历、高学术、高职称,更要教师具有工程应用技术教学的能力。

  2.特色教材。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本好的教材既有利于教师授课,更方便学生学习,教材建设的目标应该是做到“学生易学,教师易用,内容与时俱进,工程性强”的特色,而目前缺的就是这样一本工程性强的教材。

  3.共享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因此,精品课程应该是精在资源,也就是要建设一个“优质、高效、共享、更新”的教学资源,把每个教学环节的资料数字化,实现教学资源的信息化、网络化。

  4.管理落实。课程建设的方方面面是极其复杂而琐碎的,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科学、公平、公正的管理模式,那么即使有再好的队伍、再好的资源也将是一盘散沙。完善课程建设的管理制度,实现“建设――修改――建设――完善”的扎实开展,才能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

  5.特色创新。所有的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都是大同小异的,要想让我校的《采油工程》课程建设能够在众多石油院校的同门课程建设中脱颖而出,必须要有创新的思维观念、方法与手段,并将其融入到课程管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中去,才能实现我们的特色和优势。

  教师、教材、资源三维立体化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建设是基础,管理是保障,创新则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灵魂,有创新,才会有特色和发展。一门课程只有立足于建设有自己特色的精品课程,才能不流于形式,才能从芸芸课程之中脱颖而出。我校的《采油工程》课程建设没有自己的特色,就无法在国内同类课程中占据地位,将使我校的油气田开发专业失去特色,甚至连生存都没有空间。

  精品课程应该是体现了时代精神、符合现代教育教学思想、满足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进步需要的新的课程理念,是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具有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及鲜明特色的高水平示范性课程。课程的精品意识是精品课程的灵魂,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是精品课程不可或缺的品质和精髓。基于此,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要树立起课程的精品意识。

  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关键在我们教师队伍的观念更新。教师是课程建设的主体和核心,首先要主动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握我校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育目标的定位:满足石油工业国内、国外市场对生产一线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区别于其他石油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在于丰富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一线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安心一线工程技术工作的不怕苦精神。我们必须转变本科办学强理论、轻技术应用的思想,更新普通本科教育观念,坚持应用型人才特色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首先,根据《教师教学岗位基本要求》和重点学科建设要求,结合我校石油工程学科的教师结构现状,制定双师型教师岗位责任及要求。特别是制定出每一位教师的培养目标与进步计划,需要针对课程要求明确每位教师在教学各阶段环节所需经历的教学辅导、课堂讲授、实验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操作实训、生产实习等主要教学环节的素质要求,促使教师从窄方向向宽专业的转变,从单一的理论教学向生产实践教学型的转变,熟练掌握和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追求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其次,针对我校近五年新进教师占50%的新情况,他们基本都是博士、硕士,专业方向分布均衡;具有博、硕士学位的新教师年轻活跃,英语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但专业方向窄、教学基本功不足、生产实践经历缺乏。因此,进一步优化教师的文凭层次、专业方向的结构,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优势,制定相应的考核政策和激励措施,把以博士学位教师为主体的精品课程教师队伍派到油气田的生产一线去,从事生产技术应用,掌握生产环节的技术关键,特别是针对教科书中没有或者难以描述的技术细节,只有通过科研途径多到生产一线去收集、总结,才能使现场最新的生产技术成果成为采油工程教学的案例,保证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工程性,使他们尽快成为一流的骨干教师。这也是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建设“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主讲教师――实习教师”队伍体系和老带新机制,是强化教师素质、提高教师管理、培养新教师的科学途径,在我校的跨越式发展中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尤其重要。制定青年教师培养发展计划,进行岗位培训和工程实践锻炼,通过定期组织教研活动,开展观摩教学和示范性教学,探讨和交流教学方法,以促进教师掌握和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实行“老带新”,就是要把我校的优良师德师风传统在必须经历的辅导、课堂讲授、指导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生产实习等主要教学环节中去形成、发扬,既要成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双师型老师,又要做到教学环节的工作认真、严格。

  调动教师参加建设的积极性是精品课程质量的重要条件。要把教师岗位责任制与绩效考核落到实处,主要做法有:把课程建设工作指标化,任务分解到人,建设经费分解到指标上,按计划时间表进行考核。

  教材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物质基础,更是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主要成果形式之一。

  我校的石油工程本科,是在58年应用技术专科(包括16年中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工程应用性强的特色。保持和发展我们的应用型特色是我校石油工程本科建设的方向。我校李文华主编的教材《采油工程》,通过多届师生使用反映其具有理论适度够用、工程性强的特色,也受到油田用人单位的良好评价。目前,进一步完善和修订具有我校石油工程学科特色的新版教材,该教材的第二版已列入出版计划。

  不断探索应用型人才课程教学方法,不断完善理论和实践教学结合模式。以专题讲座、名师课堂、网上互动以及学生导师制等多种形式,建立和学生对话交流的平台,为学生提供发表个人见解和相互讨论的机会,培养团队协同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通过标准化统一备课、教考分离、平时考核与期末成绩相结合、实验与课程设计综合评定学生课程成绩,实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建立以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为组长的课程教学管理模式,对课程教学过程进行统一管理。管理中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

  (3)建立教学督导制度,以督为辅,以导为主,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实施质量监督;开展课程教学考核的综合评价与信息反馈,包括对基础课程(高数、化学)专业基础课程(油层物理、渗流力学、流体力学)教学的质量评估;

  (4)要求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的同时,进行教学设计、课件设计以及实验设计,以便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

  (5)尤其注重一些教学薄弱环节的质量管理,如实验指导、辅导答疑、作业批改等,这些容易被忽视的教学环节犹如“木桶理论”中的最短木板,制约着课程建设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为此,我们不仅对任课教师进行考核,还对实验指导教师进行考核;不仅注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注重抓好教学过程的每一个中间环节,特别是注重专业课程的素质教育和研究型学习环节。

  应用型人才的特色培养在《采油工程》课程建设中不仅体现在理论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我校建设具有现代水平的“油气开发系统校内实习基地”和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在新生入校后就开设了《石油工程导论》课程,在《采油工程》开课前安排油气田生产实习五周外,课程中安排了10个学时的验证性和综合性实验(占总教学学时的比例达到14%),还分别安排了80学时的采油工程基地操作实训及课程设计,极大地强化了工程意识和专业应用技能,保证了我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水平和特色。

  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课程负责人需要按照计划对精品课程进行逐项的过程管理。必须制定精品课程的中期检查和验收标准,严格组织验收,建立科学有效的精品课程评估机制,将立项评估、中期检查、验收评估衔接起来。在评估自查中,精品课程建设负责人对精品课程建设全面负责,对精品课程的建设任务,学校应组织督导小组不定期地进行检查,以及时了解和掌握课程建设的详细情况和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对不按学校要求进行建设的课程,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合格的课程,终止其经费使用,对不符合精品课程条件的课程不予以认定。只有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全程进行监控,才能真正促进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1 施养杭.基于高等教育理念的精品课程建设[J].高等理科教育,2008(6)

  2 王越之.改革石油工程专业课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2(6)

  3 孙国红.论高校精品课程与课程的“精品意识”[J].当代教育论坛,2006(6)

  4 宋德如.略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策略[J].高等农业教育,2007(4)

  5 张光明.石油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1(3)

  6 张仁兰.基于能力培养下的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2008(6)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应该明确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放弃本科院校绘画专业的基础训练方法,根据高职教育的目标和不同专业的要求,确保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够用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建立全新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方式。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有据可依,主要的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行业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是构建基础课程体系的首要依据,社会需求是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基础。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实行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机制;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反映社会实践的需求和企业行业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按照艺术设计专业相应就业岗位所需技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设置,充分考虑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要符合科学知识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应从调查和分析社会需求入手,结合实际情况,结合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进行基础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并对课程体系进行实时的监测和调整。

  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发展是构建基础课程体系的重要基础。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专业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就业。要在充分了解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合理构建基础课程体系。为此,能够拓展文学艺术修养和专业宽度的课程应有所体现。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根据不同规格人才的实际需求,多样化的社会职业,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目的,坚持基础课程体系与行业标准接轨,与就业需求接轨,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接轨。注重创业能力的培养,坚持理论够用原则,坚持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相统一的原则,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应用性和职业适应性,以应用为主线明确不同岗位群相对应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构建相应的基础课程能力目标。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注重课程体系的优化和课程内容的整合,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出发,对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排序和整合,注重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高中阶段教育教学内容的衔接与区别,对多门课程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合理排序,加强多门课程之间的联系。

  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应该确保基础课程的必须性和够用性,确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训练的针对性;应该突出对学生进行操作技能的培养,从基础教学阶段开始进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注重动手能力的训练;应该积极在基础课程课堂上引入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打破原有的课程界限,导入专业课的设计案例,使抽象的专业基础知识更加具体化,改变原有的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转化教学角色,以案例引出专业知识点,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应该发展和注重基础课程的实验室教学,重视校内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室教学,建设配套的专业实验室,向学生开放,让学生在更接近真实环境的条件下进行设计训练,真正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应该改变设计基础教学的作业训练和教学评价方式,强调基础教学的连贯性,将基础教学与数字背景相融合,加强基础课程教材建设。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目前针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倾向于在多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整合,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础课程与专业理念课程的整合,二是基础课程与设计专业课程门类的整合,三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手段与专业课程的多元化融合。

  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开发均以实际职业工作为出发点。职业领域、工作岗位、工作任务是进行职业教育的唯一依据,在此之上的学习领域的确定必须和职业工作无缝对接,要求做到工作过程学习化,学习过程工作化。艺术设计的范围广泛而庞杂,在确定学习领域时行动领域的项目不可能全面进入学习领域。这也是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使然,必须对此进行整合、设计,最终确定为典型化的具有涵盖性的工作任务进而上升到学习领域升华为课程。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吸收中外先进的艺术设计教育的精髓,又要体现本土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本质和特色;既要吸收本科艺术设计教育中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部分,又必须体现高职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既要继承和遵循艺术设计教育自身的规律和学科属性,还务必采用先进和科学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理念和方法。既要保留现阶段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中符合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又必须坚决革除现有课程体系中的弊端。

  [1]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邓吉旨.论现代视觉艺术教育中艺术基础教育与设计的关系[J].艺术教育,2009,(5).

  当前,军队改革正深入进行,从作战指挥体系到作战力量编成,再到后勤保障方式等,均发生巨大变化。在这样的形势下,军校建筑设计教学要想适应今后军队工程建设的发展要求,就必须积极改革,有效应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

  以需求为导向的培养目标转变 军队院校人才培养针对性很强,军队营房建设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院校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长期以来,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懂技术、会管理的工程技术人才,这样的目标能否适应今后可能出现的新岗位或是对岗位能力的新要求,需要准确而即时地进行把握和调整。

  以特色为根本的学科专业发展 特色是学科专业的立身之本。据统计,全国开办建筑学专业的高校已多达270余所[1]。与众多普通高校建筑学专业相比,后勤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办学规模小,师生数量均十分有限。要想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促进特色发展,军事性无疑是最应突出的办学特色。这是军队院校姓军为战的职责所在,也是军校建筑学专业在军队营房建设中不可替代作用的体现。

  教学目标与岗位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在建筑学专业国民教育中,建筑设计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建筑的功能、流线、艺术、技术等方面要求,处理好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并进行设计的能力,这是为培养合格建筑师而服务的。而这样的目标与军校建筑学毕业学员今后的主要工作可能会具有一定的差距,因为除了非常有限的军队建筑设计院的岗位,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会被分配到主要从事营房管理工作的岗位,而这些岗位对设计能力的要求不及建筑师岗位,但对各方面的专业素质要求都比较高。面对这样的形势,如何定位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显得非常重要。

  教学内容与军队实际结合不够紧密 某些建筑设计课程存在与军队营房建设实际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

  一是理论授课中军事建筑案例相对较少。军队建设项目保密性强,在网络、图书、杂志等各种媒介上很少出现,要取得较为完整的设计资料,难度相对较大。普通民用建筑资料丰富,搜集方便,因此,部分教员在教学中倾向于引用更具有普适性和典型性的此类建筑案例,介绍军队建筑案例较少。这样尽管对学生掌握某种类型建筑的设计方法没有太大影响,但造成学生对军队营房建筑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

  二是设计题目的军事性体现不够。有些课程的设计任务书在选题上与军队建设实际需求不太符合,军事特色不鲜明;有的在功能要求上没有充分考虑军人这一特殊人群的现实需求,设计要求不实际;有的没有体现建筑所在营区环境的相关限制条件,设计条件太宽泛。总的来说,就是没有与军队建设的实际问题较好地结合起来。

  以上两种问题,主要原因还是源于有些教员与军队项目接触不够多,实践经验不够丰富,积累的素材有限。

  教学方法与学生主体理念有所差距 某些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方法还比较传统,采用的是先讲设计理论,再进行设计实践的教学模式。在理论授课阶段,教师主导的授课环节占据了绝大部分,以PPT讲授为主,研究式、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使得学生在课程中的自主性没有充分激发出来,学生接受设计知识较为被动,也影响其对设计理论知识的吸收。学生对军队建设的实际问题由于教员引导不够,也缺乏深入的思考,不利于学生设计思维的训练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通过对本专业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反思,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探索。

  紧贴需求,找准目标定位 科学的教学目标定位是改革成败的前提,而科学定位的关键就是要适应军队改革发展形势,以需求作为导向。这里的需求既包含军队建设发展的需求,也包含相关岗位的能力需求,这些需求随着军队的改革发展会发生变化。因此,对教学目标的定位应该紧紧围绕学生今后的工作岗位需求,适应军队未来发展,及时调整完善。但不管怎样调整,其中最基本的目标始终应该包含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正确的军事建筑设计观。这里的建筑设计观是认识和评价军事建筑设计好坏的基本价值观,是从事军事建筑设计工作的一种基本理念。作为军队院校建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建筑设计课程除了传授设计方法,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军事建筑设计理念,从而使学生不管在怎样的岗位,面对怎样的建筑类型,都能正确地认识、评价、指导军事建筑的设计工作。

  2)拓宽学生的军事建筑视野。开阔的视野是正确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使人能够高屋建瓴地审视军事建筑设计的前提。军事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同时应该是学生了解国内外军事建筑设计的过程。通过学量不同的军事建筑实例,让学生了解不同条件下军事建筑的设计方式、军事建筑设计的各种风格,从而为其从事实际的建筑工作提供经验指导。

  3)提高学生分析解决设计问题的能力。军事建筑设计课程不仅应帮助学生能够正确设计某一种类型的建筑,更应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军事建筑分析与设计方法,使学生不管遇到怎样的建筑类型,都能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用科学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强调特色,加强军事内容 特色是专业的立身之本,也是教学内容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作为军队院校,军事特色毫无疑问应该是最重要的特色,如何来增加课程的军事特色呢?

  1)完善军事建筑设计课程体系。从军队营房建设实际出发,对本专业建筑设计课程进行梳理,取消某些军事性不强且建设量较小的建筑类型的课程,保留一些军队常见的建筑类型的课程,增加一些具有较强军事性且是未来重要发展方向的建筑类型的课程,从而从宏观上建立一个具有很强军事特色并且符合军队营房建设实际,覆盖面较广的建筑设计课程体系。

  2)加强军事建筑案例教学。在教学中大量增加军事建筑实例的分析与介绍,bsport体育通过对实例的解读,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军事建筑的一些特殊要求,还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我军军事建筑的发展现状,拓宽军事建筑视野,从而在设计实践中更加符合军队实际。同时,这也促使教员更多地去了解部队,避免教学脱离实际,成为纸上谈兵。

  3)增强课程设计题目的实战化水平。在课程设计中引入军队实际建设项目,让学生直面真实的设计任务,解决实际的设计问题。在近几年的设计课程以及毕业设计中,越来越多的教员采用具有鲜明军事特色的实际项目作为题目,如某军事训练基地的规划与单体设计、某情报部门具有隐蔽性质的酒店办公综合楼等,这样的题目不仅贴近实战,也更具有挑战性,更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动力,教学效果明显。

  改进方法,突出学生主体 在教学方法上,要通过改革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避免灌输式的理论讲授,采用研究式和讨论式的模式,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比如让学生课前自己准备案例,课上为大家进行分析讲解,或是在方案设计草图阶段进行课堂讨论,共同研究。

  2)丰富教学的形式和手段,不拘泥于课堂。要鼓励学生更多地走出校园、走进部队,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安排实地参观,将课堂搬到室外,让学生去直接感受实际的工程设计,获得更直观、更深刻的感受。同时,在网络和通信等交流方式非常便捷的今天,通过建立相关学习交流群,随时进行交流和资源共享也是对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有效补充。

  军队院校建筑设计课程的改革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未来战争形态以及武器装备的发展变化可能会对军事建筑提出新的要求,甚至催生出新的军事建筑形式,这就需要建筑设计课程始终处于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可能的发展方向有三点。

  建筑设计课程体系的优化 由目前以建筑类型进行课程设置转向以分阶段设计能力培养为主、结合特殊类型建筑教学的新体系。即是对于那些军队常见的、军民通用性较强的建筑类型,不再分类型进行教学,而是分阶段地培养学生解决建筑设计中各个层面问题的能力,如功能与空间、环境与行为、艺术与技术、社会与人文、军事与安全等,由浅入深,逐步递进,这是课程体系的主线。除此之外,对于一些具有强烈军事特色且设计要求比较独特的建筑类型,可进行专题教学,课程的形式可根据重要程度采取必修或选修形式,以此作为补充。

  建筑设计教学内容向复合化发展 建筑设计的教学内容除了设计方法外,还可与其他专业课程相结合,比如设计与构造相结合、设计与军事伪装相结合、设计与安全防护相结合等,使学生在设计时能够思考得更加深入,提高设计的成熟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设计思维,也更贴近军队建设实际和实战要求。

  建筑设计教学方式向多元化发展 随着军事职业化教育的重点发展,在线教育等方式将成为除了课堂教学以外的重要补充,今后的建筑学专业学历教育势必会受到这一趋势的影响,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可能会转变为一种更加灵活的方式,除了设计实践阶段需要在绘图教室进行以外,其他的内容均有可能摆脱时间、地点的约束。

  总之,未来的军校建筑设计课程必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也唯有适应形势、紧贴需求、靠近实战、特色发展,才能使军队院校建筑学专业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培养更多适应军队建设的人才。

  [基金项目]本文为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规划研究项目《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库研究与开发》项目编号:GZYLX2011146

  集聚优质资源,促进电工技术课程建设,总结教学经验,形成课程特色。为学校提供具有应用意义的课程建设资源,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教学平台,为社会搭建开放式的教学培训公共平台。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以体现岗位技能要求为出发点,贯彻任务驱动、项目引领的教学思想,力求架构合理,安全可靠,具有先进性、实用性、通用性特点。切实起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作用。

  通过对课程的研究与建设,针对相关技术应用及职业岗位要求,建设普适性的课程教学资源,总结并形成以项目式案例为重点的《电工技术》教学资源,开发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符合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需求的本课程教学资源库。

  电工技术课程是工科各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工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分析方法、具体的应用和初步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分析计算能力、实验研究能力和科学归纳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为学习后续课程准备必要的基础知识。

  电工技术课程的教学基本内容主要有: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电阻电路的分析、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三相电路的分析、变压器、异步电动机、继电控制电路。

  2、教学资源素材的资料模块。包括课程网页建设,素材建设,实践教学资源建设,职业资格证书资源建设。内容主要有行业调研、课程标准、电子教案、项目案例库、课程考核办法、教学教课录像、课程测评办法等;

  教学支持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为学生提供完整的进行教学辅助和辅导工具。包括教学指导书、习题库、学生作业作品、专业知识学习资源目录等内容;

  职业资格证书资源的主要内容有:职业资格证书培训项目建设,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练习题库项目建设,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自测题库项目建设等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课程教学目标与标准、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要素,以规范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共享优质教学资源;针对职业岗位要求,强化就业能力培养,为实施“双证书”制度构建专业认证体系;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公共平台。

  研究思路:广泛收集资料,采取座谈会、调查等多种形式,提出教学资源库实施方案;教学资源库在不同专业的应用实践,累积第一手的原始材料,分析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方案,并与其它高职院校进行交流、改进。

  研究方法: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企业调研法,经验总结法,集思广益法。

  电工技术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主要课程,同时维修电工岗位是学生从业领域的主要从业方向。本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主要是为了推进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做好铺垫工作。对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应需要注意和解决一些问题如:教学基本资源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拓展资源反映课程特点,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例如: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实习)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课程教学、学习和交流工具及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的网络课程等。以此达到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要求。

  目前,我国的建筑学教育与人才培养、市场需求尚有脱节的地方,比如在知识结构与能力方面的实践性和技术性还有所欠缺。建筑学专业中开设建筑经济课程适应了职业建筑师专业教育的要求,改变了我国目前建筑教育中存在重艺术、轻技术的倾向。建筑经济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与房屋建筑学、建筑施工、工程项目管理等先修课程密切相关,具有综合性、实用性、实践性和政策性等特点。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建筑业、建筑市场的经济活动及其规律,掌握设计方案分析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树立设计工作的经济性理念,使毕业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现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学科分类日趋专精,使得人文与科学具有彼此疏远的趋势。在大学教育中加深科学与人文这两种文化的深刻对话,可以使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得到和谐的发展。建筑经济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它以工程技术为基础,以建筑业及房地产业为对象,研究如何有效地在各种技术之间配置资源,寻求技术与经济最佳结合的交叉学科,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科学与人文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欢迎。作为建筑师,不仅仅需要提出新颖的建筑方案或技术,而且还要对这个方案或技术实施的结果进行熟练的财务评价和管理。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的变动和人才的流动不断加剧。加强对学生经济、管理等知识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可以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建筑学专业毕业的学生不仅可以在设计院、房地产公司等专业性要求很强的地方工作,也可以走向更为宽泛的就业领域。

  建筑经济课程在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及建筑师职业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目前,很多高校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主要表现在一些学校不重视此类课程,对课程的开设没有相对稳定的规划,对同一门课程是选修还是必修、是开设还是不开设都有很大的随意性。相应的课程建设、师资力量方面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一方面,建筑经济与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项目造价、建设法规等课程有很大的相关性,全部开设必然造成讲述内容重复,浪费教学资源,加重学生负担;另一方面如果部分开设,对教师要求比较高,可能会顾此失彼,造成学生知识掌握不全面。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建筑经济与现行国家制度、设计规范及法制法规等内容密切相关。国家相关部委会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建筑业的运行规律,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建筑市场的运行机制。如2001年加入WTO后,中国建立了更为完整、合理、先进的建筑业法规体系和质量管理条例等。由于教材的滞后性,往往不可能及时更新,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更新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能够与时俱进,保持时效性。

  只有意识到其重要性,bsport体育才能发挥此门课程的作用。这一点已在上述内容中提及,不再赘述。

  要提高建筑经济的教学效果,关键是要把相关课程作为一个课程群来研究、规划。在考虑市场需求和专业教育的课程规划基础上,研究课程群的核心内容,理顺授课顺序,优化课程之间的衔接,删除课程间重复的内容,适当增加一些与建筑师职业教育相关的内容。

  目前我国的建筑法规和标准、规范不断健全、更新,要求我们利用网络等媒体了解国家的现行政策、法律,了解规范、标准的颁布情况;利用各种学术会议、学术刊物了解新的教育理念、思想,积极参与工程设计和管理的实践工作,了解建筑经济课程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情况。